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3的文章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也就是完美無缺的學問。現在只說「定」吧!「定」就是「戒」與「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證實驗的基礎。換句話說,凡是要修學證明佛法的人,都要先從「定」開始。zen

圖片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也就是完美無缺的學問。 現在只說「定」吧! 「定」就是「戒」與「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證實驗的基礎。 換句話說,凡是要修學證明佛法的人,都要先從「定」開始。 有了「定」,才能夠真正達到莊嚴的「戒」體,然後才能啟發「慧」而達到通明的境界。 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定」力為基礎,才能夠達到菩提果海。 任何宗派的修法,都離不開定,由此可見修定是多麼的重要。    不過,所謂的定並不是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在佛學中,把入的日常生活,統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就是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 在四威儀中,「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姿勢而已。 要修定的話,不但坐時要定,在另外行、住、臥三種姿態,也要能夠定才行。 不過,在修定開始的階段,以坐的姿態入門,是比較容易罷了。 坐的姿勢有很多種,只談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種之多,而依照諸佛所說,在所有的打坐姿勢中,以跏趺坐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勢修得定力以後,應該注意在另外行、住、臥三威儀中,繼續鍛煉保持已得的定境,進一步更要達到在處理一切事務及言談時,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堅固。    用堅固的定力去證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樣,相當方便,得心應手; 然而,如果見地不正確或不透徹的話,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南懷瑾先生 及門 劉豫洪語譯(譯自禪海蠡測)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著作《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附:修定與參禪法要╱ p. 226 #南懷瑾老師語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wb1e5bD2A6MsxW4Zfm8whobov8HAA1SNsYsqCznFasqiDuibpU1UbWH2DJdxjx82l/?mibextid=Nif5oz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DiZiGui

法寶介紹 :《弟子規教學讀本》初級一~初級三 ​  ​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 作者是 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 後經 賈存仁 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 其內容取自 《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核心思想是 孝、悌、仁、愛。 ​   《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然後再以《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部份來加以演述。 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 #全書國語注音 全彩印刷 字體大 #適合學齡前及國小學生閱讀 ​ 🙏線上申請 / 閱讀:(可以合併其他法寶一起申請,減少郵寄次數) https://www.hwadzan.com/archives/17113 ​ 🙏法寶禮請專區: https://fabo.hwadzan.com/ ​ 🙏現場請領地址: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41號2樓之1 (捷運象山線 信義安和站五號出口左轉 約走5分鐘抵達) ​ 🙏連絡我們: https://www.hwadzan.com/about ​  #論語 #弟子規 ​ #淨空老法師 #悟道法師 ​ #華藏淨宗學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xB5pcN9SYBocN4ZKWd1ycBsdbgMfnq7JN7Av9ASoPBroBqGRKWLrnZoFtnQDDYHcl&id=100069702845382&mibextid=Nif5oz 《女戒》 家庭教育 學習如何學習? 做人做事的道理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聖賢教育化解危機 Standard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DiZiGui

【人的根在頭部,虛空就是土壤,手足是枝椏】枝椏一萎縮,這個「無根樹」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盤腿。把腿一盤好,真正找到路子的人,用一個很徹底的辦法,懂了「理」,修持很快就上路了。

圖片
不要把盤腿打坐當作修定,修定姿勢是無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無處無時而不定。不過我們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須要打坐。 打坐一共有幾十種姿勢,不過對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盤起腿來打坐。 盤腿的作用大得很,如寫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發其財。 不過,我有個原則,一篇文章下來,對世道人心無益處者,誓死不幹,這是我的行門。 我們盤起腿來打坐,氣機真正通了,那豈止身心發樂而已! 我們後天的身體, 不可思議的功能, 都發出來了。 比如老年人的氣脈整個通了,就會同嬰兒一樣。 不過,兩腿氣脈通了的人有沒有? 沒有,至少我沒見過。 有同學注意到佛經上說的兩足尊,這不光是理論,非常對。 理論上兩足尊是福德圓滿至尊,智慧圓滿至尊。福德、智慧兩皆具足,所以叫兩足尊。實際上,五通裡有神足通,神氣充滿了,直至兩足。 【人的根在頭部, 虛空就是土壤, 手足是枝椏】 枝椏一萎縮,這個「無根樹」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盤腿。 把腿一盤好,真正找到路子的人,用一個很徹底的辦法,懂了「理」,修持很快就上路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如何修證佛法》第廿六講╱ p. 476 #南懷瑾老師語錄 #修定 #打坐 #靜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tf43Fv78MBQx8PSQoW1N34pF462rzdgEn4RTHP2tVv38u3zRpJhrZ7hqJvXn96Ll&id=100047502431013&mibextid=Nif5oz

翻開《楞嚴經》來看看,觀世音菩薩講自己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什麼是聞?佛說法,我們懂了,因聲而得入,聽到、聽懂這個理就是觀音,理還要研究就是參,就是思。把理參透了,加以修持,才進入觀音法門。誰說光是聽聲音啊?

