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 恭錄自《淨土三經ㄧ論大意》
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
如果依我們在這裏所修的諸善萬行、三學六度等,跟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來比,那就是少善根、少福德。
人與人來比,就有誰修行高、誰修行低,誰有功德、誰沒有功德,可是如果把這些與阿彌陀佛名號相比,就不足為論了。
好比在黑暗的房子裏面,我們如果有一支蠟燭,就覺得很光亮了;可是現在都有日光燈,日光燈一點,蠟燭的光就消失了;但是面對太陽,日光燈的光也就沒有了;太陽的光明一碰到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太陽的光明又會怎麼樣呢?
《無量壽經》形容說:
日月之光,
猶如聚墨。
好像凝聚在一塊兒的黑墨一樣,沒有了光明——並不是沒有了光明,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太亮了,使它好像看不見了,當下融入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
所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就是:我們在世間所累積的種種功德,來跟阿彌陀佛相比就少了。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大善根福德、殊勝的善根福德、絕對的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善導大師釋「少善根福德因緣」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名號所示現的,那我們不依據這句名號,怎麼能夠進入祂名號的國土呢?
因為這句名號是涅槃的,祂的國土也是涅槃的國土。因此,善導大師就用一首偈子來解釋《阿彌陀經》這段經文。善導大師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同時解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怎樣解釋的呢?
偈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
善 導大師解釋說:極樂無為的境界是個涅槃的境界。「無為」就是離開人的造作。「涅槃」,「涅」即不生,「槃」即不滅,不生不滅,也就是無為的意思。有造作, 就有生滅,有生滅,就不是真理,因為涅槃即是不生不滅,所以叫真理。凡有生滅的,就不是真理。若有一個東西存在,這個東西一定是因緣和合的。
所以,涅槃離開我們人的盤算、籌量、計度,這種涅槃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稱、不可說的。
「隨緣雜善」不能往生
我們要往生這種不可思議、不可稱說的境界,如果依我們自己所修的,怎麼能夠進去呢?因果不相吻合。我們所作的修行,如果不是三輪體空,那通通是有漏的,善導大師名之為「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能說是真實的。
那真實在哪裡?「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本身就是真實。
「極 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什麼叫做「隨緣」呢?各人隨他自己的緣份,就叫隨緣。譬如說,學密宗的,把學密的功德迴向往生,這就是隨學密宗的緣;學 禪的,就以禪的境界迴向往生;學天臺的,以一心三觀迴向往生;學華嚴的,以一念十法界觀迴向往生;學唯識的,以五重唯識觀迴向往生。你隨各宗各派所學的種 種法,都是「雜」,因為各不一樣,所以叫做「雜」,這叫「隨緣雜善」。善導大師說,要往生涅槃的極樂世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恐」,即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往生的,因為因果不相吻合。
勸專念名號往生
那要怎麼樣才能往生呢?
「故 使如來選要法」: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開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最根本的法,叫做「要法」,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也就是「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要稱念彌陀的名號,稱念彌陀的名號要專。所謂「專」,即一心。「專復專」:專,又再專。
「專復專」的第一重意義:殷重叮嚀
「專復專」有三重意義。
第一重意義,就是殷勤之義,即是:因為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恐怕你忘記,恐怕不夠周詳,所以一次不夠,還要第二次,第二次不夠,還要第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嚀,非常殷重。
「專復專」的第二重意義:捨雜歸正
第 二重意義,前面這個「專」,表示你要捨去五種雜行,要專修五正行,這叫「專」。然後,「復專」的「專」字,是五正行之中要你專依正定業,專稱佛名。其他的 四種助業,是讓你專依正定業而開展、施設的,目的不在這四種助業。這四種助業開展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體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而設的。如果已經體悟到應 該一向專念彌陀名號,豈不是這四種助業都融入稱念名號當中了?所以,後面這個「專」,就是擱置四種助業,而依正定業的稱名,就有這種含義。
什麼叫做「四種助業融入正定業」呢?就是說,我們平常的時候都會規定自己誦經,要誦幾部,要靜坐觀想極樂世界,同時要禮拜,要作幾拜,同時時常作讚歎供養,可是現在知道說:「哎呀!原來單單稱念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的正因,沒有什麼缺少了。」 我們即使讀經(當然還是要專依淨土三部經),而這淨土三部經在說什麼?在說「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那我們依教奉行之後,豈不是就要去「乃至十念」——即 是去一心稱名?所以,誦經的當下,也會說「來念佛吧」,而想到念佛。同樣地,觀想、禮拜、讚歎供養都一樣,來念佛吧!所以,都融入這一句名號之中了。
所以,「專復專」就有一種捨雜行、歸正行,擱助業、專正定業的意思。
「專復專」的第三重意義:一心一行
第 三重含義,前面的「專」,即專於一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後面的專,即專於一心,一心無二心。這個一心無二心,即信心不懷疑。稱念這句名號,不論你 是平生聞法,上盡一輩子的稱名,還是臨終聞法,下至十聲、五聲、一聲、一念的稱名,都絕對往生極樂世界,這種信心叫做「專復專」。
所以,第三重含義,有「一行一心」的意思。
同時,又有「一心一行」的意思。前面的「專」,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不懷疑,領受彌陀的救度在心中,之後即是像善導大師所講的: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最後就專於這一行。最後專於這一行的話,甚至是超越了前面所謂的信疑、迷悟、自力他力,二六時中,一出口即「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以前所謂的信疑、自他二力,都是初門初機、最初階段,現在二六時中就是一句名號,何況信願行等,六字名號裏面無不具足。
