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九地之圖|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天人合一圖。(tri-sahasra mahā-sahasra lokadhātu)
當陽玉泉禪寺
2019/03/03
本圖文由畫嫿整理自慧日佛藝博客、敦煌藏經洞公眾號、百度等。
《三界九地之圖》
9-10世紀
規格:213.6 × 29.3cm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編號:P.2824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國寶《三界九地之圖》,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圖,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佛教天人合一圖。
此圖系依據唐玄奘所翻譯的重要佛教經典著作,《阿毗達摩俱舍論》(簡稱《俱舍論》) 所繪製。《俱舍論》是公元4至5世紀時印度佛教哲學家世親菩薩的著作,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過渡的重要著作,在佛教發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圖》是玄奘弟子宣傳俱舍學說時所用的一種圖解講義稿,是一份極其珍貴的佛教思想史圖像資料。
俱舍學說流行於7-9世紀,但是看此文獻圖中的書法,則明顯帶有9-10世紀晚唐和五代時期的書風。法國國家圖書館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件文獻,在文獻表面托裱了一層薄絲絹,使得文獻看似絹本。
《三界九地之圖》系一豎長卷,從下往上描繪了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獄、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所謂「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九地」,為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關於《三界九地之圖》的研究文章甚少,其中以胡同慶先生所撰【《三界九地之圖》內容考證】一文最有影響,但美中不足的是該文缺少圖像資料。參考胡同慶先生的精彩內容及其他相關資料,結合法國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P.2824號國寶,隆日試圖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解」這一稀世珍寶---《三界九地之圖》,以饗諸位同修。但因《三界九地》內容浩瀚廣博,非吾輩所能「詳解」,僅以此「管窺之見」,拋磚引玉而已。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界,這裏指的是一個境界範圍或領域,如同現代語言中的商界、政界。佛教認為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須彌山設立三個生命層次此為三界。把三界細化之後稱為九地,地,這裏指的是區域或領地。
🌟九地:是從三界中演化出來的。
簡單分類如下:
🔹欲界---五趣雜居地(持五戒、修十善、廣為布施)。
🔹色界---離生喜樂地(修初禪)、定生喜樂地(修二禪)、離喜妙樂地(修三禪)、捨念清淨地(修四禪)。
🔹無色界---空無邊處地(修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地(修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地(修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地(修非想非非想處定)。
下面我們由下至上,分成八段來進行解讀:
1 虛空與三輪
2 地獄之門
3 須彌山
4 欲界六天
5 色界十八天
6 無色界四天
7 三界九十八煩惱
8 詳解三界九地
✨1【虛空、風輪、水輪、金輪】
位於畫面最下方的幾排條狀,一條淡淡的粗獷的筆觸以示風輪;風輪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虛空;風輪上方的波浪狀內有一些水紋和水渦,以示水輪;水輪上有兩排圖案,每排有五個房屋狀圖案,這可能表示金輪。
三界九地之圖是一個立軸,讀解應該自下而上,其基礎在最下部,一切依託於虛空、也來源於虛空,虛空之上有風輪、水輪、金輪,是依據《俱舍論》第11卷的文字描述所繪製的。
《俱舍論》卷11 云:「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成金,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圍此三倍。」