圖片
翻開《楞嚴經》來看看, 觀世音菩薩講自己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什麼是聞? 佛說法,我們懂了, 因聲而得入, 聽到、聽懂這個理就是觀音, 理還要研究就是參,就是思。 把理參透了,加以修持, 才進入「觀音法門」。 誰說光是聽聲音啊?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如何修證佛法》第十七講╱ p. 296 #南懷瑾老師語錄 #觀世音菩薩 #觀音法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h3UMrwzhbLU2sK28E4qK7Nh7fdDB9mA3ePfJopZGfnPDvL9CyPKFjBc352MNDnH1l/?mibextid=Nif5oz

過去,印度的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天竺國。由於宿世惡業的緣故,身患惡病,病痛極為酷烈,常人無法忍受,想要自盡。就見到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降臨,對他說:「你在往昔劫中,很多次做國王,惱害眾生。原本應當久墮惡道。由於你巨集弘揚佛法,所以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你應該忍受。

過去,印度的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天竺國。 由於宿世惡業的緣故,身患惡病,病痛極為酷烈,常人無法忍受,想要自盡。 就見到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降臨,對他說: 「你在往昔劫中,很多次做國王,惱害眾生。原本應當久墮惡道。由於你巨集弘揚佛法,所以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你應該忍受。 之後,大唐國有位僧人,名玄奘,過三年後,會來到此地受法。」 戒賢論師聽後,於是忍受痛苦,誠心懺悔,久久於是痊癒。 三年之後,玄奘大師到了那蘭陀寺,戒賢論師令弟子述說他病苦的情形。 那個述說病苦的人,説到哽咽流淚,可知那個病苦實在是太重了。 假使不明白宿世的因果,人們就會說:「戒賢大師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說:」 如此的大修行人,尚且得如此的慘病,佛法又有什麼靈感利益呢?」 你們心中所知道的太少,所以稍微見到異相,就生起驚恐懷疑。沒有善根的人,於是退失道心。 倘若造惡的人,現生得到福報,也是像這樣生起邪見之心。 不知道這都是有前因後果; 以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 或者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的緣故啊! -- 印光大師文鈔 / 復周頌堯居士書  白話譯文 【文鈔原文】: 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巨集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 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 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  --  復周頌堯居士書 https://www.facebook.com/100071513816147/posts/pfbid02cKTn4mBoCjD8q5i9pwoooEYVVyTvJ41bxXy1LbYVnYfefptuYoUejitF7oSG1qPvl/?mibextid=Nif5oz

廣欽老和尚 : 世人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殺生滋養身體,卻不知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

廣欽老和尚 : 世人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殺生滋養身體,卻不知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 以前寒山、拾得大師, 看到人家辦喜事, 拍手大笑說: 「你看他娶他的祖媽,吃他的姑姨!」 人家罵他們是瘋和尚亂講話, 他們就叫一隻豬的名字, 那只豬真的就走過來了, 確實是有輪回。 世人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 殺生滋養身體, 卻不知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 我殺你、你殺我, 吃人家一斤, 一定要還人十六兩, 這是逃也逃不掉的, 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都在還債討債, 死死生生永遠跳不出輪回的圈子, 況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 於心何忍?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05216686212126/permalink/7032312300169169/?mibextid=Nif5oz

下面幾個字,兩個大原則,你只要把握住,就是道家的教育原則,「投隙抵時,應事無方」,這八個字要緊得很啊!你懂了以後一生妙用無窮,包你不會餓飯,隨便哪裏都可以找到工作,大的大做,小的小做。

圖片
下面幾個字,兩個大原則,你只要把握住,就是道家的教育原則,「投隙抵時,應事無方」,這八個字要緊得很啊!你懂了以後一生妙用無窮,包你不會餓飯,隨便哪裏都可以找到工作,大的大做,小的小做。 「投隙」,隙就是有空隙的地方,你說你是個博士到處找不到工作,現在為了吃飯,有個地方需要一個工友,這個地方有這個空隙你就來。不要說我是什麼博士啊!問你學歷,只說我小學畢業,工友的事情我少年時候都做過。問你認不認得字啊?大字認得幾個,小字不認得,因為目的是來做工友,要工作啊!在戰爭的時代,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要解決吃飯問題嘛! 在戰爭的時代,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要解決吃飯問題嘛!如果說自己學問怎麼了不起,你完了,那你只有兩隻腳刖掉,或者被人家宮刑。 天下任何事總有一個空隙,要把握那個空隙去應用。「抵時」,掌握住那個時間,就是跟人家講一句話也要找時間。所以常常有些同學來找我,看到我正忙的時候,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老師啊!我有事給你講。我說,我這裏正忙,你等一下。這就是不曉得抵時嘛!那個時間不對,再搞不好只有挨罵的份了。「投隙抵時」,是把握這兩個原則,萬事都有它的空隙,在那個空隙裏頭就是你的天地,能建立你的事業,所以要把握那個原則。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列子臆說(上)》說符篇第六講╱ p. 118 #南懷瑾老師語錄 #道家的教育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iJKBtRV5JB84fFmjW9tjFUXCjwTFJ399tjUJNh2QCbSsNubzFmpGjrQNo6Ahzqwul/?mibextid=Nif5oz 標籤: 南懷瑾先生, 八個字, 道家, 列子臆說,

【八風吹不動】「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法為世間人之所愛憎,能扇動人心。修行是不能光說不練,否則理論的終歸理論,無從得到印證。一遇到境界來時,不但不能轉境,反被境轉,正如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聽時似悟,遇境還迷。」

