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根源在哪裡?我們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緣,要想求財、要求子,要這要那。因為有攀緣所以就有病,求東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The root of the disease)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作者: 玄一 - 星期日, 6月 02, 2024 南懷瑾老師 | 生病的根源在哪裡?我們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緣,要想求財、要求子,要這要那。因為有攀緣所以就有病,求東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南懷瑾老師《維摩詰的花雨滿天》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05447727/posts/pfbid0VTXpVV78U5sZZ2rzHQkPWnGTLxex6quEZd8QcxPnYcF5VH8BrVCvohbksVn59WyEl/?mibextid=Nif5oz病的根本 英文(The root of the disease)疾病的根源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每年農曆七月 更要勤誦《地藏經》】佛陀說此經的目的,是為了要破除外道六師的疑惑,以及證明佛教亦重視孝道;並且示範給後世佛弟子了解,佛本身之孝行(為母說法),引起後世四眾弟子的孝思 作者: 玄一 - 星期二, 8月 06, 2024 念阿彌陀佛, 所犯地獄罪,當下歸零。 ◼️ 每年農曆七月 更要勤誦《地藏經》 南無大慈大悲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地藏經》全名為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二字為義譯,喻地藏菩薩有廣大的慈悲,一切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都要靠他的救拔,眾生的善根也要靠他來生長,就如土地一樣。 他有無量的法財寶藏,能布施於一切苦惱的眾生,使其離苦得樂,修行成就。 釋迦牟尼佛說《地藏經》的動機,乃是因為佛陀誕生七日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往生。 佛陀晚年知道自己將入涅槃,因而決定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報恩。 佛陀又恐末世比丘修行,多魔多障、道業難成,囑天人護持佛法,並勸地藏菩薩代佛度眾生,直到彌勒出世成佛。 此外,佛陀說此經的目的,是為了要破除外道六師的疑惑,以及證明佛教亦重視孝道; 並且示範給後世佛弟子了解,佛本身之孝行(為母說法),引起後世四眾弟子的孝思; 另也為了要顯揚地藏菩薩,救度罪苦眾生的歷劫宏願,並讚揚地藏菩薩的威德、慈悲之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8QbiieYMf5fsHhAL9LRAZnokZv6yWdvhwrt5zepTtBLtg2NfENGzWbAB31W68ujBl&id=100006382173151&mibextid=RtaFA8 標籤: 南無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教, 孝道, 農曆七月, 閱讀完整內容
《玄一讀經修定》文章分類 作者: 玄一 - 星期四, 7月 11, 2024 文章分類 ▶ 《五福臨門》陳柏達居士著 - Five blessings in a row ▶ 《可許則許》陳海量居士著 - Respond to requests ▶ 《了凡四訓》- Liaofan's Four Lessons ▶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Yu JingYi Meets The Kitchen God ▶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The Buddha Speaks Infinite Life Sutra ▶ 《地藏菩薩本願經》 梵文:Kṣitigarbha-bodhisattva-pūrva-praṇidhāna Sūtra ▶ 《佛說三世因果經》 ▶ 【玄天上帝】 ▶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 【阿彌陀佛語錄】 ▶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高僧大德】 ▶ 《印光大師文鈔》 ▶ 【淨空法師語錄】 ▶ 《廣欽老和尚》 ▶ 【南懷瑾先生】 ▶ 《曾仕強經典語錄》 《玄一讀經修定》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 佛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閱讀完整內容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如果你對生命和人生有所困惑,讀一讀弘一法師的智慧,他一生的經歷和思考,將會給你帶來深刻的啟示。(There is nothing to let go) 作者: 玄一 - 星期四, 7月 31, 2025 ▪️1、獨處,是為了不陪他人演戲;不爭,是為了放過自己內心;遠離,是對傷害最大的鄙視;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是沒有關係。不遠不近的關係,適合所有情感。因為與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會是一場災難。 ▪️2、天若欠你,天必還你,你儘管善良,福報在來的路上,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緒,你的這一場人生,就已經贏了大半,其餘的上天自有安排。 ▪️3、這輩子你最愛的人,就是上輩子最愛你的人,來的都是「債」。要還,還要還得乾乾淨淨,離開就是還清了。即使錯是別人的,業也是自己的。前世不欠,今生不見;若是相見,定有虧欠。 ▪️4、人生不過三萬天,借副皮囊而已。