論曰: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億逾繕那,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設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又諸有情業增上力,起大雲雨澍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逾繕那。」
以上為虛空三輪段
✨2【地獄之門】
地獄位於下部金輪之上,九山八海之下。畫面中央是一大廡殿形建築,屋頂有一對鴟吻。殿前和兩側繪鐵門,殿前鐵門上橫掛一鎖,殿兩側鐵門上各豎掛一鎖,另外繪城牆狀的圍牆。
畫面左側圍牆前繪一鬼(已模糊不清) ,上方豎寫榜題「鬼趣」; 右側圍牆前繪一馬狀動物,上方豎寫榜題「畜趣」。殿前鐵門下方亦繪一大廡殿屋頂,上有鴟吻一對。
畫面上方中央有豎寫13行榜題,從右往左為:
劫八無間一中劫六千七極炎熱半中
劫四號叫四千五大號叫八千六炎
熱萬一等活壽五百歲
二黑繩一千三眾合二千六青
蓮花七紅蓮花八大紅蓮花一
炮二炮烈三蠍哲沾四哧哧凡五
虎虎凡百年除一粒後後倍
二十安頁部陀壽量婆一訶麻壽
為一晝夜壽量亦同彼等活等
上六如次以六天為火唐煨屍糞鋒
刃烈河增上七木奈洛迦八
增皆十六此下過二萬
無間深廣同
此段榜題的後半部份與《俱舍論》頌文完全吻合,只是個別字有誤。不僅榜題與經文頗吻合,其圖像亦是依據有關經文所繪,如圖中地獄的鐵牆鐵門畫面兩側是「畜趣」、「鬼趣」。所謂趣,即眾生所往之國土。《俱舍論》卷8曰:「趣謂所往。」「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傍生即畜生,畜趣、鬼趣亦稱畜道、鬼道。
以上為地獄段
✨3 須彌山
【九山八海】
九山八海位於地獄的上方,圖像是以須彌山(亦稱「妙高山」「蘇迷盧山」) 為中心,周圍繪七圈黃色環狀以示逾健達羅山、伊沙馱羅山等七金山,七山之外有一狀似圍牆的鐵圍山,七山與鐵圍山之間繪四大洲。九山即須彌山、七金山和鐵圍山,九山之間即八海。
🔹1、須彌山腳---九山八海四州
上述畫面的中心豎寫一行榜題「七金山」。畫面左上側(鐵圍山外) 豎寫三行榜題,從右往左為「安頁濕縛羯奴手毗那怛迦山尼民達羅山逾健達羅/ 山伊沙馱羅山去曷地洛迦山須達梨舍那於大州等/ 外有鐵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
四大洲位於七金山與鐵圍山之間的鹹水海內。
南瞻部洲繪於畫面下方,狀如車,其上豎寫榜題「南瞻部州」;
東勝身洲繪於畫面右側,狀半月形,其上豎寫榜題「東勝申州」;
西牛貨洲繪於畫面左側,狀圓月形,其上豎寫榜題「西牛俱州」;
北俱盧洲被圖中須彌山所遮擋,所以本圖中未繪出。
依上述風輪、水輪、金輪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州構成的國土,稱為一須彌世界。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須彌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
🔹2、須彌山腰---日宮、月宮、堅守天、持鬘天、恆憍天、四天王天
【日宮、月宮、堅守天、持鬘天、恆憍天、四天王天】
位於九山八海上方,須彌山山腰左右兩側。日宮在右側,圓形,內繪一三足烏,其上豎寫榜題「日宮」;月宮在左側,圓形,其上豎寫榜題曰「月宮」。
《俱舍論》卷11 云: 「日月迷盧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沒中,日出四州等。」
日宮和月宮。日宮在右側,圓形,內繪一隻鳥,俗稱金烏,金烏形象原為二足,西漢後期演變為三足,此後二足與三足並存,推測為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會飛的神鳥烏鴉,為區別於世間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別,故稱三足烏。該圖金烏居於日中,有二足,其上豎寫榜題「日宮」。
【日宮】
日宮右側豎寫三段榜題,
一為:妙高層有四(角)相去各一千傍出六十千/八四二千量堅守及持鬘恆憍天王眾
二為:壽命五百歲(這是對四天王天的注釋)
三為:「日月迷盧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沒中,日出四州等」。
此句出自《俱舍論》第十一卷。
月宮在左側,圓形,內繪樹狀物不能確認,一般在敦煌繪畫中多繪桂樹以代表月宮,有繪製精細者,桂樹旁邊有兔子,對於此圖,有理由推測為桂樹。其上豎寫榜題曰「月宮」。
【月宮】
月宮左側豎寫四段榜題,
一為:身長半里(這是對四天王天的注釋)
二為:頞濕縛羯拏毗耶恆迦山居艮達羅山逾健達羅/
三為:山伊沙馱羅山朅地洛迦山頂達梨舍耶於大州等/
四為:外有輪鐵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
位於榜題「七金山」之上的須彌山山腳間,在山前面繪有四層大廡殿狀殿堂,每層屋頂均有一對鴟吻。殿堂中間均豎有榜題,自下而上依次為堅守天、持鬘天、恆憍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天的位置與日宮、月宮相平行。
【堅守天、持鬘天、恆憍天、四天王天】
位於榜題「七金山」之上、「帝釋宮」之下的須彌山山腳至山腰之間,在以山形為背景的前面繪四層大廡殿狀殿堂,每層殿堂屋頂都有一對鴟吻。殿堂中間均豎寫有榜題,從下往上為「堅守天、持鬘天、恆憍天、四天王天。