【八風吹不動】 宋朝時代的蘇東坡,是文壇上的奇葩,人人皆知,他有一個相交甚篤的出家朋友:佛印禪師,平時在佛學文學上都互相切磋,但每次老是被佛印禪師佔盡上風,蘇東坡心裏很不是味道,常想找個適當機會,給佛印下不了台。 有一天,兩人相對禪坐,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說: 「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個什麼?」 佛印毫無考慮地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後甚覺滿意舒服,此時,佛印反過來也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什麼?」 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說:「你看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他妹妹述說,今天好不容易如此這般佔了佛印的上風。但是蘇小妹聽後,卻大不以為然地說: 「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卻全是污穢不淨,把修行已達六根清淨的佛印,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 事過多時,蘇東坡禪定愈來愈有進步,在一次出定後,喜孜孜地寫出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立刻差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看,要讓佛印評一評自己禪定的功夫如何?佛印看後,莞然一笑,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即在蘇東坡詩上寫了兩個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給書童帶回。 蘇東坡本想佛印會給他諸多的讚美,沒想到一看回信中斗大的兩個「放屁」紅字,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佛印實在欺人太甚,不讚美也就罷了!何必再罵人?我非立刻過江與他理論不可!」 誰知佛印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只在門板上貼了一付對聯,上面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後深覺慚愧不已,自嘆自己修行確實不如佛印遠矣! ◎ 附註: 「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法為世間人之所愛憎,能扇動人心。修行是不能光說不練,否則理論的終歸理論,無從得到印證。一遇到境界來時,不但不能轉境,反被境轉,正如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聽時似悟,遇境還迷。」 請大家要痛下決心,天天用功,早晚用功,不計功德,不論時日的短長,久久自芬芳。 ——敬摘自劉發泉先生《但盡凡心》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4047131148/posts/pfbid0vEAFxKjLWqgiGsPEQsfa8XVWPtD5MfaHAwFPzCCEb2aa42DxyQV9cboxsvm3nSR...

㊙️情多想少,智力便低。情少想多,智力就高。思想愈高者,由於智力的昇華而進入超人境界。情欲濃重者,由於智力的減退而墮落到動物的意識狀態

圖片
情多想少,智力便低。 情少想多,智力就高。 思想愈高者, 由於智力的昇華 而進入超人境界。 情欲濃重者, 由於智力的減退 而墮落到動物的意識狀態。 思想和情欲,雖然話分兩頭,作用也不一樣,但是它都憑藉「意識」的功能,而發揮它的應用與效果。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述著《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第八講 #南懷瑾老師語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2RC93dxpRdGM5MFKuAyd243ns74iYZrKT5H33joBRdoht1NrCzbCAaVERhkxqz7Afl/?mibextid=Nif5oz

【進院夜裏見牛頭馬面,夜叉小鬼,念佛鬼退病愈】

【進院夜裏見牛頭馬面,夜叉小鬼,念佛鬼退病愈】 #念佛愈病 #念佛退鬼 #牛頭馬面 人的疾病,多是業報的關系,在業報沒有完盡的時候,假使要求其早日痊愈,就非求佛力保護不可了。世上有很多中外名醫沒法醫治的危症,因祈禱佛菩薩而獲得痊愈的事實,如最近邵聯萼君也因念佛得救。 邵君是杭州人,年十九歲,在上海患著重症,到寶隆醫院去治療,經醫師診斷以後,說他這病是沒有希望了。 在進院後第七日的夜裏,他忽然看見牛頭馬面,夜叉小鬼,搖搖擺擺地直奔他的床邊而來。這時室中電燈很是明亮,而他的神志也很清楚。他知道這是來捉他的,他是將死了,于是鼓足勇氣坐起身來。後來再一想,既然有鬼神,一定有佛菩薩的。就想起“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來,隨即大聲地念起來。 當他一念之後,許多的鬼怪突然都給他嚇退到數步之外,不敢走近身來。邵君覺得這六個字有不可思議的效力,能夠退卻鬼的襲擊,于是誠心誠意地不斷誦念著。因爲小鬼捉他不到,後來閻羅王也親自出馬來了。他是身穿綠袍,頭戴平天冠的。然而他也被佛號擋了駕而不得近身。 邵君看見佛力這般偉大,更加放膽高聲念起來。院中的醫生們,認爲他的聲浪妨礙其他的病人,就來勸阻他不要再念,而邵君在這生死關頭怎肯停止呢!後來醫生沒法,只得把他搬到另外一間病房去住。邵君仍繼續著在念佛。這樣經過了將近五日,他忽然看見有一道金光,如流星一般從他的面前落下來,自上而下,漸次的由小而大,頃刻照耀遍滿大地。在光中,有一位金身的佛,卓然地伫立在空中,足下有金色雲一朵,佛身上更放射著光芒,左手持著數珠,右手合指放在胸前,對著邵君在微笑。慈顔喜悅,態度很是可親,原來就是阿彌陀佛啊!這時那一群鬼怪不知在什麽時候都消失了,後來佛身也就隱去了。 邵君既然親見阿彌陀佛的降臨,更加興奮了。病苦已經消失,第二日就出院,身體輕快康健已經恢複常態了。(陳海量《可許則許》) ——摘自《念佛感應錄》(一) 更多念佛真實故事:YouTube觀看 https://bit.ly/3GwiZgX#Youtube (Youtube搜索:念佛真實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757494222/posts/pfbid02qqGD25HCGeJcqL6i9ePPyebDmvY8MyFdFCcvhCoXtZkxP5A82QXZeN1VcWJqpa5jl/?mibextid=Nif5oz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圖片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這裏講到學習大乘佛法的正題。大乘菩薩的唯一動機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動機是發大悲心,沒有救人救世的悲願而來學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薩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還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強解釋為方法,不要以為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寶劍,金剛怒目也是慈悲。 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經一手拿劍,信不信? 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這是中東地區沙漠國家的做法,姑且引用來對大悲方便作為一種類比的說明。 在座各位特別注意!「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大乘佛法只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薩入世是不拘形式,沒有一定的形像,也不一定以佛學的名相來講佛法。 民國三十九年,我剛到臺灣時,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告訴我,我的一位同鄉死了。怎麼死的?我這位同鄉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颱風,船被刮得觸礁,快要沈沒。他的朋友找個救生圈給他,他看到旁邊一個太太抱一個小孩在哭,他便把救生圈給了這位太太,叫他趕緊帶小孩走。過了一會兒,他的朋友看到他還站在那裏,又去找一個救生圈給他,叫他趕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輕人沒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這個救生圈送給年輕人,最後自己跟著船沈下去了。什麼是菩薩?這就是菩薩。菩薩在那裏?就在人世間,就在社會裏。 菩薩永遠是濟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這就要看「華嚴經」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事跡,善財參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有作屠夫的,有作皇帝的,有作妓女的,有作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賣唱的,也有修外道法的。真正的佛法不拘於形式,並不一定非要剃個光頭,披個袈裟,敲個木魚,才是對的。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圓覺經略說》第五章彌勒菩薩╱ p.217 #南懷瑾老師語錄 #大悲心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344FikZNyQYaWravZGthrsa7h5oGppANdBGhSsGkxUB9HbUr4qiNCnDAW53FZPNatl/?mibextid=Nif5oz

