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就像我們在糧倉里有儲蓄糧食、在銀行裡有一定的存款,因此在生活中,糧倉、銀行就會不斷供應我們所需的報酬、利息、本金。(blessing)
星雲大師:福報
「福報」是學佛的人所重視的問題,如我有多少福報?他有多少福報?大家彼此有多少福報?
其實,「福報」不是只有學佛修行的人才關心,我們在春節過年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人家門口都喜歡張貼「五福臨門」的春聯,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福、祿、壽、財、喜這五福能齊降門庭,合家大小都能平安吉祥。
福報,就像我們在糧倉里有儲蓄糧食、在銀行裡有一定的存款,因此在生活中,糧倉、銀行就會不斷供應我們所需的報酬、利息、本金。
假如說銀行、糧倉沒有存款,沒有儲糧了,是負債、借貸的情況,銀行就會追討,就會要你繳回借貸,這就是福報不足,存款用光了。
你在人間做多少善事,就會有多少功德福報;你不做善事,沒有勤於耕種,再好的心地、良田,也不能生長五穀。
《金剛經》說,多做多得,少做少得,它和福德性不同。
福德性是你有無量的財寶,那是屬於心性上的,其數量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但在有相的福報里,福德性派不上用場,福報是需要你付出實際的行動,在日常生活里去累積功德善事,你付出有多少,收穫就有多少。
福報也不是要用來比較的,主要是要自我耕耘心田,自我勤奮,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在世俗上說,修橋鋪路、佈施助人都是累積福報的方法。
《普門品》也說,如果你救助他人的三災七難,如是因如是果,當然你也能吉星高照,時時逢凶化吉。
什麼是福報?
簡單的說就是善、美的回報。
譬如:
從小出生在幸福的家庭、長相端正、聰明靈巧、身體健康、心地善良、喜樂開朗;
長大後求學順利、事業如意、婚姻美滿、善友眾多;
中老年後子女孝順、名節清廉、知足常樂、長壽無病、能得善終等,這些就是所謂的福報。
雖然大家喜歡求福報,可是每個人的福報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里的兄弟姊妹也都不會相同。
這是為什麼呢?
依佛教的立場來說,
當然是脫離不了
「種善因得善果、
種惡因得惡果」
的因果關係。
所謂「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者是」。
這清楚說明瞭前世、今世、來世三世的福報厚薄是緊密相連的,就像串聯的鎖鏈,彼此牽引,相互影響。
過去世的善惡行為我們已無法輓回,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為今生與來世的福報努力;
不僅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當要如是,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也要懂得惜福、培福。
因為如果只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福報遲早會用盡;
就如銀行存款只出不進,存款必定一天少於一天。
又如一位學生,即使再聰明,如果不用功,最終也會落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下場。
當然,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福報也不是搶來的,福報不是妄想就有,福報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
那麼,
福報從哪裡來呢?
其實,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
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
有的人因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的人因為「不貪不義之財」有了善緣;
有的人因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
有的人因為佈施明燈,而得以全家團圓。
如「貧女阿照」,就是借著施燈的因緣而遇到大富長者協助,所以能和父親團聚。
因此,平時看到人點頭微笑、親切問候,或是舉手之勞的服務,乃至見人有難熱心幫助等;
能夠成就他人的善事,隨時多做好事,這些都是和人結緣的方法,如此自然會增加福報。
因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體,所以想要獲得福報,廣結善緣,勤修佈施,必能為我們累積今生、來世無量的福報。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佛法真義》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7114955621/posts/pfbid02un7M5gM5qGm1ggAPpDqbfKkQKzo8SW8mRipXRnVYwvKmeGzh6UVRg6hmdRnG2nHhl/?mibextid=Nif5oz
福報 英文
(blessing)
karmic reward (Buddhism)
因果報應(佛教)
標籤:
星雲大師, 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