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的態度很重要,要怡吾色、柔吾聲,講話的語速要適中,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所以,凡事都要取其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平常就要下功夫注意自己的言語速度,遣辭用句是否清晰。講話的方法,是“凡道字,重且舒”,就是抑揚頓挫要表達出來。言語速度要“勿急疾,勿模糊”,不可太快,不可太慢。
從小教子辨善惡 蔡禮旭老師: 我的外甥,她的母親也是在孩子三歲多就開始教他讀《弟子規》,然後講解《弟子規》讓他了解。結果帶他到外面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當其他的小孩如果惡言對別人,甚至還動手打人,我的外甥看了就會拉拉他母親說:“那個小孩不可以打人、這個小孩不可以罵人。”為什麼他會這樣判斷?教導《弟子規》所起的作用。 譬如,你教孩子孝是對的,你教孩子孝是善,他能否知道什麼是惡?不孝。當你教他友愛兄弟、尊敬長輩,他知道這是善,他知不知道什麼是惡?不敬、不悌。當他知道謹慎很重要,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他同時也就知道什麼是惡。當他知道愛人是善,他自然就會知道什麼是惡,所以孩子就會善惡分明。善惡分明,他就會有所取捨,取善捨惡。 親師配合善教子 有個孩子早上起床後,刷牙洗臉,在那裡磨磨蹭蹭耽擱時間。因為現在的牙刷上面有圖案,牙膏也有很漂亮的圖案,所以孩子一邊刷牙一邊玩耍。母親看到他這樣繼續下去,一定會遲到,可是也是按兵不動。到了學校以後,確實遲到了,母親就看著他上樓去。結果兒子沒有去參加升旗,因為其他同學都去升旗了。媽媽就想,這孩子一定會被老師批評。中午的時候,孩子回到家裡來,一看到孩子的臉上沒有任何的慚愧,也就警覺到老師沒有處罰、沒有批評他。當天下午,母親就打一通電話給老師,跟老師說:“我兒子今天遲到了。”老師一聽完,馬上對家長說:“沒關系,沒關系。”結果母親就回答說:“怎麼會沒關系?很有關系!孩子遲到假如不馬上跟他說,他就養成壞習慣。”結果這位老師就說:“我還以為你是打電話來要跟老師解釋孩子為什麼遲到。”接著家長就跟老師說:“你要好好批評、處罰他,讓他有所警覺。”結果老師回答:“這個年頭還有家長來討批評、討處罰的,已經不多見了。”老師一邊笑也答應說:“好好好,我下午一定好好批評他。” 下午放學回家,孩子一進到家裡,立刻去找鬧鐘。為什麼要找鬧鐘?明天不能遲到。立即把指針轉到六點半,心裡才比較安心。母親一看,就走過來跟孩子說,你現在調六點半,待會吃飯的時候鬧鐘就響了;你要吃完飯,等過了六點半以後再去調整,明天就會響。所以,孩子也學習到,鬧鐘是十二個小時的,一天有兩個六點半,應該吃完飯才去調鬧鐘。以後他都是自己起床,自己安排時間,不遲到。而且他無論到哪裡,都帶著自己的小鬧鐘,常常按時間自己起床。因此,在教育中,慎於始很重要,孩子第一次犯錯,你能糾正他,他終身受益。對於珍惜時間,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