【無量壽經漫畫】Namo Amitābha

【無量壽經漫畫】全球首發布!由於技術問題沒法一次性上傳全書590頁,只能分開幾本相簿。本書歷經三年成書,版權公開,歡迎分享流通。 書內佛說法部分,希望大家細細體會,別匆匆讀過。 本書助印鏈接:https://reurl.cc/QZLmdZ 我們雖已校對多遍,如大家發現還有錯字,可私訊末學,以便陸續修正、改善。 無量壽經漫畫(7之1)1-100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errycomic&set=a.848289329996761 無量壽經漫畫(7之2)101-180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errycomic&set=a.848332149992479 相册無量壽經漫畫(7之3)181-260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errycomic&set=a.848337779991916 無量壽經漫畫(7之4)261-340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errycomic&set=a.848374599988234 無量壽經漫畫(7之5)341-420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errycomic&set=a.848387033320324 無量壽經漫畫(7之6)421-500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errycomic&set=a.848387669986927 無量壽經漫畫(7之7)501-585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terrycomic&set=a.848391436653217 #阿弥陀佛 😇🙏 #無量壽經漫畫 #感恩功德主一路的護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AWJRo99PwBjLzZ91uuZf2yL5VftLvaRGHUY8nhxY4d1veNARNLCKpCBv7Ka8ueH...

《楞嚴經》最後,佛有幾句重要的話:「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圖片
修行修禪定,想即生證果,先要轉變「心法、色法」。 剛才我大概講了所謂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轉變。 色法何以要轉變? 《楞嚴經》最後,佛有幾句重要的話:「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生因識有」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賴耶識先來投胎的; 「滅從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 「理則頓悟」, 禪宗講頓悟,道理可以頓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 「乘悟並銷」, 你悟到了,就空了。 「事非頓除」, 可是生命業報,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還是要修的; 「因次第盡」, 就是悟後起修, 一步一步工夫修來的。 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千萬記住他老人家的話,不要狂妄。記住哦!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答問青壯年參禪者》第三天第三堂╱ p. 276.1 #南懷瑾老師語錄 #楞嚴經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es1FQ5pBLjCitw6rFtdtfw6TEJwRbE9TuJw1QtZiBUZSLwnqBNBCXo6DQbDVyo6Jl/?mibextid=Nif5oz

【人只有自己改變自己】這也告訴你們做家長,不要寄望後代,那是幻想。你怎麼樣培養孩子呢?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看成自己的孩子,要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並且改過來等等。

圖片
做父母的有沒有偏心呢?你們沒有,你們只有一個孩子嘛,多幾個孩子試試看? 父母肯定會偏心,所以古人說,「皇帝愛長子」,做皇帝,做有權力的老闆,事業成功者,都喜歡寄望大兒子能夠繼承; 「百姓愛么兒」,普通家庭的老百姓,喜歡最小的孩子,不管是男的女的,最愛的是這個最小的。 這是做父母的普遍心理,這裏頭的學問大得很。 那麼你讀歷史,漢朝、唐朝為什麼兄弟會來搶位子,爭權奪利,互相殺害?是教育呢?還是人性呢? 所以我說教育無用論,教育改變不了人,人只有自己改變自己。 這也告訴你們做家長,不要寄望後代,那是幻想。 你怎麼樣培養孩子呢? 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看成自己的孩子,要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並且改過來等等。 所以如何培養孩子,讓他平安的過一生,雖是很重要的,但也全靠孩子自己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五、第一堂╱ p. 210 #南懷瑾老師語錄 #教育 #人性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SrF974c4LqSTSkeGTt46Tf7jGdZNADwwyEZt8PKBUg2W5gwJnNvaYjhPJPTrq9nxl/?mibextid=Nif5oz

學佛先學因明,佛學的因明就是邏輯。菩薩要學五明:一是因明,就是邏輯,頭腦思想,意識思維先搞清楚;二是聲明,就是言語文字;三是醫方明,學醫學;四是工巧明,學科學技術;五是內明,才是明心見性成佛之路。這五種東西包含世界上的學問。

圖片
這次的題目, 是禪與生命的認知, 禪定是內聖外王之學, 是最初步的內聖修養。 因此反復從諸位打坐姿勢、七支坐法講起,講到六妙門入門的方法,修禪定對身心生命的關連; 然後指出了佛學的秘密,包括禪宗、密宗,一切宗派最基本的修法十六特勝。 這幾天當中很辛苦的較為周詳的是講這個,讓大家不要忘記了基本; 不然光在這裡聽熱鬧,頭腦都沒有用,邏輯都不懂。 學佛先學因明, 佛學的因明就是邏輯。 菩薩要學五明: 一是因明, 就是邏輯,頭腦思想,意識思維先搞清楚; 二是聲明, 就是言語文字; 三是醫方明, 學醫學; 四是工巧明, 學科學技術; 五是內明, 才是明心見性成佛之路。 這五種東西包含世界上的學問。 我們第一要學邏輯的因明,就是剛才我講的這一次的主題,所以大家不要搞錯了。 我們中國人現在拼命講科學,真正的邏輯不懂,只講黑格爾的三段論證,正、反、合,這是最粗淺的邏輯,真正思維的邏輯自己要搞清楚。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第六日第一堂╱ p. 303 #南懷瑾老師語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31ukivHLoDyzmXh3ZbznQSHQzLzKs91NpKq1eRy2ryvX3YPnut49ZXv63cuhLK8ggl/?mibextid=Nif5oz