生命沒有永恆,時間一到,該老的老,該走的走。臨了空空,沒你也沒我,無一物帶走。我們最終只是時間的過客,何必執念。努力過後,得失隨緣,自在隨心。 ▪️5、靜中藏了一個爭字,越想爭,心越要靜;穩中藏了一個急字,越急躁心越要穩;忍中藏了一個刀字,越忍越要看清事態;忙中藏了一個亡字,越忙越要照顧好自己。 ▪️6、所有的勢運都講究一個時機。時機未到,莫怨,莫念,莫琢磨;要忍,要容,要堅定;時機到了,莫貪,莫傲,莫自大;要穩,要靜,要隨緣;你必須跌入從未經歷的谷底,才能站上從未達到的高峰。水到絕境是風景,人到絕境是重生。 ▪️7、人生沒有什麼不能放下,執著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8、當你的修為越來越高時,就會真正開始理解身邊的每一個人,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他們處在一個不同的能量頻率中,顯化出不同的狀態,做了不同的選擇,有了不同的語言和行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會生出真正的愛和慈悲,也就會允許接納,理解,包容以及真誠。 ▪️9、緣分本來就稀薄寡淡,相伴一程已是萬分感激。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沒有誰能一直陪著誰。只要同行的時候是快樂的,就是好的相遇,至於怎麼走散的不重要。如若流年有愛,就心隨花開。如若人走情涼,就守心自暖。 ▪️10、人有千面,心有千變,見人少說話,見事少摻和,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修好自己的心,立好自己的德,世人所爭不過人間一碗煙火,偏偏這碗人間煙火,燎盡世人千般惆悵,萬般滄桑。 🍁弘一大師曾說: 如果你心眼好又有德行,那你一定有福報。如果有福報,卻發不了財,請不要疑惑,是你的福報轉化成了健康的身體,平安的日子,溫暖的家庭,和有良德的子孫。 福報不一定讓你很有錢... 閱讀完整內容
《了凡四訓》- Liaofan's Four Lessons 作者: 玄一 - 星期三, 2月 14, 2024 《了凡四訓》 Liaofan's Four Lessons: The Ways to Change One's Destin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袁了凡居士著【資料來源】報佛恩網【了凡四訓白話篇】 【章節索引】 第一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內容】 第一篇 立命之學【本段解釋】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 閱讀完整內容
執著心不放下叫業障(Not letting go of attachment - karma) 作者: 玄一 - 星期六, 4月 20, 2024 執著心不放下叫業障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420182609/posts/pfbid0vMNgkYzjay9m5YbQTY9y8juuP3QsTZnwmxprb16ot7B2iBJaZ98fqG7m9QdYpE7Nl/?mibextid=Nif5oz 執著心不放下叫業障 英文 (Not letting go of attachment is called karma) 不放下執著就叫業力 閱讀完整內容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Avalokiteśvara) 作者: 玄一 - 星期六, 8月 03, 2024 【星雲大師如是說】觀自在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2021.05.19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 你觀察自己自在嗎? 你能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你觀照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 🌟一、觀事自在: 好事、壞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難事、易事,都能自在。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尤其人事,無理的、冤屈的、難堪的,當遭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都能自在嗎?假如你對任何事情都能舉重若輕,迎刃而解,不逃避現實,凡事都能勇敢面對,處理時更能得心應手,那你就會自在了。 🌟二、觀人自在: 好人、壞人,君子、小人,能人、愚人,善人、惡人,和一切人相遇,甚至相處的時候,你能自在嗎?所謂自在,也不是要你天天跟壞人打交道,和惡人混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能認識善惡,知道好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不同,千奇百怪,你在芸芸眾生中,都能與人為善,不受傷害,不就可以自在了嗎? 🌟三、觀處自在: 吾人住的地方有大小,華屋、斗室,大廈、陋巷。另外,有的地方是正人君子聚會之所,有一些是雞鳴狗盜之輩雜處之地。你處身其中,都能自在嗎? 「孟母三遷」,因為他怕兒子生活在文化不具備的地方,他覺得不自在。平時我們看別人住觀光飯店、湖濱小舍,你羨慕人家可以悠遊自在,但是當你住上一、二個月,你還能自在嗎? 佛殿、神廟、教堂,你身處其中都能自在嗎?飯館、麵攤、快餐店,你都能以同樣的心情用餐嗎?假如你都能隨遇而安,不計何處,都能不露厭惡之情,雖然你可以有另外的選擇,但是一時的處境,你都能忍耐不計較,你就能自在了。 🌟四、觀聲自在: 這是個有音聲的世界,大自然裡充滿蟲鳴鳥叫,社會上到處人聲鼎沸。潑婦罵街,高人論道,你遇到這許多境界,聽到這許多聲音,都能自在嗎? 隔壁鄰居是機械工廠,對面住戶不時傳來收音機的高分貝,甚至有人在身邊竊竊私語,你都能處之泰然嗎? 如果能夠在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談笑謾罵,乃至一些詆毀諷刺、奉承讚美的聲音中,都能不失去自在的心情,那你不就是觀自在了嗎? 🌟五、觀理自在: 世間上的道理,所謂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心理,每一個人都執著自我之理,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有一些人,明明無理,他要強辯其理。有錢有勢的人,他們都認為... 閱讀完整內容