所以,「專復專」就有這麼深妙的意味。
善導大師是彌陀化現,開示淨土法門總是有重重無盡的含義。
善導大師這樣解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就很合乎第十八願的內涵。
稱名念佛是彌陀本懷、往生正因
善導大師解釋說: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意 思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廣大誓願有四十八願,但是其中的第十八願是與阿彌陀佛本身最親近的,不疏離的。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 「乃至十念」的念佛是第十八願,與阿彌陀佛最親最近,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所以說「偏標念佛最為親」。四十八願當中,只有第十八願是 舉出念佛,其他四十七願並沒有提出「乃至十念」的念佛。
善導大師又說: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只有稱名念佛的眾生,才受到阿彌陀佛慈悲光明的攝護,如果不是稱名念佛,就沒有。所以說:「唯有念佛」。
「唯有念佛蒙光攝」,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因為「本願最為強」,念佛往生的本願是個強緣——最大的、最有力的緣。
上面所講的就是《阿彌陀經》大意第二點:往生之方法。
(三)六方諸佛證誠
第三點:六方諸佛證誠。我們疑心很重,單單釋迦牟尼佛所說,或許還不能相信,現在十方諸佛都伸出了廣長舌,覆蓋了三千大千世界,殷勤懇切地證誠此事。
善導大師釋諸佛證誠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裏面,對六方諸佛來讚揚、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實不虛,這樣說:如果我們念佛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就表示十方諸佛所證誠的也是虛假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十方諸佛的舌頭都要爛掉。
佛無虛言,佛因為無有虛言,所以,舌頭才能覆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佛所證明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卻是虛假的,那這個舌頭還能存在嗎?
疑之罪
這 樣推演開來的話,如果我們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執持名號,那我們不只是懷疑釋迦牟尼佛,而且懷疑阿彌陀佛的誓願,同時也是懷疑十 方諸佛的讚歎、證明。這樣的話,等於是把十方諸佛的舌頭看成是爛的。所以,我們懷疑釋迦牟尼佛的話,等於是拿一把刀,割斷了十方諸佛的舌頭。
信之德
反 過來,我們如果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法門,那不只是信受彌陀救度,而且也是信受十方三世諸佛所說。既然是相信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也就是相信一切的法。 因為一切的法都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的法都引導我們來信受彌陀救度。既能相信一切的法,也就能相信一切的菩薩,那等於是相信一切三寶。
所以,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的法門,這種信心非常的廣大。
三、總結
三經一致,念佛往生
《阿彌陀經》很短,它的大意有三點。
第一點:經文最初開示極樂依正莊嚴,引起我們欣慕、嚮往、求生的心。
第 二點:既然引起我們欣慕、嚮往、求生的心了,那求生的方法在哪裡呢?求生的方法,先告訴我們不能往生的是什麼,再告訴我們能夠往生的又是什麼:不能往生 的,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在此娑婆世界自己所修的三學六度、諸善萬行。簡單來講,就是《觀經》前面所講的定善散善,這個不能往生。能夠往生的是什麼?就是:一向稱名念佛,就必定能夠往生。
第三點:十方諸佛都出來證明。十方諸佛之所以出來證明,背後有種種原因,不過主要的,是要消除我們的疑問。
《阿彌陀經》的大意就是這幾點,最重要的就是第二點: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觀經》所講的「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同時也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
不可誤解「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有人誤解為只要十聲念佛、不用十一聲;如果念了九聲,那也不行,缺少一聲。這是完全錯誤的,完全忽略了上面的「乃至」兩個字。
因為是「乃至」十念,並不是說固定十念、唯有十念,並不是這樣。所以「乃至」與「若一日……若七日」的「若」字一樣的意思,乃至十聲、乃至五聲、乃至一聲一念;乃至十一聲、乃至二十聲、乃至百千萬億聲,也就是說:從你信順願生的當下,一直到臨命終時,都是稱名念佛,這就是「乃至十念」。
中陰身也救度
這種眾生已經在阿彌陀佛光明的保護攝取當中,臨命終時就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不經過中陰身。
前 幾天也解釋過中陰身是什麼現象。念佛的人,平生信受彌陀救度,或者臨命終時斷氣的那個時候才信受彌陀救度,都當下往生極樂世界,不經過中陰身。既然經過中 陰身的話,表示他還沒有往生,之所以他還沒有往生,就是生前沒有信受彌陀救度,或者是沒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才經過中陰身。
那麼,經過中陰身,阿彌陀佛是不是就不救度他了呢?不是的,阿彌陀佛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當然也包括中陰身了。
那如何使中陰身有這個緣來接受彌陀救度呢?這要靠在生的人把握中陰的時期,為他開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同時,在他的身邊稱念這一句名號,讓他能夠聽聞到,這樣的話,照樣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三經一致——稱名念佛,往生極樂
淨土三部經所講的,稱名念佛是一致的。並不是說這部經講這個法門,那部經講那個法門,那就有差別、不一致了。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是一致的法門。通通在講彌陀的救度、我們的信念——信受救度,稱念名號。
《阿彌陀經》大意簡要解釋到這裏。
(恭錄自《淨土三經ㄧ論大意》)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1684265694/posts/pfbid034qwnXCYufCLU8PyhffmNghoFyXeByiqCo8NTBYs4fD3SuxNjR7zT7DsyovtWQ4DLl/
慧淨法師,淨土三經ㄧ論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