從自私到無我,我們將會活得更有智慧、更有慈悲心,若得無我智慧,心不生煩惱,慈悲的我,奉獻一切而不求回饋,這就是佛的最高目的「悲智雙運」。無我的展現,將帶給人生更大的幸福及更多的喜樂,它是我們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圖片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語】 無我就是讓自私的、煩惱的我沉澱,進而提昇慈悲、智慧的我,而這個智慧、慈悲的我就是「無我」。 -------------------------------------------- 首先,我們要發現自私的我並認清自私的我。 如果我們能經常自我反省,就會逐漸發現及認清自私的我。 而在自我省思的方法上,我們可以念佛、禪坐及修定,使我們的心理愈來愈平衡,愈來愈平靜。 當我們的心愈趨穩定平靜的時候,我們就愈能省思及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往往不知其存在意義為何,所以會充滿了煩惱及憂慮; 而一個有修行的人,當他一有煩惱憂慮的念頭時,他就會去尋找煩惱的根源並進而對治、化解它。 經由這樣的步驟,一個修行者將更能了解到自私的我,並認清自私的意涵。 其次,我們必須要化解、消融自私的我。 就好像是在一個大水缸裡,原本它的水是很混濁的,然而,經過一再地沉澱及滌清過濾之後,就愈來愈清澈。 這裡滌清過濾的過程,就是發現並認清自私的我之後,所要做的第二步工夫。 當然,一般人是很難了解無我的意義的。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所謂的無我就是讓自私的、煩惱的我沉澱,進而提昇慈悲、智慧的我,而這個智慧、慈悲的我就是「無我」。 智慧的我將不會有煩惱,慈悲的我將一切奉獻給眾生而不求回報,而這正是我們學佛的目的。 從自私到無我,我們將會活得更有智慧、更有慈悲心,若得無我智慧,心不生煩惱,慈悲的我,奉獻一切而不求回饋,這就是佛的最高目的「悲智雙運」。 無我的展現,將帶給人生更大的幸福及更多的喜樂,它是我們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摘自《禪門》 #聖嚴法師 #心靈 #環保 #法鼓山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448179304/posts/pfbid035rsr3UmxwqpmyQYHyrPjug3eAKkXojWRxvmk8o7a3sXux6X1dYAoQZZ8d46g5oEol/?mibextid=Nif5oz

印光大師忍辱故事|你學我的「弱」,不要將競爭二字奉若神明

印光大師忍辱故事|你學我的「弱」,不要將競爭二字奉若神明 印光大師小的時候,每年在他們家鄉秋收過後,村裡都要演大戲,然後酬謝神靈。 由於印光大師人很小,年少的時候,他趁著戲還沒有開演,就拿了一個小椅子,放到舞台的中央,等待看戲。 他自己還沒有坐穩,耳邊傳來粗暴的聲音:「這椅子是誰放的?」「我。」話音剛落,就被來的人抽了兩個耳光,而且「咣」的一聲,椅子被扔了出去。 孩子頓時頭皮發麻,眼冒金星,回到家裡忍著疼痛,沒敢告訴父母,怕父母愛子心切,引起糾紛。 從此,這個孩子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長大成人之後贏得了眾口稱贊,成了一位很有名的法師。 有一天,當年欺負他的人迎面走來,滿臉堆笑:「來來來,請法師到我們家來坐。」 老法師笑嘻嘻地答應了。 印光大師一輩子沒有跟別人說起過這個事情,直到後來,為了教育一個被人冤枉而生氣的弟子,才重提舊事。 大師跟他說:「孩子,你不小了,你應該學學做人的道理。‘忍’這個字你沒聽說過嗎?當年我好像是個弱者,可是弱也無妨,我的忍辱換來了家庭的和平。 希望你學我的「弱」,不要將「競爭」二字奉若神明。」 https://www.facebook.com/1847983087/posts/pfbid02yv6hMUsxtCL77TXeoT6a3a4vUXw4Tad1o2hoPk7vCS2U33hxEKpGmkwNHggJ6da7l/?mibextid=Nif5oz

【廣欽老和尚如何看待毀謗?】你們不要難過,他罵的是我,我是應該挨罵的,因為我業障重,拜佛不夠,修行不夠,我真是對不起大家。我也對不起那一位法師,讓他起煩惱,我要向他求懺悔。

[廣欽老和尚如何看待毀謗?] 聖嚴法師開示: 一生中最大的錯事 廣欽老和尚在世的時候,曾有位法師寫了很多文章批評他。 當別人拿文章給他看時,他沒有罵說:「那個法師是個魔鬼,我不是這樣的人,怎麼罵我罵成這個樣子,那還是個法師嗎?」 老和尚反而向大家道歉說:「你們不要難過,他罵的是我,我是應該挨罵的,因為我業障重,拜佛不夠,修行不夠,我真是對不起大家。我也對不起那一位法師,讓他起煩惱,我要向他求懺悔。」 因為他的胸襟如此寬大,所以受到大家的崇敬,當他圓寂火化時,沒有發通知告訴大家,卻有幾十萬人前去感念他,連那個寫文章罵他的法師也去了。 那位法師寫文章時,覺得自己罵得很對,但是聽到廣欽老和尚的反應後,他覺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就是罵了廣欽老和尚,而這已是無法彌補的遺憾了。 。 ---本文摘自《 如何化解仇恨 》一生中最大的錯事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3191455892/posts/pfbid02jF2EYgPh4ZVzajoP3Qx8m1d9K5cayf4NQxrmJQtzZyVf4W7sELngWpcUps8v4sqnl/?mibextid=Nif5oz

