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是佛學上一個最高哲理的名稱,稱為「一切法無常」。物理世界一切東西的存在,乃至精神世界,一切有現象的東西都是無常,不永恆、靠不住、暫時的存在。
║可得因果,即有前後;
有所得者,皆是無常,非究竟說也。
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
故果亦壞也。
緣生之法不相續故,
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
在一般人的思想觀念裏頭,
提到因果這個詞,馬上在腦子裏頭,
以為有個前因,有個後果的觀念,
就把它分開成兩個階段。
如果我們沒有特別提起注意,
通常會那麼想。
事實上,因果不是前後,
也不是左右,也不是上下。
假使有先後、有所得,
有一個因,然後得一個果,
把這個果造一個實體的東西,
那麼這個所得、所造「皆是無常」。
凡是世界一切的東西,
有一個形狀,有一個作用,
都是無常。
無常是佛學的名詞。
佛學認為世界一切無常,
任何東西不可能永恆存在,
世界一切東西都是暫時的。
例如,
一間房子剛剛落成的那一天,
就是它開始毀壞的一天。
就人的生命來說,
莊子也提到過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說明人剛剛生下來的那一天,
也就開始在死亡。
假使他活了一百年,
等於死了一百年,
不過是慢慢死而已。
佛法這個「無常」的抽象觀念,
傳到了中國民間以後,
就慢慢轉變成具體的鬼,
變成了城隍廟裏的白無常、黑無常。
實際上,
無常是佛學上
一個最高哲理的名稱,
稱為「一切法無常」。
物理世界一切東西的存在,
乃至精神世界,
一切有現象的東西都是無常,
不永恆、靠不住、暫時的存在。
所謂一百年、一千年的存在,
從宇宙的眼光來看,
也只是一剎那間,就過去了。
我經常提到,
佛學上的「無常」是講現象。
就現象而言,因為它容易變化,
所以講無常。
在佛學還沒有來以前,
原始中國文化雖然講求
可久可大的原則,
但也有個名詞,
那就是《易經》上說的「變化」。
天下萬事都在變化,隨時隨地。
無一不變,無時不變,無地而不變。
當你懂了《易經》這個原則,
算命看相有什麼看頭!
有時候有人一定逼著問:
「我現在好不好?」
我說:
「好啊!我告訴你非常好。」
那好了,他高興了。
但是我說的是現在非常好,
他一轉過身已經不是現在了。
好不好我怎麼知道!
他一出門那更不是現在了。
因為萬物皆在變化,
將來好不好,我說不知道了。
因此一切萬有皆是無常,
既然無常,因果也無常。
譬如我們八點鐘開始上課,
開始那一秒種是因,說到現在,
前一句話是果,這個果已經過去了,
又是無常。
那個果又變成未來的因,
念念遷流不斷。
因此若認為因果是個固定的實體,
實際的作用,非究竟說也。
║若先因後果者,
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
緣生之法不相續故,
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
如數一錢不數後錢,
無後二者,一亦不成,
為剎那不相續,剎那因果壞。
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
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
因果亦爾,
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
我們普通觀念,
一提到因果,覺得因果有先後,
現在告訴你因果同時,
而且也是無常的。
所以佛法真正告訴我們,
一切緣生,緣生是同時而起,
所以叫因果同時。
假如你一定要說有個因、才得個果,
那因與果中間是什麼?
中間顯然是還有東西。
在邏輯上,在理論上講,
那中間還是有個過渡的東西,
那這裡頭就有時間、空間的作用。
但上面這一段文字,
卻說明不是這樣的。
因為因果相連一體,
若非如此,
則緣生之法就「不相續」了,
斷了,「即斷滅故」,
因也不成,果也不成,
「自他不成故」,
一切法的現象都不成立。
永明壽禪師特別以數錢為例,
如數一不數二,
那麼一不成為一,
有二一才為一。
所以沒有一個
與其他數目切斷的一在那裡,
說一時,二、三等已在那裡了。
一與二它們不分,
沒有另外有一個中間的東西,
所以說
「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
其中理論一經講過了,
《中論》也提出來過了,
就是說明因果是同時的。
像我這個拳頭一拿出來的時候,
握舉拳頭是因,握舉拳頭成形是果,
此二事沒有前後,
因此,那個果已經在了。
在這個中間,
有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
永明壽禪師說,
從邏輯的觀念來看,
說因果有先後是錯誤的。
一定要
「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宗鏡錄略講(卷一)》第十七講╱ p. 428
#無常 #永明壽禪師 #天下萬事都在變化
https://www.facebook.com/506095209444956/posts/432780586727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