【房事為一切病之根本】病由身生,身由業生,當痛加懺悔,以消宿業。又須力戒房事,以免復增。無論何病,不戒房事,決難即愈。 (The root of all diseases) 作者: 玄一 - 星期一, 1月 20, 2025 印光大師:房事為一切病之根本 復湘陰黃頌平居士書(原文和白話) 【光粥飯僧耳,一向率真,絕不肯虛譽人,亦絕不願人虛譽己。閣下第一頁之文,頗不願聞,以非我身分,則成莫大之辱矣。】 我是個只會吃飯的僧人罷了,一向率直真誠,絕不肯虛妄的贊譽他人,也絕不願他人虛妄的贊譽自己。閣下第一頁的文字,很不願見到,因為不是我的身分,就成為莫大的恥辱啊! 【病由身生,身由業生,當痛加懺悔,以消宿業。又須力戒房事,以免復增。無論何病,不戒房事,決難即愈。】 疾病由身體而生,身體由業力而生,應當痛加懺悔,以消除宿世之業。又必須努力戒除房事,以免疾病再加重。無論什麼病,不戒除房事,決定很難快速痊癒。 【孔子所謂,父母唯其疾之憂者,以房事為一切病之根本故也。當疾病在身,何須往居士林隨眾念佛。但在家中,息心靜念,最為第一。】 孔子所說的:父母特別擔憂孩子的疾病,因為房事是一切病的根本的緣故。疾病纏身之時,何必一定要前往居士林隨眾念佛呢?只管在家中,專心靜念,最為第一。 【至謂與善知識研究佛理,當身嬰重病,只可認真修持。如至誠念佛,並念觀音。此時用不著研究,一經研究,反成紛馳。譬如有病,得一靈丹,即以服食為事。不得以先去研究此靈丹系何藥所制,何藥走何經,治何病,必期於一一瞭然,方肯服食耶。】 至於你所說的,與善知識研究佛理,當身有重病之時,只可以認真修持。例如至誠念佛,以及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這個時候用不著研究,一經研究,反而成為紛亂奔馳。譬如有病,得到一顆靈丹,就應該以吃下去作為事務。不能先去研究這顆靈丹是什麼藥製造的,什麼藥走什麼經絡,治什麼病,必定期望一一全都明瞭,才肯服藥啊! 【汝絕未知學解學行之所以然,故不得真實利益。外道名目,累百成千,然其用功,總不外煉丹運氣。即彼令人看經念佛,皆是門庭場面,彼固不以此為道。】 你絕對還不知道學習解義、行持的所以然,所以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外道的名目,成百上千,然而他們所用的功夫,總不外乎煉丹運氣。即使他們令人看經念佛,都是做個外表的門庭場面,他們固然不以這作為大道。 【欲得彼之道,必須懇切至極,夜間獨入其室,關閉門窗,外派巡者,只許一人入室。須先發極惡極慘之咒,若違彼教,定受此種慘報。】 想要得到他們的道,必須懇切到極點,夜間獨自進入他的房間,關閉好門窗,外面派巡邏的人,只許一個人進入室內。必須先發極惡毒,極悲慘的咒誓,如果違背他們的教門,必定受這種慘報... 閱讀完整內容
印光大師如何看待家教?- Master Yinguang - family education 作者: 玄一 - 星期日, 4月 14, 2024 印光大師如何看待家教? (How does Master Yinguang view family education?) 印光大師如何看待家庭教育? 中國佛教近現代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1861—1940)是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其著作集成《印光法師文鈔》中有九封書信直接談及家教問題,這在出家人中極為少見,而且其情理交融,鞭辟入裡,頗具借鑒價值。 一、家教的意義:淨化世道,影響治亂 印光大師對於家庭教育的意義,好似暗合了儒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路,把家教放在治國和平天下的格局中。他說:“天下治亂,在於家庭中操之有道與否,此根本上之切實議論也。” 對於相反的情況,印光大師作了精辟的反證法論證:“現今世道壞至其極,推究根源,皆由家庭無善教,從小時並不以做人之道理教之,況福善禍淫、因果報應等事理乎?以故此種人,一聞邪說,即便依從。殺父奸母之事,彼固以為正分。即不如此,亦是得其權,則任意妄為,流毒天下。不得其權,則結黨橫行,為地方累。其源皆由於無賢父母之善教所致。” 二、家教的目的:自能有為,自利利他 現在社會上“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思想盛行,而且在學校和社會上都有明顯的反映。印光大師的家教觀的可貴之處在於遵從孩子的天分,他具體說:“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 對於家教的目的和效果,印光大師同樣運用了反證法來論述,他說:“人未有不願生好兒女者。然十有八九,將好兒女教壞,後來敗家聲,蕩祖業,作一慵頑之類,或成匪鄙之徒。其根本錯點,總因不知愛子之道,從小任性慣,大則事事任意,不受教訓,多多狎暱匪類,為社會害。” 可見,我們對於子女的溺愛和嬌慣最終將會危害子女、家庭和社會。 三、家教的方法:言傳身教,習以成性 綜觀印光大師的家教觀,其對於家教的方法則是細緻入微,可操作性強。大致可以歸結為三種方法: 一是言傳道義和事跡。他說:“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 二是注重從小事做起。他說:“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跡,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 三是父母的身教和榜樣至關重要。他說:“父母者,兒女之模範也。譬如鑄器... 閱讀完整內容