其實,人生沒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小到鄰里之間的糾紛,大到生死,你放下也好,不放下也好,其結局並沒有什麼改變。不同的只是,放下的人,收穫了一份輕鬆和快樂,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輩子背著包袱過日子,不得快樂。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法師的人生智慧》 讀完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其實,人生沒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小到鄰里之間的糾紛,大到生死,你放下也好,不放下也好,其結局並沒有什麼改變。不同的只是,放下的人,收穫了一份輕鬆和快樂,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輩子背著包袱過日子,不得快樂。  你控制不了慾望,慾望就會來控制你。生活中,吃虧是在所難免的。吃點兒小虧算什麼事呢?   “吃虧是福”,是一種瀟灑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做人的方法。  在小利小事上樂於退讓,主動吃點兒虧,免了生閒氣、起紛爭,大家和和氣氣,這難道不是一種福氣嗎?  吃虧是福是真的,但是一定要讓自己和他人知道吃虧了,否則吃虧是福就是個笑話。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餘何適,廓而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 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婆娑世界”,這個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圓滿的。 因此,人要正視自己的不圓滿,不要過度追求圓滿。  淡定的人,永遠不會在乎別人 怎樣評價自己,是得是失、是癡是愚、是成是敗,這些都不能成為乾擾我們幸福的因素。 贏又如何,輸又如何,我只做我自己,過我自己的日子。 我 的幸福與任何人無關,只與我自己的心有關。  寫李叔同(弘一法師)佛法的一本書句句經典通俗易懂,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不能做到就不知道了,那首《送別》依然可以唱哭 我 轉載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4376819/

不是所有錢都可以用來養父母的

不是所有錢都可以用來養父母的 ◼️ 嘉興一位老太太, 兒子以捕蟹為業, 常用草繩捆蟹出售, 用賣蟹的錢買柴米養活母親。 一日老太生病, 即將草繩納到腹中, 納盡,仍逐節抽出。 抽出後再納入, 納盡再抽出, 腸肺間滿是血穢, 一一自口中牽出。 自雲: 「我受子業錢奉養,故得此報。 稍不如是,反覺難過。」 觀者如蟻,如是數日而死。 ◼️ 昔世尊在王舍城中,見一大魚,身有多頭,頭頭各異,墮於網中。 世尊見已, 入慈心三昧, 乃喚此魚,魚即時應。 世尊問言:「汝母何在?」 答言:「母在廁中作蟲。」 佛語諸比丘: 「此大魚者, 迦葉佛時, 作三藏比丘, 以惡口故,受多頭報。 其母爾時受其利養, 以是因緣,作廁中蟲。」 觀此, 則知業錢養親, 尚非孝子所為。 況殉世俗之見, 殺物以享乎? (摘自《安士全書》, 原題《業錢償報》) https://www.facebook.com/1847983087/posts/pfbid02XkBZy1nKErhLoNtzu48o1fMNn8dGV4ogWnaJhdVHMbTfavXj7kr9DLJW4USoMmi4l/?mibextid=Nif5oz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盞油燈如果放在大風裡頭,一定會被吹熄;如果是放在沒有風的地方,這盞燈就會有照明作用。

圖片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一盞油燈如果放在大風裡頭,一定會被吹熄; 如果是放在沒有風的地方,這盞燈就會有照明作用。 因此,如果人的心受到外界影響而動搖,那就是「散心」,就像燈火被大風吹熄了,無法產生光明。 如果心能保持安定,就像在沒有風的室內,燈點起來以後,室內的一切都可以藉著燈火看得清清楚楚。 有句話說: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意思是,當發生了和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事,心就亂了、沒有主張了; 當事情和自己沒有關係,心沒有被事情所動搖、擾亂,才能看得比較清楚。 但是自己對自己的情況,畢竟還是比其他人更清楚,所以,有自知之明才是最可靠的。 如果自己發生了事情,只會問別人該怎麼辦,自己卻毫無頭緒,那就非常不可靠了。 --本文摘自《智慧掌中書.用寧靜心擁抱世界》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362414158/posts/pfbid022YzGepbS5RTkB2cSj6nK9Z1xQC33npyP7cJ1vP4wC5DLpxUAuiY4r8xHJKD44W83l/?mibextid=Nif5oz 標籤: 聖嚴法師, 智慧掌中書,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相關閱讀: 玄一成語暗藏玄機 經典語錄用心參悟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根據佛學道理,病由業生,業由心造。再進一步來說,此身也由業識而來,而業識則由一心所造,如果真能轉心去業,則亦當可迴心轉身了。

圖片
三祖僧璨初向二祖神光求法的時候,也正同二祖向達摩大師求乞「安心」法門的故事一樣,好像是同一模子的翻版。 只是神光所求的目的,在於如何的「安心」; 僧璨所求的目的,卻是如何的懺罪,才能去掉纏身的風恙。 一個是求「安心」, 一個是求「安身」。 但是當神光向達摩大師求乞「安心」的法門時,達摩卻對他說:「將心來為汝安。」 神光答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便說:「我與汝安心竟。」 現在到了僧璨向神光求乞安身的法門時, 神光也說:「將罪來與汝懺。」 僧璨答說:「覓罪不可得。」 神光便說:「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豈非是依樣畫葫蘆,簡直像是純出臆造似的。 其實,此中大有文章,不可輕易放過。 第一,心身是二是一?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身纏風恙」, 是身之病, 根據佛學道理, 病由業生,業由心造。 再進一步來說, 此身也由業識而來, 而業識則由一心所造, 如果真能轉心去業, 則亦當可迴心轉身了。 這是第二個問題。 關於以上所提出的兩個問題,不想為大家畫蛇添足的下註解,暫時留待諸位自己去尋答案,較為切實。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著作《禪話》達摩禪與二、三祖的疑案╱ p. 89 #南懷瑾老師語錄 #安心法門 #安身法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2aFYGjVvBLXHSrNXhkR4HnuJ4UedHNfZRVrJDkhqSMdkNzpSyT2VmnJQHPwJpjegtl/?mibextid=Nif5oz

