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或致癌”,南師曾勸誡:百病皆從飲食來,吃東西也要有頭腦。Aspartame or cancer.
Aspartame or cancer.
編者按:
炎炎夏日,正是大家喝飲料吃甜品的旺季,而6月份一則“阿斯巴甜致癌”的新聞登上熱搜,引發了廣泛關注。7月14日,世衛組織官網 “實錘”了這一個消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食及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發佈了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結果,IARC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IARC 2B 組),JECFA認為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和攝入劑量息息相關,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40毫克/公斤體重。
食物的過度攝入,容易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中國古人認為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南師亦多次告誡,現代人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飲食知量很重要,吃東西也要審慎選擇。
我們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不過營養愈好,愈會吃出毛病。美國報導有一種實驗,一組老鼠給予過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給予正常定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經常挨餓。結果營養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營養的,活得比第一組長些,但是後來多半生癌,只有餓飯的這一組活得最長。所以出家同學守過午不食的戒,原來還可以長壽。而《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也以減食為生病時的湯藥。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中國人有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中國人最注重吃。抗戰的時候,德國人糧食不夠,第二次大戰打敗了,他們研究中國人吃飯,如果把全中國人大便中的養分再提煉出來,製成糧食,可以供德國人打三年仗。
中國人以農立國,講究吃飯。其實一個人身體真正需要做燃料、能量的飯量只有半碗,如果吃三碗,其餘兩碗半都浪費了。有許多消化不良的渣子,變成大便排泄出來,還有許多是供給了身體內的蛔蟲、細菌等。中國人喜歡吃,腸胃都吃壞了,而很多病都是腸胃堵塞,中氣不足所引發的,要少病就得使腸胃健康。
一般人如果一星期中,一天一夜不吃飯,清理清理腸胃,那是非常好,非常合乎生理衛生。因此,伊斯蘭教有齋戒月;天主教、基督教真講修持的也有不吃飯的一天;學瑜伽術的人,一個禮拜也禁食一天,很健康。
中國佛教的叢林制度是百丈禪師創立的,他也告訴你:“疾病以減食為湯藥”,不管什麼病,先要把腸胃清理一番,比吃什麼藥都好。中國人還有一句土話:“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可惜大多數人卻喜歡在晚上拚命吃。
——《藥師經的濟世觀》
我經常發現你們飲食不知量,所以多病,修行人吃多了不好,對修行不利。飲食知量很難,今天自己修持的工夫到什麼程度,自己要注意到,譬如打坐腿容易發麻是腸胃不清之故,血液也不乾淨,所以發麻,百病皆是從飲食來。《百丈叢林清規》二十條,其中一條是“疾病以減食為湯藥”。你們沒有減食,菜好吃就拼命吃,吃得多多的,一大碗、一大碗裝下去,那是給身上的寄生蟲吃了。所以飲食要知量,也是修行第一步。
“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援,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名為於食知量。” 你們不是要學佛嗎?學佛就要根據佛學、依佛的教誡去做才對吧?吃飯要有學問。怎麼叫“食知量”?什麼年齡該吃多少?什麼樣的身體該吃多少?乃至於營養的配合問題。營養不要過分,現在的人都是營養過分,反而吃出病來。有一些老前輩來跟我說:奇怪,大陸不是沒得吃嗎?我們的父母在大陸的,都長壽啊,我的老媽媽已經九十幾了。我說活得那麼長是因為吃得少呀!文明社會多數是吃死的,營養過分。
我在貴州西南邊界的時候,那山中沒有什麼好吃的,辣椒沾鹽是好菜,哪裡看得到肉啊?豆腐就是非常難得的上品菜。但是那裡的人活得很長壽,子孫滿堂。西藏、四川西南部吃糌粑,吃苦蕎麥、青稞,等於我們吃飯,一個個身體都蠻好的。 什麼是“食知量”?修行第一步要守根門,六根不放逸,吃東西要有頭腦,要以正思維心來選擇飲食,不是指營養好的。眾生沒有成佛以前,每個人體質不同,病不同,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食於所食”,吃我應該吃的食物,第一個“食”是動詞,後面的“食”是名詞。“不為倡蕩”,吃東西不是為了表示闊氣。你看我吃東西多講究,我做的菜多講究呀!那是指飲食的豐富,也是犯細的戒。“不為憍逸”,不是擺個架子,像我們現在的伙食,比一些廟上都好,如果對人說:我們伙食比你們好吧!這就是犯憍慢心、放逸心,這就不對。“不為飾好”,不為裝飾、好看,或出風頭。“不為端嚴”,也不是為了吃得讓身體發光,臉色發紅。不是為這些而吃,是吃我們應該吃的。“為身安住,為暫支持”,身體四大本來是假的,可是我們未修成以前,還要住在這個肉體中,所以要補充照顧它,慢一點死,慢一點倒下去。 機器靠能源,肉身靠飲食,戒律要我們飲食時要有一個觀念,做吃藥觀,像吃藥一樣,使這個身體暫時活著,是為了免除饑渴而飲食,保留住身體性命才能修梵行。為了斷一切煩惱,為了修清淨的梵行,使煩惱“當不更生”,不再生煩惱了,保身體無病,得安穩快樂,而不去犯罪,也不犯戒,起心動念都要清淨,這才是“於食知量”。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微信分享 書籍:
https://mp.weixin.qq.com/s/DyyGiaTQh_EpUGmVBbo65Q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05447727/posts/pfbid0LpJ5hHSvj3S4yVfSo79CBD3L74M3EFqeSYugRoD4xUpYrAzC4fCa7RFtyQaa4NDEl/?mibextid=Nif5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