四大天王天的位置與日宮、月宮相平行。畫面右側豎寫三行榜題「妙高層有四相去各一千傍出六十千/ 八四二千量堅守及持鬘恆憍天王眾———/ 壽命五百歲」。另外月宮左側有一行豎寫榜題「身長半里」。
佛教的世界:一日月繞一須彌山,外圍四大部洲、八中部洲,須彌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兩段,下段分為四層。
第一層名堅手天,
第二層名持鬘天,
第三層名恆憍(亦譯常放逸)天,為四天王所統帥之夜叉神所居,屬於鬼類,非天道所攝,一說第三層之上還有日月星宿天,為日月星宿諸神所居;
第四層為四天王天,與日月在一水平面上。須彌山頂為忉利天,此天與四天王天皆地居。
依上述三輪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構成的國土,稱為一世界或一須彌世界。一千個須彌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的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由於有小中大的區別,所以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為一佛的化境。此世界乃是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對於有情世間,而稱為器世間。
🔹3、須彌山頂---帝釋宮、忉利天、圓生樹、善法堂
【帝釋宮、忉利天、圓生樹、善法堂】
位於「四大天王」及「日宮」、「月宮」上方的須彌山頂。
【帝釋宮】
位於「四大天」與「日宮」、「月宮」之上的須彌山頂,畫面中央下部繪一大廡殿狀宮殿,屋頂有一對鴟吻,殿前豎寫榜題「帝釋宮」,殿前兩側各繪一山峰。
【忉利天】
忉利天,殿後上部中央繪大廡殿狀殿堂,第二層中間豎寫兩行榜題「忉利天壽命一千/秋身長一里」。
【圓生樹】
即波利質多樹;波利質多,梵語pārijāta 或 pārijātaka,pāriyātraka,巴利語pāricchattaka。是忉利天宮之樹名。又作波利耶怛羅拘陀羅樹、波利耶多樹、婆利質多羅樹、婆疑質垢樹、婆利耶怛羅拘陀羅樹、婆唎耶呾羅拘毗陀羅樹、婆利闍多迦樹。意譯為圓生樹、晝度樹、香遍樹。以其為樹中之王,又稱天樹王。
第三層殿堂兩側各繪一小殿堂,右側繪一棵樹,上方豎寫榜題「圓生樹」,「圓」字殘缺但可以辨認,圓生樹,有珊瑚樹之稱,此樹在忉利天善見城之東北角,位於雜亂園與歡喜園間,周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根莖枝葉花果皆有香氣,能遍熏忉利天宮,故稱香遍樹。此樹有神,名為漫陀,作伎樂以自娛,故成為三十三天娛樂之所。
佛曾在此樹下為母說法三月。雜阿含曰:「一切樹中,波利質多羅為第一。」
俱舍論頌疏曰:「妙香芬馥,順風熏滿百由繕那,逆風時猶遍五十。」
【善法堂】
左側繪一個小殿堂,上方豎寫榜題「善法堂」,位於須彌山頂善見城外之西南角,為忉利天諸天眾之集會所。每逢三齋日,天眾集於此堂,詳論人、天之善惡,並制服阿修羅。
依起世經卷六所載,此堂縱廣各五百由旬,有七重欄楯、七重鈴網,皆為七寶所成,四方諸門皆樓櫓台觀,亦為七寶所成,其地為青琉璃寶,柔軟細滑,觸之如迦旃鄰提衣。堂中央有一寶柱,高二十由旬,柱下設帝釋天之座,高一由旬,方半由旬,左右各有十六小天王之座。又大唐西域記卷四載,如來往昔曾居於此堂,為其母說法。
位於「圓生樹」後的山峰右上方,首先是豎寫一行榜題「俱舍頌云」,然後其下從右往左豎寫四行榜題「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有守所住中宮名善/ 現周圍萬逾繕那高一半金城雜飾地柔軟中有殊勝殿周/ 圍千逾繕那外四苑莊嚴眾車粗雜戲妙池居四方相去各廿/ 東地有圓生樹西南有善法堂帝釋處中宮卅二臣位」。
《俱舍論》卷11 云:「頌曰: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中宮名善見,周萬逾繕那;高一半金城,雜飾地柔軟;中有殊勝殿,周千逾繕那;外四苑莊嚴,眾車粗雜喜;妙池居四方,相去各二十,東北圓生樹,西南善法堂。」
以上為須彌山段
✨4【欲界六天】
所謂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 和夜摩天、兜率天(睹史多天) 、化樂天(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三十三天)前面已經介紹過,另外四天位於忉利天之上,為四層大廡殿狀殿堂,屋頂均有一對鴟吻,兩側均繪雲彩。左右二側有文字介紹,並有紅線指引對應殿堂。
第六層殿堂前從右往左豎寫兩行榜題「欲界/ 六天」。
第三層殿堂右側從左往右豎寫三行榜題「夜魔天壽/ 命二千歲身/ 長二里」,左側從右往左豎寫三行榜題「兜率天壽/ 命四千歲身/ 長四里」。
第四層殿堂右上側從左往右豎寫四行榜題「欲界五趣/ 化樂天壽/ 命八千歲身/ 長八千八里」,其左側從右往左豎寫三行榜題「他化自在/ 天壽命一萬/ 六千歲長/ 一十六由旬」。
以上為四天的榜題,而四天王天、忉利天在欲界最下方,可參考圖片找到其位置。
在欲界六天的右上方有榜題「一欲界五趣地」,即九地中的最低處、第一地----五趣雜居地。
🔹九地之一,欲界五趣地。
三界中的欲界:是眾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人有五欲,《佛遺教經》有「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一句。