飛機、汽車加了油,就可以上路;手電筒充了電,就能夠照明;電池蓄電後,又可以作各種運用;一個人充了電,就能夠時時發心,散發生命的光和熱。如何「充電」?①學習再學習②反省再反省③發心再發心④慈悲再慈悲

充電 文/星雲大師     飛機要航行、汽車要上路,必須先加油;手電筒、手機要使用,要不斷充電。人生也要充電,肚子餓了要吃飯,太疲倦了要睡覺,都說是:「我要加油、充電一下。」除了身體上的養分要補充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加油、充電。有了能量、有了內涵,才能發揮生命的力量。該怎麼充電呢? 第一、學習再學習:學生學習,為了取得學歷,增加學力;上班族學習,為了增進專業,向上提升;企業家學習,為了經濟潮流,突破現狀;政治家學習,為了福利百姓,增益社會;修行人學習,更是為了自我更新、提升道業。過去,像莊子那樣的大哲學家都要慨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而趙州禪師八十歲了,還要行腳參學,我們怎麼能夠不學習呢?學習,讓生命不斷成長;學習,讓視野不斷擴大。不論是誰,都要珍惜有限的生命,以學習來開啓更多的智能。 第二、反省再反省:一個人想要受到他人尊重,在社會上立足,在人生中踏實,就要不斷的自我反省,講求道德,講求人格。像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袁了凡以「功過格」記錄自己的對錯得失,或是每天睡前十分鐘自我反省:今天所做的對嗎?所說的有理嗎?增長了多少?從不斷的省察當中,日日修正過失,久而久之,必定會增加道德能量。 第三、發心再發心:發心是世間最美的事,發心可以莊嚴自己,增長福慧;發心可以開發力量,廣結善緣。你發心做事,發心服務,發心把人做好,發心口說好話,心存好心,身做好事,愈是發心,所學到的愈多,擁有愈多的力量。你發菩提心,發奉獻喜捨心,開發自我的心田,必定自利利他,自他增上。 第四、慈悲再慈悲:慈是給人快樂,悲是拔人痛苦。身為人類的我們,儘管沒有錢、沒有地位、沒有勢力,但是不能沒有慈悲。慈悲不是用來要求別人,慈悲是自我要犧牲奉獻。當你面對各種苦難的眾生,不吝於伸出雙手,給人安慰、給人信心、給人因緣、給人力量,幫助別人重新站起來,那就是慈悲。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你也不斷的精進、不斷的增長。 飛機、汽車加了油,就可以上路;手電筒充了電,就能夠照明;電池蓄電後,又可以作各種運用;一個人充了電,就能夠時時發心,散發生命的光和熱。如何「充電」? 第一、學習再學習。 第二、反省再反省。 第三、發心再發心。 第四、慈悲再慈悲。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8‧星雲法語8》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musqa9iF426...

死後到哪去,唯獨這個事,怎麼不挑一挑呢?

死後到哪去,唯獨這個事,怎麼不挑一挑呢? 黃念祖老居士:   《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不知生所從來”,生從哪兒來,不知道。(‌“死所趣向”),死後到哪去?這個事,可是個切身的問題啊。將來要到哪兒去呀?總得有個去處,這不能不想啊!不想,也得有個去處啊。人不總想挑個好點的事,挑個好點的地方,挑個好點的結果嗎?都要挑挑揀揀嘛。唯獨這個事,怎麼不挑一挑呢? 這到哪兒去呀? ‌“不仁不順”,沒有仁愛之心,不是和順。‌“希望長生(不老)”,所以這幫人一聽說練氣功祛病延年,這已經就跟瘋了一樣,多少人就跟那兒練哪,一群一群、一對一對的。他就是想多活,留戀這個肉體,希望在世間上再多喝幾杯。 ‌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你很慈心去教訓他、去勸他,他不肯信。(‌“苦口與語”),苦口婆心的跟他說話;‌“無益其人”,對於這個人一點好處也沒有,他聽不進。 ‌“心中閉塞”,他心中是一個滿器,他那個瓶子有個瓶塞,你往裡頭擱甘露,你擱不進,閉塞。‌“意不開解”,就是這個意識裡頭,他堅持己見,不能開解。 ‌“大命將終”,等到壽命完的時候。這個時候悔恨和害怕都來了,‌“交至”。 (‌“不豫修善,臨時乃悔”),不預先修善,到臨時你再後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在後頭再悔,你來得及嗎? 這個就說這第五樣了。 所以‌“天地之間”總起來,這個‌“五道分明”啊,這五種道路很明白啊。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修善得福,修惡得報。你來生這個善惡所做的,都得了福跟禍,都有。所以,來生乃至有福又有禍,相接著而來的。因為這一切,咱們眾生所做的都不純哪,所以往往好著好著忽然間壞了,壞著壞著忽然間又得點好事,這就是因果很錯綜在裡頭。 ‌“身自當之”,都是你自己來承當。沒有誰能替你的。 該生病、該開刀,甚至於要受種種折磨。甚至於有人身上插五根管子,插了很久很久。這位法師插了五根管子,插得不可耐,就拔掉,太痛。拔掉之後,別人又給塞進去,這麼長的管子都是血。這個苦,沒有人能替你,只有你自己承當。 ‌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