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人這一生誰都不欠,只欠父母的。父母是什麼?一聲父親叫的何其簡單,他卻甘為你做了一輩子的靠山;一聲母親叫的何其容易,她卻為你傾儘自己一生,一生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What are parents?) 作者: 玄一 - 星期三, 6月 12, 2024 弘一法師說: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人這一生誰都不欠,只欠父母的。 父母是什麼? 一聲父親叫的何其簡單,他卻甘為你做了一輩子的靠山; 一聲母親叫的何其容易,她卻為你傾儘自己一生,一生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 要善待你的母親,因為她下輩子不會再來,她的大半生都是為你而活,也少跟媽媽說一些難過的事,她幫不上,更睡不著。 也一定要善待自己,因為當你成為母親之後,你也幾乎只為孩子而活。 父母是什麼 英文 (What are parents?) 什麼是父母 標籤: 弘一大師,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孝道, 孝養父母, 父母, 靠山, 無怨無悔, 從不求回報, 善待自己, ◼️推薦閱讀: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色難》─孝順的故事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子夏問他的老師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和顏悅色最難。」 《地藏經》是佛門孝經 《孝經》 《百孝經》 閱讀完整內容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Yu JingYi Meets The Kitchen God 作者: 玄一 - 星期四, 2月 08, 2024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Yu JingYi Meets The Kitchen God 淨空法師主講 尤惜陰居士曾說,《 了凡四訓 》是奉行《 感應篇 》與 功過格 的事實。 了凡先生 所用的功過格,我們在《 德育古鑑 》裡刊出來了。 《 德育古鑑 》就是一部功過格的感應錄,完全是依功過格而編的,不但教我們修行,且加強我們的信心。 《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這一篇是補充《了凡四訓》沒有說到的地方。都是於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們同樣把它當做寶典來受持。讀過之後,自己更應當深深的反省、檢點。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必須認真修學,才能趨吉避凶,轉災禍為吉祥。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時代。嘉靖年間,國家做了不少事,佛教裡也有一樁大事,就是《方冊大藏經》的刊行。從前《大藏經》都是摺疊的本子,諸位在寺院裡所見,誦經拜懺時用的「摺本」。古代經書都是摺本。用線裝訂的,就稱「方冊版本」。第一部方冊版本是嘉靖年間編印的,這一部藏經就稱《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師—德清和尚,發起主其事;編輯地點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經書從摺疊本轉為線裝本,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是佛門裡的一樁大事。最近出版的《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灣重印。這部藏經流傳到現在有五百多年了。國家跟佛教界,都有這樣的盛舉,因而感應道交的人也特別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十八歲為諸生』,諸生就是秀才。『每試必高等』,可見他確實有聰明過人之處。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這一段說出他壯年時非常潦倒。年歲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在這個時候,他與同學十餘人『結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進學的同班同學。「文昌社」就是結一個社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實行《 文昌帝君陰騭文 》,依照文昌的教訓來修學。 現在印的《安士全書》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 閱讀完整內容
《玄一讀經修定》文章分類 作者: 玄一 - 星期四, 7月 11, 2024 文章分類 ▶ 《五福臨門》陳柏達居士著 - Five blessings in a row ▶ 《可許則許》陳海量居士著 - Respond to requests ▶ 《了凡四訓》- Liaofan's Four Lessons ▶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Yu JingYi Meets The Kitchen God ▶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The Buddha Speaks Infinite Life Sutra ▶ 《地藏菩薩本願經》 梵文:Kṣitigarbha-bodhisattva-pūrva-praṇidhāna Sūtra ▶ 《佛說三世因果經》 ▶ 【玄天上帝】 ▶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 【阿彌陀佛語錄】 ▶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高僧大德】 ▶ 《印光大師文鈔》 ▶ 【淨空法師語錄】 ▶ 《廣欽老和尚》 ▶ 【南懷瑾先生】 ▶ 《曾仕強經典語錄》 《玄一讀經修定》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 佛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閱讀完整內容
