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親眷屬》六親眷屬等於是自己一個家族。六親是屬於至親,就是跟我們最親近的,最親的一家人就是六親。『眷屬』,六親以外是眷屬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 現在有句話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這裡講的「放恣」,放蕩、放縱自己。
他沒有任何拘束,自己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他也不會聽人的,也不會聽父母的。
『遊散』,遊樂、散漫。
遊手好閒,遊逛散心。喜歡去遊玩,就是玩得太過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遊逛散心,不務正業。
『耽酒』,好酒貪杯,一天到晚喜歡喝酒。
『嗜美』,愛食美味。
現在的話講,叫美食主義,愛吃好吃的。哪裡有好吃的,一講他都知道,愛食美味,一天到晚就是找這些。
「耽」就是取樂過度,「嗜」就是貪而無厭。
🪷🪷🪷
悟道法師:
仔細衡量,過去大家庭雖然有缺點,但是優點比較多,優點多於缺點。
小家庭,實在講沒有優點,只是讓你自己自由自在,沒有人管你,你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育幼養老就成一個大問題了。
以前有個家族可以依靠,年紀大了,或者你到外鄉去做事業做成功了,回到家鄉,回到這個家,光宗耀祖;做失敗了,回到這個老家,這個家族照顧你晚年的生活,跟家族親人能團聚。
所以過去這個大家族,就是人有一個歸宿,有個歸依處,有個依靠;現在小家庭沒有了,真的兒女長大,他離開了。
現在往往家裡就是兩個老的相依為命,如果生病互相照顧,有的生活能夠自理,有的不能自理,所以就送到養老院去了。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段是講情義俱無,就是無情無義。
特別現在人無情無義,在我們認識的同修當中,真的有的人,父母過世連回來看都沒有。
你說還有什麼情義?沒有了。
這個是現代社會的寫實、社會的現實,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說出來了。
佛能說,就能救,不然佛給我們說一說,也沒有什麼意義。
佛能夠救,佛能夠救我們,我們還要跟佛合作。
怎麼合作?聽佛的話,依教奉行,聽佛的指導,在末法我們一樣能夠得度。
雖然我們在末法,但是如果能夠依照佛在經典的教導,依教奉行,我們末法一樣可以得度。
這裡講『放恣』,就是放蕩自縱;放縱自己,沒有任何拘束。
現在有句話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這裡講的「放恣」,放蕩、放縱自己。
他沒有任何拘束,自己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他也不會聽人的,也不會聽父母的。
『遊散』,遊樂、散漫。
遊手好閒,遊逛散心。喜歡去遊玩,就是玩得太過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遊逛散心,不務正業。
『耽酒』,好酒貪杯,一天到晚喜歡喝酒。
『嗜美』,愛食美味。
現在的話講,叫美食主義,愛吃好吃的。哪裡有好吃的,一講他都知道,愛食美味,一天到晚就是找這些。
「耽」就是取樂過度,「嗜」就是貪而無厭。
肆情酒食,貪飲無度,正明酒惡。
這一條就是我們現在講吃喝玩樂。現在在電腦、手機,你看那些廣告,都是廣告吃喝玩樂的。
現在吃喝玩樂的對象是誰?主要不是老人,大家去看,那些旅遊點、遊樂場所都是年輕人,還有學生很多,吃喝玩樂。
你看出國旅遊的年輕學生很多,以前就是年歲大了出去走一走,這是比較理所當然。
現在你看那個學生花的錢都是父母的錢,他自己也還沒辦法賺錢,你說他出國去旅遊,錢花誰的錢?花父母的。
他不知道賺錢的辛苦,但他花得很痛快,父母不給,他就生氣,現在時代是這樣的。
而且他們之間會攀比,人家有什麼名牌,他也要有;人家出國旅遊,他也要去。
回到家裡,叫他幫忙做一點家事,他不會做的,老的去做,現在是這樣的一個時代。
這種教育,這種風氣,都是讓這些年輕人一直墮落。
所以這裡講,正明酒惡。
『魯扈』,
「魯」就是魯鈍,遲鈍、笨拙,我們一般講粗魯,很粗魯,沒有知識的人,這個人很魯莽,這個叫魯;
「扈」是跋扈,他要怎樣就怎樣,魯扈。
『抵突』,就是跟人家抵觸、衝突,常常跟人起衝突。
『不識人情』,不懂人之常情,人情義理都不懂。
人與人之間一些情理他不懂,不懂這些,「不識人情」,他不認識,他不懂,所以常常在有意無意得罪人。
『無義無禮』,「義」是判別是非,所行合宜。
義是合理,我們一般講義理。
義就是什麼是是、什麼是非,能夠去判別,這就是義,義就是合理、對的。
禮是能知尊卑大小,不違準則(規則,世俗的禮節);
「無義無禮」,就是違反禮義。