五欲,是耳、目、鼻、口、心的欲求,即財、色、名、食、睡,是由色、聲、香、味、觸五境所引起。為五欲所牽絆的人,其根源是不知足。類似於現代語言中的冒牌「剛需」,以得到為目的,以剛需為理由。持五戒,修十善,廣泛布施,修「散」可入欲界天。
以上為欲界六天段
✨5 【色界十八天】
色界十八天即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和四禪九天。其圖像位於欲界六天之上, 計17層大廡殿狀殿堂,圖中有紅線指引對應殿堂的介紹榜題。另有一層無想天殿堂平行於廣果天殿堂,尾頂均有一對鴟吻,殿堂兩側均有雲彩。各殿堂的介紹榜題可沿紅線指引找到,這裏不再一一說明。
右側榜題,位於「圓生樹」後的山峰右上方,首先是豎寫一行榜題「俱舍頌云」,其下豎寫四行榜題:
東地有圓生樹西南有善法堂帝釋處中宮卅二臣位
在畫面上,與欲界六天和色界十八天相關的榜題還有三處:
1、左下側,首先是豎寫一行榜題「俱舍頌云」,其下從左往右豎寫兩行榜題「四大州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俱同一成壞」。
2、右下側,首先豎寫一行榜題「俱舍云」,其下從右往左豎寫三行榜題「瞻部州人量三肘半四肘東西北州人倍倍增如此/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色界逾繕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半半增唯無雲減三」。
3、左上側,首先豎寫一行榜題「俱舍頌云」,其下從左往右豎寫三行榜題「北州定千歲東西半半咸南州壽不定後十初頗量/增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乘斯壽五百上倍倍增/色無晝夜殊勝壽命等身量無色初二萬後後二二」。
此四個榜題皆出自《俱舍經頌》。
《俱舍論》第十一卷,「頌曰: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忉利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中宮名善見,周萬逾繕那;高一半金城,雜飾地柔軟,中有殊勝殿,周千逾繕那,外四苑莊嚴,眾車粗雜喜;妙池居四方,相去各二十,東北圓生樹,西南善法堂」。
🔹「無想天」
三界中的色界:就是禪天,色,非顏色,亦非女色,而是人們對物質現象的認識,主要通過顏色(顯色)與形狀(形色)這樣的兩個渠道,得到精神上的快樂,所以,佛教把物質現象叫做色;色界,比欲界的生命層次要高,因為欲界享受的是物慾的快樂,而色界享受的是禪悅的快樂。前者是物質的,後者則是精神的。修「禪」可入色界天。
以上色界十八天
✨6【無色界四天】
無色界位於「色界一十八天」之上,此圖的最頂端。其表現形式比較特殊,只有幾條榜題,沒有欲界六天和色界十八天所居住的那種大廡殿狀殿堂。中間連接色界的一條豎長方框內,分格書寫「非想地」、「無所有」、「識處天」、「空處天」;該豎長方框左右兩側又各有一條豎長方框,右側豎長方框內分格書寫「非想地壽命八萬劫」、「六空處地二萬劫」, 左側豎長方框內分格書寫「無所有地六萬劫」、「七識地壽四萬劫」。
中間豎長方框之上連接一方框,框內從右往左豎寫兩條榜題「無色界/ 有四天」,兩條榜題間有分格線,榜題亦有框界。在此方框之上又繪一方框和三角形頂,頂部飾一摩尼寶珠,兩側有波狀和雲狀圖案,方框內從右往左豎寫兩條榜題「三界九/ 地之圖」為全圖題名。
無色界為三界之一,又稱無色天,是三界中最高一界。「色」是質礙的意思,無色就是沒有質礙,即指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所得到的自由狀態。
無色界是純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過修四種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獲得的果報。
無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淺而分四種差別即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非想非非想處天就是天之盡頭處了。
🔹1、空無邊處,為四無色處之最初階段。初修無色定,必厭棄物質世界,一心思惟無邊無際之空觀,使心與無邊之空相應,這就是所謂空無邊處。
🔹2、識無邊處,從厭棄外界物質世界之質礙,進一步修習內心心識,以心與心識作無邊無際之觀。此即為識無邊處。
🔹3、無所有處,既否定外界物質之質礙,又否定內心心識,唯思內外一切無所有。以修此無所有觀而得生天之果報,即無所有處。
🔹4、非想非非想處,又稱非有想非無想處。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極靜極妙之境界,以無各種粗想而稱非想,又因其想未絕,尚有細想,所以為非非想。
以上無色界四天段
✨7 三界九十八使
🔹【三界九十八煩惱】
使,即煩惱之異名,又謂作隨眠。因煩惱緊隨於人,系縛三界使不出離,昏滯如眠,故名使和隨眠。
三界九十八使由以下二部分內容構成:
見諦門八十八使(欲界有三十二使,色界有二十八使,無色界二十八使)。
思惟門十使(欲界有四使,色界有三使,無色界有三使)。