࿐弘一法師渡人無數的14句經典語錄,令人大徹大悟࿐- master hong yi - Classic Quotes 作者: 玄一 - 星期日, 1月 07, 2024 ࿐弘一法師渡人無數的14句經典語錄,令人大徹大悟࿐ 1、如果想讓自己的能量場乾淨起來,就不要隨意與他人產生糾纏。記住一句話,我尊重你的命運,更理解你的局限,無所謂你的行為。不要輕易渡人,哪怕你的修為已經很高了,也不能輕易渡人,包括你今生的父母,你要做的是,讓他們做他們自己,而你不要受到影響和消耗。不要試圖成為救世主,尊重他人的命運,理解他人的局限,無所謂他人的行為。渡己才是渡人! 2、當你的心變的很冷漠,又開始獨來獨往,眼神愈發的堅定,做事殺伐果斷,一心只想著怎麼提升自己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那個身披鎧甲的你重生了。心若不死,則道不生,倘若窮途末路,那便勢如破竹。能百毒不侵的人,都在曾經傷痕累累,能笑看風雲的人,都曾千瘡百孔。 3、你必須熬下去,是必須,當你熬過去了之後,你就會對這個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失去興趣,包括你心愛的人,因為沒有人知道,你一個人走過那段難熬的日子,是多麼的無助和崩潰,熬過去了,你就會變得無所畏懼,蛻變,才能讓自己強大,涅槃,才能讓自己重生,逆風,才能讓自己翻盤。成大事者做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熬,不斷進取,一步步走,不要急躁,慢慢熬。 4、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一百年之後沒有你,也沒有我。生命如此短暫,沒有時間爭吵傷心,也沒有時間焦慮抑鬱,斤斤計較。你要相信,人會負你,但因果不會,快樂是真諦,健康才是目的。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因果不能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無緣不能渡。天道無常,順其自然。 5、什麼是真正的善良?不是放生,不是捐款,也不是做公益。而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尊重他人;泰山崩於前,而不形於色;不傷人也不自傷,不製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情緒穩定,和顏悅色,在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持戒;更是頂級的善良。一個人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善,而選擇不善。他的惡,天會判,由他自己來承擔,你的善,自己修,由你自己來負責。 6、凡是脾氣溫和的人,福氣深厚,活的都快樂。凡是脾氣狂暴的人,福氣淺薄,活的都痛苦。人這輩子所有的福氣,都藏在自己的脾氣裡。不要讓你的脾氣擋住了你的福氣。別忘了,一念嗔恨起,百萬瘴門開。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當內心平和了,福氣也就來了。 7、停止討好所有人,停止去貶低自己,你沒有任何義務為了溫暖別人燃燒自己。不要活在過去,你活在過去的每一刻,糾結過去放不下,都是在浪費你現在的生命。餘生很貴,要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過自己喜歡... 閱讀完整內容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Analects of Master Kuang Chin 作者: 玄一 - 星期一, 1月 01, 2024 《玄一讀經修定》: 廣欽老和尚 蓮池餘馨之四:①念佛是了生死之行②居士修行以念佛為穩當③在家學佛以念佛為根本④修持淨業 超越輪迴 ▶ 閱讀完整內容 廣欽老和尚: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 閱讀完整內容 廣欽老和尚:很少人一輩子都享福,有多少福享就有多少苦! ▶ 閱讀完整內容 【廣欽老和尚如何看待毀謗?】你們不要難過,他罵的是我,我是應該挨罵的,因為我業障重,拜佛不夠,修行不夠,我真是對不起大家。我也對不起那一位法師,讓他起煩惱,我要向他求懺悔。 ▶ 閱讀完整內容 廣欽老和尚 : 世人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殺生滋養身體,卻不知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 ▶ 閱讀完整內容 我們得了這個人身,是要來修行的,是要過人身劫的,看看能不能籍這個人身來了生死,成佛作祖,不要再依這人身,再造貪嗔痴的業,貪好吃、貪美服、貪享受。貪子女兒孫福,在六根塵中做夢,不知回頭修行,那麼這番人身過去,四生之中就有我們的份。 ▶ 閱讀完整內容 現在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是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罣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 閱讀完整內容 廣欽老和尚的期中考?斷你的名聞利養,救你的法身慧命!… 楞嚴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當狂心休息下來的那個休息處,就是覺悟菩提。~文:道證法師 ▶ 閱讀完整內容 ▶ 《玄一讀經修定》文章分類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 佛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顯示具有 廣欽老和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廣欽老和尚 Analects of Master Kuang Chin 台灣佛教法師之《廣欽老和尚》(大家公認的開悟者) 閱讀完整內容
