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別人沒有效果,我們要理解到問題不在對方,而在自己。當我們處處反省自己,那我們勸誡別人的智慧就會愈來愈高,自然而然別人就會感受到我們的真心誠意,一定會把他轉化過來。- Reflect on yourself everywhere
【上成下德法師(蔡禮旭老師)主講 | 細講《弟子規》】第十三集 – 98 什麼樣的時機規勸人比較好? 俗話說,「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在稱讚別人的優點,稱讚別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當中講,因為可以讓其他的人「見人善,即思齊」;你給他的肯定,他也會更積極去努力。 但是規過,規勸別人的過失應該要私底下,沒有其他人的時候。 為什麼? 為什麼要沒有其他人? 因為我們成人最重的是什麼? 面子! 面子很貴,對不對? 面子一斤要多少錢? 所以一個人道德、學問要成就,首先要把一個東西賣出去,要把面子賣出去。待會兒有人要賣的話,我來買。 但是人情要能夠體諒到,要能顧慮別人的面子,所以要「規過於私室」。 當你做出這樣的動作, 對方也會覺得你很替他著想。 假如你是在公眾講出來,可能當場就有可能發生衝突、辯論,所以規過於私室,這就是抓對時機。 《論語》裡面也有一句話提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時機已經到了,你可以勸誡他,但是你卻沒有勸他,這樣「失人」; 我們就失職了,失了子女之職,或者失了朋友之職。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時機還沒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講了,這樣是「失言」; 你可能就講錯話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惡事,就失言。 所以勸誡,在我們整個五倫關係上都要有這樣的本分,父子要勸誡,君臣也要勸誡。 因為你接受公司的這分職責,就應該有責任把公司輔佐好,當然也要把領導人輔佐好,所以君臣關係也要勸誡。再來夫妻,那當然要,要相夫教子。 再來,兄弟也要互相勸誡,還有朋友,這都是我們為人的本分。 所以要提高自己勸誡別人的智慧,才能透過我們的言語對我們的親友的人生有所助力。 《弟子規》這句話提到了『諫不入,悅復諫』,這個「悅」字是很有學問的。 就是當父母第一次沒有接受,要在什麼時候再勸?什麼時候? 高興的時候。 所以這個時候要察言觀色,「悅復諫」。 態度跟方法? 「怡吾色,柔吾聲」,這就是態度,我們平心靜氣; 因為你動了氣,就會讓他也動氣,你不動氣,他就不容易動氣。 所以我們要「怡吾色,柔吾聲」,然後又要抓對時機勸誡。 再來「悅復諫」, 這個「復」是什麼意思? 對,一二再,再而三,復就是要很有耐性才行。 這個耐性是從哪裡發出來的? 從孝心,從友愛的心,從盡忠職守的心,一定會持續去做得到。 所以我們假如今天勸別人沒有效果,我們要理解到問題不在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