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哲學分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哲學分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出自中國傳統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文化中對於人性的基本論斷,也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孟子學說的精煉總結。 一、 人之初,性本善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這句話的核心觀點源自孟子(Mencius)。 1. 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擁有「善端」,即善良的先天潛能。他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說」: 惻隱之心: 仁之端(仁愛的開端)。 羞惡之心: 義之端(正義的開端)。 恭敬之心: 禮之端(禮儀的開端)。 是非之心: 智之端(智慧的開端)。 孟子相信,這些「善端」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如同種子一般。嬰兒看到有人落井會感到驚恐(惻隱),人做了錯事會感到羞恥(羞惡),這些都是不學而能的本性流露。 2. 與性惡論的對比 在古代哲學中,「性本善」與荀子(Xunzi)的「性惡論」形成鮮明對比。荀子認為人天生有慾望,若順從本性,則會爭奪衝突,故須藉由禮義和師法來矯正,才能達到善的境界。 而《三字經》採用「性本善」,強調了教育和啟蒙的積極意義——教育的目的是保護和發揚人固有的善良本性,而非矯正它。 二、 性相近,習相遠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這句話解釋了為什麼雖然人性的起點是相似的(性本善),但最終人與人之間卻會產生巨大的差異。 1. 性相近:起點的趨同性 「性相近」意指所有人在剛出生時,其內在的善良本質、心智能力和道德潛能都是非常接近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每個人都有發展成聖賢的可能。 2. 習相遠:環境與後天的影響 「習相遠」是說,隨著一個人後天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養成的習慣(「習」)以及個人選擇的不同,他們的人性便會漸行漸遠,最終導致道德品質、學識能力和社會地位上的巨大差異。 「習」的定義: 這裡的「習」不僅指行為習慣,更廣泛地包含了學習(Education)、環境(Environment)、薰染(Influence)和選擇(Choice)。 教育的重要性: 正因為「習相遠」,所以教育和良好的環境對於人性的維護與發展顯得至關重要。教育的作用就是讓人的善良本性得到滋養和發揮,避免被不良的習氣所污染和掩蓋。 結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