《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讀後感 - 原創/花海雲裳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六, 1月 22, 2022 《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讀後感 原創 花海雲裳 2021-06-12 09:52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雨 這本書讀完後,揣摩出了這幾句話:人的思想、行爲方式、習慣來源於外界有形的 榜樣 ,以及身邊人的潤微細無聲的 言傳身教 ,還來源於文化學習以及從自然中提煉出的自然法則。 其中身邊人的影響藏於日常的一言一行、一飯一粥、一個溫暖的舉動、一次棒喝,這些在當時沒那麼大的反映,往往要到了一定年紀回頭望望時,才小結出某個轉折點或者某項關鍵素質的根源。比如本書中提到的: 一。大環境對個人的成長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 在 稻盛 的父親的家鄉有不同的 宗教 , 他們在用“ 對看不見的事物的敬畏之心 ”、 “ 對萬事萬物的感恩之心 ”的觀念教育着大家,然後他當時也去了去。 稻盛 跟着父親去學了一次,就在心中種下了一粒 種子 。 一顆有敬畏心的種子 。 二,父母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 1. 從父親不貸款經營紙廠的事件中深刻裏闡明瞭父親的“ 不貸款主義 ”, 稻盛 將這個好習慣繼承了下來。 2. 從母親日益爲相親買剩下的菜或紅薯的事件中 總結 出“ 現在需要多少就買多少 ” 以及 身毫不猶豫地 利他 。 3. 六年級時, 稻盛 指正勢利的老師的不公正行爲被老師污衊時,是父親包容認可了 稻盛 ,讓他明白了“ 正確的事,一定能得到認可 。” 三,文化的洗禮與傳承,順應天道 1.在 稻盛 小時候患上結核病的時候。 他碰巧讀了《 生命的真相 》這本書,其中有幾句話對他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有一句是 “ 在我們的內心有一塊磁鐵,一直在吸引着周圍的劍、手槍、災難、疾病、失業等東西 。 ” 還有一句是,“ 心態是命運的雛形 。現實世界的所有事,必然跟這個雛形一致 。 爲了能吸引來內心向往的事物,必須要內心的渴望永不停歇,一直懷抱着希望和熱忱 。 長時間持續專注於意念,就能變成吸引必要事物的磁鐵 。” 這段 經歷 讓 稻盛 深信一點: 所謂災禍和逆境,只要積極加以克服,就會對人生大有裨益 。 繼而 稻盛 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精神面貌會決定現實世界,這也提醒了 稻盛 ,一定懷抱善念,並有機會審視自己的內心, 稻盛 下定決心,一定要懷抱一顆 良善之心 走下去。 這些在他內心萌芽的東西,日後成了促使 京瓷 和 KDDI 成功的源泉。 2. 稻盛 讀了 安岡正篤 著作的《 命運與立命 》 思考 後着人... 閱讀完整內容
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人這一生誰都不欠,只欠父母的。父母是什麼?一聲父親叫的何其簡單,他卻甘為你做了一輩子的靠山;一聲母親叫的何其容易,她卻為你傾儘自己一生,一生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What are parents?) 作者: 玄一 - 星期三, 6月 12, 2024 弘一法師說: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人這一生誰都不欠,只欠父母的。 父母是什麼? 一聲父親叫的何其簡單,他卻甘為你做了一輩子的靠山; 一聲母親叫的何其容易,她卻為你傾儘自己一生,一生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 要善待你的母親,因為她下輩子不會再來,她的大半生都是為你而活,也少跟媽媽說一些難過的事,她幫不上,更睡不著。 也一定要善待自己,因為當你成為母親之後,你也幾乎只為孩子而活。 父母是什麼 英文 (What are parents?) 什麼是父母 標籤: 弘一大師,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孝道, 孝養父母, 父母, 靠山, 無怨無悔, 從不求回報, 善待自己, ◼️推薦閱讀: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色難》─孝順的故事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子夏問他的老師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和顏悅色最難。」 《地藏經》是佛門孝經 《孝經》 《百孝經》 閱讀完整內容
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研究佛學,就看出來了。照梵文的音譯,「般若」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於智慧。 作者: 玄一學佛修行 - 星期六, 2月 03, 2024 智慧,我們要注意, 「知」在東方文化裏並不是知識。 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 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 研究 佛學 ,就看出來了。 照 梵文 的音譯,「 般若 」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於 智慧 。 當時我們翻譯 佛學經典 中的《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 其中的波羅密多、般若都是梵文譯音。 般若的解釋是智慧,為什麼不譯成《金剛智慧波羅密多經》呢? 因為中國過去翻譯有 五不翻 , 外文有此意義而中文無此意義的不翻, 為 五不翻 中的一種。 現在對外國學生上課,就常有這種情形。 譬如「 境界 」一詞, 外文裏就沒有這個字,勉強翻成「現象」,但並不完全是境界的意義。 「現象」是科學上的名詞, 「境界」是文學上的名詞。 譬如說有人常引宋代 辛稼軒 有名的詞句: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那就是境界,若隱若現。 再說詩的境界,如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好境界! 如改作「飛機轟轟對愁眠」那是噪音不是詩了。 李後主 詞的名句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 若是「月如團,紅燒鴨子一大盤。」 那就沒有境界了。 這是講文學的境界。 如把境界翻成現象,就只有「月如團,紅燒鴨子一大盤」,才是現象。 又如中國文字的「氣」如何翻譯?西方文字不同,氧氣、氫氣、瓦斯氣,究竟用哪一種氣來代表? 中國字就不同了,一個「電」字,就有許多的妙用。 在外文就不得了,現在外文有十幾萬字,真正常用的幾千字而已。 外文系的學生可不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這種情形下去,七八十年以後,誰知道要增加到多少字,將來非毀棄不可。 