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照前境,不隨境轉】要學鏡子,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絕對不會被外境牽著走
要學鏡子,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絕對不會被外境牽著走
鍾茂森博士:
這都是印祖教導我們用功的方法,這是對利根人講的,在心上去用功,讓我們的真心、讓我們的心地『虛明洞徹』,這個心要虛,虛,不能有一物,明是明白,不能有迷惑。
什麼東西會讓我們迷惑?
只要我們內心裡還有執著、還有分別,這虛明就難以做到了,所以這是讓我們心地要空,不存一物。
為什麼要不存一物?
那個物本身是虛妄的,《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凡是這些事相統統是虛妄的,只有我們自性是真實的。
虛妄的東西你為什麼還要執著?
把這些虛妄的東西執著起來,障礙了自己的本性,這個就是愚痴,所以要把它放下。
要放下,首先不要執著,先放下執著,對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勉強,要懂得隨緣,隨順眾生就放下執著了;
然後再放下分別,對一切善惡、美醜、是非我們不要放在心上,這是放下我們的分別,讓我們的心能夠做到虛明洞徹。
這裡印祖舉的比喻,
像鏡子一樣,這個鏡子它能『隨境映現』,人來了,它就把人照得清清楚楚,人走了之後,它絕不留任何的痕跡。
而且『但照前境,不隨境轉』,鏡前的這些事情、這些人事物,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但又不隨著外境所轉,它不會因為照鏡子的人高興鏡子就高興,或者是照鏡的人哭鏡子也跟著哭,絕對不會。
你笑它給你照出笑的樣子,它還是不動,你哭它能夠把你的哭照出來,但是它自己如如不動。
所謂『妍媸自彼,於我何干』,這是照鏡子那些人的表情千種萬種,但是任由他怎麼照,於我何干?
所以鏡子本身能夠做到如如不動。
而且它是什麼?
『來不豫計,去不留戀』,鏡子絕對不會起心動念,說我還要去照那個某某某,去分別、去執著,它絕對不會起這些念頭,沒有那種豫計,沒有攀緣;
照的人走了,鏡子也絕對不會留戀,鏡子裡乾乾淨淨,還是一塵不染。
這是用鏡子的比喻來教導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如何用心,要學鏡子,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絕對不會被外境牽著走。
假如我們遇到順心的境界就高興,貪染了;遇到那些瞋恚、令人生氣的境界,他來罵我、他來冒犯我,我就發脾氣,瞋恚了,那就被牽著鼻子走了。
所以,順境、逆境都不動心,好的、醜的都不分別。
妍媸這兩個字,妍就是美好,媸是醜陋,妍媸自彼,這是任他怎麼樣子美醜跟我沒有關係,不分別。
這是講到不執著、不分別,甚至連妄想都沒有,不攀緣。
恭錄自:成聖之道《了凡四訓印光大師序文》學習心得 第一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對人、對事、對物,要學鏡子,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絕對不會被外境牽著走」。
https://www.facebook.com/1826620208/posts/pfbid0m91ywPf7R34g8nrftXJo66mbEC7VcyM7JMVMAFD8AtNur1pagukJutnSvungHvzM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