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為見思兩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觀之者。精識所治之惑。斷伏無濫。故教門歷三界五行。細分別十使。則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煩惱。通名為使。名煩惱者。類如前釋。若離九十八使。則出一切煩惱。今依數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實論人。所解則異也。
在《三界九地之圖》中, 三界九十八使沒有具體的圖像,只是在顯意識上, 通過榜題形式將有關內容融進全圖之中,同時從潛意識方面將有關榜題書寫在全圖的上端部分, 從視覺上暗示九十八使在三界九地中的地位。
三界九十八使的榜題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位於頂端左側,
首先豎寫一行榜題「修道斷俱空煩惱有十」,其下從右往左豎寫四行榜題「苦下具一切/ 集滅離三見/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圭心」
其下則從左往右豎寫三行榜題「欲界有四/ 色界有三/ 無色界有三」
再其下又從左往右豎寫榜題三行「貪嗔痴慢/ 貪痴慢/ 貪痴慢」
🔹第二部分位於第一部分之下,
首先豎寫一行榜題「欲界四諦有三十二/ 苦諦有十/ 集諦有七/ 滅諦有七/ 道諦有八」
在其下部有三行:「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貪嗔痴慢疑邪見見取」,「貪嗔痴慢疑戒取邪見見取」
🔹第三部分與第二部分平行相對應, 位於畫面右側,
只豎寫一行榜題「色界四諦有二十八准上無色界」。
🔹第四部分位於第三部分之上,
並且與第一部分平行對應, 首先豎寫一行榜題「無色界有四諦計十八」,其下從右往左豎寫四行榜題「苦諦有九/ 集諦有六/ 滅諦有六/ 道諦有七」; 「苦諦有九」之下和左下側從右往左豎寫兩行榜題「貪痴慢疑身見邊見/ 戒取見取邪見」( 「見取」與「邪見」之間右側有倒乙符號「< 」) ,「集諦有六」與「滅諦有六」下方中間豎寫一行榜題「貪痴慢疑邪見見取」,「道諦有七」下方從右往左豎寫兩行榜題「貪痴慢疑/ 戒取邪見見取」。
另外,在「無色界有四諦計十八」之左側亦豎寫一行榜題「見修道斷分別煩惱有八十八」。
以上,為見諦門八十八煩惱,加上思惟門十煩惱(欲界有四、色界有三、無色界有三),共計九十八煩惱,亦名三界九十八使。三界九十八煩惱沒有具體的圖像,只是在顯意識上,通過榜題形式將有關內容融進全圖之中,同時從潛意識方面將有關榜題書寫在全圖的上端部分,在視覺上暗示九十八煩惱在三界九地中的地位。
以上三界九十八煩惱段
✨8 詳解三界九地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地」就是「境界」的意思,或是眾生住的地方。欲界就是一個,欲界的眾生都有五欲,所以它是一個。色界就是禪天,有四禪天;無色界有四空定天。這九個地方,或是九類眾生住的境界,就叫「三界九地」。
🌟【欲界】
欲界即具有淫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是指眾生由於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所處的境界。在佛經裏的定義就是心理的需求和生理的需求所產生的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色界】
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四禪色究竟天,凡有十八天。
🌟【無色界】
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
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無色天、四無色、四空處。
佛教認為「色」是質礙,無色就是沒有質礙,而無色界是指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所得到的自由狀態,是處於一種精神至高無上的享受境界,也是眾生最難達到的三界最高層次。
🌟【九地】
九地是指眾生於三界輪迴中所處的居所或精神層面。其中欲界佔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有四地,佛教講究三界眾生六道輪迴,因此認為眾生於三界九地,根據因果報應往返周旋,循環不斷。
一、五趣雜居地:為欲界的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有情雜居之所。
二、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地為色界的初禪天。
三、定生喜樂地,為色界第二禪天。
四、離喜妙樂地,為色界第三禪天。
五、舍念清淨地,為色界的第四禪天。
六、空無邊處地,為無色界第一天。
七、識無邊處地,為無色界的第二天。
八、無所有處地,為無色界的第三天。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為無色界第四天——即有頂天。
欲界五趣,雜居一地。
色界四禪,分為四地。
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
