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要當個明白人】「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所有行善積德的總綱!「一個人奢侈了,他就是失了分寸,所以奢侈也是不守禮,不守做人處事的原則。」(practice be a sensible person)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所有行善積德的總綱! 「一個人奢侈了, 他就是失了分寸, 所以奢侈也是不守禮, 不守做人處事的原則。」 🪷🪷🪷 蔡禮旭老師: 我們上一節課談到的經句,是進入《太上感應篇》當中怎麼樣修善積德的這段經文,第三段。 開頭就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像《論語》當中,有經句講到「見善如不及」,看到好的榜樣,「縱去遠,以漸躋」,趕緊效法他,這是「則進」。 「非道則退」, 「見不善如探湯」, 看到不善的行為或者是自己的念頭、言行不對,就像用手去摸滾燙的湯一樣,馬上就趕緊怎麼樣? 縮回來,不讓這個錯誤的念頭、言行繼續錯下去, 「非道則退」, 趕緊懸崖勒馬,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要趕緊退回來。 這個是對自己要趕盡殺絕,不可以有絲毫的苟且、放縱。 這個心境要是這麼樣的謹慎。 這一句其實也是所有行善積德的總綱,用這句話來概括。 下面的經句,就是一些生活當中、處事當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具體德行的說明。 我們上一次也提到這個「是道」,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佛家的道,事實上它們都是相通的。 我們說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跟佛家的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相呼應的,道家《太上感應篇》所有的教誨絕對不離這個五常。 包含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儒家也有三寶「君親師」。 「君親師」是道: 「君」,以身作則,不要求別人,我們先要求自己; 「親」是愛心; 「師」是能夠循循善誘、有教無類、長善救失。 一個人處世常常都有君親師的心境,扮演哪一個角色,都能把這個本分做好。 佛家的三寶:覺、正、淨。 道家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我們看,「慈」仁慈是不是跟五常相應? 勤儉,「儉」就跟禮相應,禮是做人處事的分寸。 一個人奢侈了,他就是失了分寸,所以奢侈也是不守禮,不守做人處事的原則。 在《論語》當中也講到,「禮,與其奢也,寧儉」,所以奢侈是非禮,勤儉才是守禮。 但是假如勤儉了又變得很吝嗇,那這個又過了。 所以勤儉是不糟蹋東西,但對人還是有愛心、是慷慨的。 「不敢為天下先」,這個就是謙退,其實也是懂得禮讓、懂得謙讓。 這些教誨其實都不離五戒、五常。 所以我們能掌握儒道釋修學的這些最重要的教誨綱領,就能時時觀照我們有沒有在道中。 不能修行修到最後,自己有沒有在道中、有沒有在進步都糊裡糊塗,那就被自己給賣了。 總要修個明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