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真誠靠格物,改變內心即修行丨《群書治要·禮記》
恢復真誠靠格物,改變內心即修行丨《群書治要·禮記》 “誠”是我們本有的真心。 但是習性障礙了真心的顯現。所以只要克服習性,真心就可以恢復 。 那麼從哪裡入手? 那就是要從 格物 入手。 格除物慾和習性, 智慧才能夠顯露 。 格物 ,就要格除貪、嗔、痴、慢、疑和成見。 比如說“貪”,與人相處的時候,斤斤計較,就無法達到真誠。 當心中生起自私自利的念頭,不懂得換位思考,也無法達到真誠。 夏蓮居老先生 , 曾經引用 禪宗祖師僧璨大師 的話說: “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 是以《 信心銘 》雲: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煩惱都是源於愛憎之心,所以成就大道並不難,不過是格除人的分別、愛憎之心而已 。 有喜惡、愛憎的感受,就是愛憎和分別的心。 當人們把分別、執著、愛憎的心格除,那麼真心就會洞然恢復,明德和智慧也就會顯現 。 在日常生活中,不論面對何種境緣,人們都應該修煉自己不起愛憎和分別的心,而且要常懷恭敬一切的心。 當人在挑剔外在的境緣時,其實就失去了真誠。 很多人遇到問題,總是想改變外在的環境,認為換一個工作、換一個團隊,甚至換一個另一半,就能夠改善狀況,但是卻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為什麼? 因為“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 一切的外境緣分 其實都是自己心顯現的結果 。 所以古人說, “智人除心不除境, 愚人除境不除心。” 一個人在境界當中起分別、起愛憎,就會增加他的煩惱習氣。 而有智慧的人不向外求,他知道問題全部出於內心,緣分都是自己內心的感召和變現,只要不斷地放下分別、執著,境緣就會自然好轉 。 所以 人要有能力 去轉變境界, 而不是被境界所轉 。 古人說: “ 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 。” 沒有絕對的壞事和障礙 。 “ 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 看起來不好的境緣,實際上它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我們的心分別、執著,有了愛憎,所以才有了好壞之分 。 如果能夠把一般人看起來不好的境緣,轉變為好的境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 如果面對順境和好的人際關係,人們就有貪愛之心;面對逆境和不好的人際關係,人們還有厭惡、還有憎恨,這就說明人仍有嗔心。 所以,如果面對一切境緣都能夠充滿感恩,就不會產生好惡,也不會逃避 。 學習傳統文化要時常冷靜反省,自己的境界是否有提升,提升了多少,改掉了哪些習氣? 修行要在生活中來勘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