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這才是禪的真正中心,可惜被忽略了(達摩大師誕辰)禪宗是心宗,所以達摩祖師指定以《楞伽經》印心。《楞伽經》的宗旨,一句話:佛語心為宗。
南懷瑾先生 | 這才是禪的真正中心,可惜被忽略了(達摩大師誕辰)
禪宗是心宗,
所以達摩祖師
指定以《楞伽經》印心。
《楞伽經》的宗旨,
一句話:佛語心為宗。
達摩祖師當時指出了兩個方向,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理,不是普通研究道理的理,是從止觀、觀心的理論方面修持,進而悟道。
行入包括十戒,以及菩薩的行願,也就是在做人處事中,注意自己起心動念的一點一滴,以此證道、悟道。禪宗的宗旨,特別注重行入。
但後世研究禪宗的人,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將禪宗指導學人輕快幽默的教授法,當成了禪。
比如這個來一喝,那個來一掌,尤其以為禪宗是見花而悟道的。
殊不知那都是教育法的一種偶然機用,不是禪的真正中心。
真正的中心,
是達摩所提出來的行入。
——《如何修證佛法》
“行入”,達摩大師以“四行”而概括大小乘佛學經論的要義,不但為中國禪宗精義的所在,而且也是隋、唐以後,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融會為一的精神之所系。
可惜後來一般學禪的人,看祖師的語錄、讀禪宗的史書等,只喜歡看公案、參機鋒、轉語,而以為禪宗的宗旨,盡在此矣。
殊不知錯認方向,忽略禪宗祖師們真正言行。
因此,失卻禪宗的精神,而早已走入禪的魔境,古德們所謂“杜撰禪和,如麻似粟”,的確到處都是。
(一)所謂“報冤行”
這就是說,凡是學佛學禪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確定的人生觀。
認為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界,根本就是來償還欠債,報答所有與我有關之人的冤緣的。
因為我們赤手空拳、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一無所有。
長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眾生、國家、父母、師友們給予的恩惠。
我只有負人,
別人並無負我之處。
因此,要盡我之所有,盡我之所能,貢獻給世界的人們,以報謝他們的恩惠,還清我多生累劫自有生命以來的舊債。
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而為世為人,濟世利物。
大乘佛學所說首重佈施的要點,也即由此而出發…
(二)所謂“隨緣行”
佛學要旨,標出世間一切人、事,都是因緣聚散無常的變化現象。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此中本來無我、無人,也無一仍不變之物的存在。
因此對苦樂、順逆、榮辱等境,皆視為等同如夢如幻的變現,而了無實義可得。
後世禪師們所謂的“放下”、“不執著”、“隨緣銷舊業,不必造新殃”,也便由這種要旨的扼要歸納而來。
(三)所謂“無所求行”
就是大乘佛法心超塵累、離群出世的精義。凡是人,處世都有所求。
有了所求,就有所欲。
換言之,有了所欲,必有所求。有求就有得失、榮辱之患;
有了得失、榮辱之患,便有佛說“求不得苦”的苦惱悲憂了…
倘使真正誠心學佛修禪的人,則必有一基本的人生觀,認為盡其所能,都是為了償還宿世的業債,而酬謝現有世間的一切。
因此,立身處世在現有的世間,只是隨緣度日以銷舊業,而無其他的所求了…
但是後世學禪的人,卻以有所得的交易之心,要求無相、無為而無所得的道果,如此恰恰背道而馳,於是適得其反的效果,當然就難以避免了。
(四)所謂“稱法行”
這是歸納性的包括大小乘佛法全部行止的要義。
主要的精神,在於瞭解人空、法空之理,而得大智慧解脫道果以後,仍須以利世濟物為行為的準則。
始終建立在大乘佛法以佈施為先的基礎之上,並非專門注重在“榔傈橫擔不見人,直入千峰萬峰去”,而認為它就是禪宗的正行。
以上所說的,這是達摩禪的“正行”,也便是真正學佛、學禪的“正行”…
凡不合于達摩大師初傳禪宗的“四行”者,統為誤謬,那是毫無疑義的。
如果確能依此而修心行,則大小乘佛學所說的戒、定、慧學,統在其中矣。
——《禪宗新語》
微信分享 書籍
https://mp.weixin.qq.com/s/h2na4BIgQqd7qORZVZAK2w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05447727/posts/pfbid02pMTLtJ3ATJRavCE9sd1TaunjsGzCVL5g1WiFNSuML8gQjWDtb5g7GoQxnSZaCNxal/
標籤:
南懷瑾先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