禮是講人情,佛法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每個國家地區都有它的風俗人情,你要先了解。
所以這個禮,「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到人家家裡,要知道人家家裡有什麼避諱的,我們去就不要講;你到一個國家,要知道他那邊的風俗習慣,你要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人家就歡迎你;到其他的地方,他這個地方有什麼禁止的,也要知道。
所以《常禮舉要》很重要,李老師編的《常禮舉要》很重要,禮主要是講人情世故,因為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一個人情世故。
所以世間的禮法一定要遵守,要做出好榜樣給人看,我們要遵守。
所以有一些禮俗,我們也要遵守,不要不尊重禮俗。
所以一些世俗方面的,婚喪喜慶這些禮俗,我們還是要尊重。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
這個世間相,佛也不會去破壞,還是尊重。
因此佛法推廣的地方,都能受到當地人的歡迎。
『不可諫曉』,「諫」,以道正人,規勸的意思。
「曉」是曉諭,曉就是說明,以言說來教人。
「無義無理」,就是人到了無義無理,你就沒有辦法去教他,教他也不接受,說他也不聽,這樣的情況下,就不如不說,說了也沒有用。
『六親』,「六親」就是父、母、兄、弟、妻、子,這是六親;另外一個說法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兒女、孫兒女、曾孫兒女,這兩種說法都指六親。
六親是屬於至親,就是跟我們最親近的,最親的一家人就是六親。『眷屬』,六親以外是眷屬,就是堂兄弟、表兄弟、表姐妹,堂伯父、堂叔,表叔、表姑媽,跟我們沒有直系關係,但是跟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有關係,這個都屬於「眷屬」。
「六親眷屬」,六親眷屬等於是自己一個家族。
『資用有無,不能憂念』,「資用」就是資生所用之物,每一天生活上所必需用到的東西,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常生活必需的,現在代替的是金錢。
「不能憂念」,就是說他不會去想到六親眷屬他們生活有沒有困難,有沒有什麼缺乏,就是照顧家庭。
現在很多人賺錢,都是只顧自己花,他不會拿錢回來幫助這個家庭,就他自己花,這個就是「資用有無,不能憂念」。
不知道家庭現在經濟怎麼樣,自己賺錢自己花,回來吃父母的,現在這樣的很多,他不會考慮到家庭經濟有沒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困難,不能憂念,他不會去給你煩惱這些。
如是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
現在這個太多了,子女不照顧父母,父母的家親眷屬他也不會去照顧,這些眷屬所必須要維持生活必需用品,他完全不會去照顧,不會去想到他們的。
所以『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對於父母的恩德,師友的這種義務,悍然不顧,無動於衷。
現代人的確都是這樣,這是今天地球上的社會現況,不但社會亂,還附帶感應地球上的災變。
在中國、韓國、日本還有三代同堂,自己跟父母、兒女住在一起,這個還有,但是現在也愈來愈少。
外國人看到就很羨慕,這種天倫之樂他們永遠享受不到。
一般西方國家,他們的小孩十七、八歲就走了,離開家庭,再也找不到,不好找。
他的小孩在外面結婚,將來生的小孩是他的孫子,可能跟祖父母都不認識。
所以外國人心目當中只有自己,沒有父母,也沒有師友,一生完全是為自己的名利。
所以有一些請父母吃飯,跟父母算帳,這個是太離譜了,在我們中國人看起來,怎麼會這樣?
但是你看在美國,很多這樣。
甚至中國人去那邊留學的,我們台灣去的也有,移民到美國,父母辛辛苦苦把他撫養長大,供給他讀大學,出國留學,然後在美國找到工作,留下來成家立業,做父母的去找他,辛辛苦苦跑那麼遠去,吃一頓飯還要算錢。
你說那個做父母的心情,是什麼樣的一個感受?
真的像《無量壽經》,前面我們念到的「不如無子」,不如沒有,你還不會那麼痛苦。
所以跟外國人學這個,學得無情無義,負恩違義,違背倫理道德。
恭錄自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第23集】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354105144600/permalink/828658529180818/?mibextid=Nif5oz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