而中國只要一個「電」字就夠了,發亮的是電燈,播音的是電唱機,可以燒飯的是電鍋、電爐,還有電影、電視、電熨斗,只要兩個一拼就成了,誰都懂。 外文可不行,電燈是電燈的單字,電話是電話的單字, 所以他們的物質越進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後,人的腦子要爆炸的。 所以現在中文翻外文,就是採音譯的方法,然後加註解。 我們過去的 翻譯 ,不像現在,尤其南北朝佛學進來的時候,政府組織幾千個第一流的學者,在一起討論,一個句子原文念過以後,然後負責中文的人,翻譯出來,經過幾千人討論,往往為了一個字,幾個月還不能解決。 古人對翻譯就是那麼慎重,所以佛法能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的人學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 閱讀完整內容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 作者: 玄一 - 星期五, 4月 07, 2023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 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弘一大師摘自《有部律》 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 縱然得到也不要,為避免禍害,成全功德,有利與大家享受,仔細想想道理不難明白。 人在世間一切享受夠用就行了,衣服夠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 住房能遮避風雨就行了,不必大廈別墅。 我見過很大的豪宅,設備豪華,在裡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壓力,所為何來? 聰明人應不作糊塗事。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戒殺放生,吃素念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187196584/posts/pfbid0vV2NkuneEqvYbGVAN2NuoNsGE8ekpWXuf7hYPYhYMGZzgMhYPKfYd6hScGEWAZXql/?mibextid=Nif5oz 閱讀完整內容
《五福臨門》陳柏達居士著 - Five blessings in a row 作者: 玄一 - 星期二, 2月 06, 2024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著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長壽(第一福) 第三章 富貴(第二福) 第四章 康寧(第三福) 第五章 好德(第四福) 第六章 善終(第五福) 第七章 結語(感言) 第一章 引言 一、五福的意義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現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辭句了,幾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種福。至於福臨門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到底五福是什麼呢?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註:《書經》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終命(《書經洪範》)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裏沒有罣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二、哪有十全十美的福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可就不妙了。比方說,有的人雖然長壽而沒有福氣,有的人富貴而健康情況不佳,有的人為貧賤而煩惱,有的人身雖富貴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滿足、於清貧悠閒的生活,有的人貧賤而善終,有的人富貴長命而最後卻遭遇橫禍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勝枚部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其餘的各種情況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和四福——「好德」。有著生性善,寬厚寧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因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才可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三、最悲慘的遭遇 一九八零年六月三日的報紙,報導了一個非常可憐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本省花蓮縣的瑞穗鄉。 謝蓮清今年四十一歲,住在花蓮穗鄉國光北路一0二巷十七號,平常以小工為職業,家境十分貧困。他的妻子徐秀英,現年三十六歲,夫妻一共生了八個子女。 十七歲的老大謝榮興,因為到台北去學技藝,不幸於今年五月二十三日上午被摩托車撞死。更遺憾的是,謝家的子女,除了老大是正常人以外,其他七個弟妹都是白痴。老二謝惠珠今年十五歲,老三謝坤升十三歲,老四謝坤成十二歲,老五謝坤芳八歲,老六謝坤龍六歲,老七謝明志四歲,老么謝瑞蘭只有兩歲。謝家的老大死了,剩下七個癡呆的弟妹。 然而,謝媽媽本人... 閱讀完整內容