共為九也,地有持載之義,眾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
從忉利天以下及四趣,皆為地居。夜摩以上以至非非想天,皆為空居。
從所依處得名,故皆言地也。一五趣雜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也。本該六趣。以阿修羅通於諸趣。故但言五,雜居者。五趣雖果報苦樂不同,總居於欲界故也。
(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
二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禪天也。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禪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於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覺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
三定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二禪天也。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散,攝心在定,澹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於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
四離喜妙樂地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三禪天也。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踴動,因攝心諦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於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也。
五捨念清淨地捨念清淨地者,即色界四禪天也。謂此天捨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雜,住於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也。
六空無邊處地空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一天也。謂此天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虛空處定,住於此定,其心明淨,無礙自在也。
七識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二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三世之識,悉現定中。住於此定,清淨寂靜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八無所有處地無所有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三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識處三世流轉無際,捨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定,住於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處地非非想處地者,非前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痴,故捨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於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為也。
(出自《釋氏要覽》)
圖文|緣圓敦煌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2315034792/posts/pfbid0X4haCwohsf5ozSTVE3NZVYMnyQx2tRFqDeVPvnYwyQmXTaYma8fCXMX2bSr7ENC7l/?mibextid=Nif5oz
三千大千世界 英文
大千世界(梵語:त्रिसहस्र महासहस्र लोकधातु,羅馬化:tri-sahasra mahā-sahasra lokadhātu,直譯即為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
每一個小世界(梵語:लोकधातु,羅馬化:lokadhātu,組成宇宙的要素;梵語:चक्रवाड,羅馬化:cakravāḍa,圍繞小世界的鐵圍),其形式皆同。
指由小、中、大等三種「千世界」所成的世界。由小千、中千輾轉集成的大千世界,謂之「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