【今時釋子只圖作宗法律師。設無出頭一著。雖頓超佛地者亦不顧矣。】《寒笳集法語》
WD20-026-0002 寒笳集法語 https://ft.amtb.tw/dv.php?sn=WD20-026-0002&lang=zh_TW 【今時釋子只圖作宗法律師。設無出頭一著。雖頓超佛地者亦不顧矣。】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蕅益大師那個時代,是我們中國清朝初年的時候,因為蕅益祖師他是出生在明朝末年,往生是在清朝初年。所以他弘法的時間是清朝初年,這段講當時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是三百多年前,比我們現在好太多了。但是那個時候佛門也有很多不如法的,什麼不如法?他講『今時釋子』,「釋子」就是出家人,出家人都姓釋,出家人他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只圖作宗法律師』,只想做一代的宗師,要得到很多人對他的敬仰,想做大法師。參禪修禪宗想做宗師,學經教想做大法師,學戒律想做律師,出家只是想做宗師、想做法師、想做律師。『設無出頭一著』,如果不能讓他當宗師、法師、律師;『雖頓超佛地者亦不顧矣』,「頓超佛地」就是馬上成佛,對成佛他不關心,他也不重視。重視的是什麼?只是重視想做一個宗師,或者做個法師、做個律師。在蕅益祖師那個時代這種情況就很多了,再看看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當然就更多。但是這個事情只能看自己,不能看別人,別人有這個想法,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他在提醒我們不能學他那個樣子,應該要求作佛,這個才是正確的。下面講: 【本發心。原非為菩提大道。曠劫遠猷。故一受戒。兢兢缽杖表相。一聽講。孜孜消文為事。一參禪。念念機鋒是務。】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出家人為什麼出家?參禪,他想做一代宗師;講經說法,想做一代的大法師;學戒律,想做一代的律師。因為出家的動機(就是他的心態),『原非為菩提大道』,他不是為菩提大道來出家的。實在講,還是為名聞利養,發心不對。 『曠劫遠猷』,「猷」這個字是打算,或者謀劃。沒有為菩提大道這個目標來打算,不是為這個,不是為成無上菩提的這個方向來出家的。 『故一受戒,兢兢缽杖表相』,一受戒表現出來,「兢兢」,這是顯示很小心謹慎的樣子,持缽、拿錫杖,在形式上表現出這樣的形相,看起來持戒精嚴,那是受戒。 『一聽講』,聽經聞法,『孜孜消文為事』,「孜孜」就是很努力,「消文」就是把經的文字義理依文解義,在這上面很努力去用功夫,總是在語言文字上做功夫,沒有把經文消歸自性用在自己修行斷煩惱上面。 『一參禪,念念機鋒是務』,參禪就是要有機鋒話,參話頭。這是一般出家人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