《佛說三世因果經》 作者: 玄一 - 星期日, 10月 22, 2023 三世因果歌(國語) - YouTube https://youtu.be/S5Pc4CC-bEU?si=3-TEBNnsAkiUDCVM 《佛說三世因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詔譯 爾時。 阿難陀尊者。 在靈山會上。 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阿難頂禮合掌。 遶佛三匝。胡跪合掌。 請問 本師釋迦牟尼佛 。 南閻浮提。一切眾生。 末法時至。多生不善。 不敬三寶。不重父母。 無有三綱。五倫雜亂。 貧窮下賤。六根不足。 終日殺生害命。 富貴貧窮。 亦不平等。 是何果報? 望世尊慈悲。 願為弟子一一解說。 佛告阿難。 與諸大弟子言。 善哉。善哉。 汝等諦聽。 吾當為汝等分明說之。 一切世間。 男女老少。貧賤富貴。 受苦無窮。享福不盡。 皆是前生因果之報。 以何所作故? 先須 孝敬父母 。 次要 敬信三寶 。 三要 戒殺放生 。 四要 念佛布施 。 能種後世福田 。 佛說因果偈 。 雲。 富貴 皆由 命 。 前世各 修因 。 有人 受持 者。 世世 福祿 深。 善男信女 聽言因。 聽念 三世因果經 。 三世因果 非小可。 佛言真語 莫非輕。 今生做官是何因? 前世黃金裝佛身。 前世修來今世受。 紫袍金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 衣蓋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 前世修橋鋪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 前世施衣濟貧人。 有食有穿為何因? 前世茶飯施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 前世未捨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 前世施米上庵門。 福祿具足為何因? 前世造寺建涼亭。 相貌端莊為何因? 前世鮮花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 前世誦經念佛人。 嬌妻妾美為何因? 前世佛門結善緣。 夫妻長守為何因? 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 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 前世都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 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大為何因? 前世皆是恨他人。 今生無子為何因? 前世厭恨人兒孫。 今生長壽為何因? 前世買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是何因? 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 前世偷姦人女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 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 前世忘恩負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 前世施油點佛燈。 今生眼瞎為何因? 前世多看淫書人。 今生缺口為何因? 前世多說是非人。 今生聾啞為何因? 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 前世... 閱讀完整內容
《印光法師文鈔》Great Master Yìnguāng 作者: 玄一 - 星期日, 12月 03, 2023 《印光法師文鈔》 Record Of Great Master Yìnguāng's Collected Writings' Essence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白話文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讀誦【全14集】 (悟勝法師恭讀) - YouTube https://youtu.be/thaNvJjoQd0?si=IY3qSkEj-kZpcBsK 【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 閱讀完整內容 印光大師如是說。五戒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閱讀完整內容 【只有永斷葷腥,才是真理實義】肉食有毒,這種毒素是動物被殺時的瞋恨心所聚結產生的。所以大凡瘟疫流行,素食者很少傳染。另外,肉是穢濁的食物,食後血液污濁,神智昏迷,發育快而衰老早,最容易使人生病。(Meat is poisonous) 閱讀完整內容 念佛人得了重病怎麼辦?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閱讀完整內容 【破見比破戒罪更重】印光大師:我如果騙你,就是佛騙人。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依照佛的意思和你說的緣故。佛豈有騙人的道理嗎?你應當完全捨棄從前的下劣知見之心,就一定能夠得生西方了。 閱讀完整內容 【世人所行,悉是落井下石之事】世間人所做的事,都是落井下石的事 - 《印光大師文鈔》 閱讀完整內容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是暢說佛陀本懷最徹底的大法。㊙️淨土法門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個“淨”字。淨極則光通達,如果不是到了妙覺菩薩的境界,此一字難道就那麼容易承當嗎?(pure land) 閱讀完整內容 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爲成就此事而已。…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 閱讀完整內容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果真「了生死」的心能夠很迫切,深信淨土法門,不生一絲疑惑之心。那麼雖然沒有出離娑婆世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居的客人。還沒往生到極樂世界,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 閱...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