弟子規全文解譯 Di Zi Gui

圖片
弟子規全文解譯 概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 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 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 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 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易解: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 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搧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席,實在值得我們學 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 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生活習慣),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易解: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 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

根據佛學道理,病由業生,業由心造。再進一步來說,此身也由業識而來,而業識則由一心所造,如果真能轉心去業,則亦當可迴心轉身了。

圖片
三祖僧璨初向二祖神光求法的時候,也正同二祖向達摩大師求乞「安心」法門的故事一樣,好像是同一模子的翻版。只是神光所求的目的,在於如何的「安心」;僧璨所求的目的,卻是如何的懺罪,才能去掉纏身的風恙。一個是求「安心」,一個是求「安身」。 但是當神光向達摩大師求乞「安心」的法門時,達摩卻對他說:「將心來為汝安。」神光答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便說:「我與汝安心竟。」現在到了僧璨向神光求乞安身的法門時,神光也說:「將罪來與汝懺。」僧璨答說:「覓罪不可得。」神光便說:「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豈非是依樣畫葫蘆,簡直像是純出臆造似的。其實,此中大有文章,不可輕易放過。第一,心身是二是一?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身纏風恙」,是身之病,根據佛學道理,病由業生,業由心造。再進一步來說,此身也由業識而來,而業識則由一心所造,如果真能轉心去業,則亦當可迴心轉身了。 這是第二個問題。關於以上所提出的兩個問題,不想為大家畫蛇添足的下註解,暫時留待諸位自己去尋答案,較為切實。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著作《禪話》達摩禪與二、三祖的疑案╱ p. 89 #南懷瑾老師語錄 #安心法門 #安身法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2aJ3m4HAByXALL842Tc2DKHAnoyWoixekhJVpUZhjBwBEzxUBHGLt1tZ12oRqVkxKl/?mibextid=Nif5oz
首頁影音 ▶故事 ▶語錄 

跑馬燈

南無阿彌陀佛

▶《玄一讀經修定》決定一生的關鍵字 標籤

人生如夢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人生就是一場夢 人生寶鑑 人命無常呼吸間 人貴自知之明 人間佛教語錄 人類 八個字 八關齋戒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十方禪林與南懷瑾老師 十念必生 十善業道經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三字經 三昧 三毒 三界如夢 三歲小孩都知道 三寶 上天給你的禮物 上帝 凡夫俗子 千錘百鍊成鋼 口訣 大公無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乘佛法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女戒為天下太平之根本 女鬼 小心 不可思議 不安 不住於相如如不動 不要強迫他人醒來 不殺生 不簡單的事 中國文化 中國老祖宗 五戒 五戒殺盜淫妄酒 五逆十惡 五常仁義禮智信 什麼人假得出來 什麼是迷信 內神通外鬼 六道 六道輪迴 勿介入別人的因果 天道 天道好還 太上感應篇 心咒 心法 心病應以心藥醫 心理學 心經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文昌帝君陰騭文 日本企業家 日本航空公司相關人物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毛毛蟲變蝴蝶 毛毛蟲變蝴蝶 —癌細胞變快樂佛細胞 毛病 父母 世界為什麼有戰爭 主人翁 以般若為導_以淨土為歸 出三界 功夫 古文觀止 可憐憫者 台肥案件 台灣靈巖山寺 四書五經 弘一大師 必須明白這一件事 玄一心經 玄一成語暗藏玄機 玄一學佛修行 玄天上帝 玄奘 玉歷寶筏 生日 生死如夢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生死夢 生命的真相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白雲老禪師,以法為師 石碑 立牌位 光明 全唐文 列子臆說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文鈔 印證 吃素念佛 名利 回向 因果 因果教育 因果報應故事 在世人物 地獄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 多行善事必有善報 如何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如釋重負 妄言失志 妄想 宇宙人生的真相 安士全書 安心 成佛之道 成佛道 成就 成語暗藏玄機 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 朱鏡宙老居士 死後做鬼 牟尼文化 百善孝為先 竹窗隨筆 老子 老和尚 考驗 肉食有毒 自在 自在往生 自知者明 自尋煩惱 色字頭上一把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確指 佛卡 佛陀是無上大醫王 佛教 佛教典籍 佛教經典 佛教藝術 佛說三世因果經 作自己的主人 你即是佛 你知道嗎 利根 妙蓮老和尚 孝道 孝養父母 弟子規 志氣 忘恩負義 戒邪淫 戒律 改過 改過之法 改過就是改命 改變 改變命運的鑰匙 走陰差 身心性命 京瓷人物 依靠 命運 孟子 宗教 定弘法師 往生 忠恕 念佛 念佛了生死 念佛真實故事 念佛超薦儀軌 念佛感應故事 念佛感應錄 念頭 抹黑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白人 明理 法寶 知心人 花報 金山活佛神異錄 金剛經 金剛經說甚麼 長壽的秘訣 長輩圖 阿修羅 地獄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誓願 阿彌陀佛語錄 附身 信願 信願持名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前因後果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懷瑾先生 城隍 宣化上人 故事 星雲大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活佛 活法 活著 皈依 相信 研究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精選集 胡思亂想 計較 修行 修行是要當個明白人 冤家對頭 冤親債主 哲學 唐三藏 家訓 家教 悟道 悟道法師 書法 格言 浮生若夢 涅槃 消業障 真人真事 真心 真信切願 真理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真實故事 祖訓 祝壽 祝福 秘密 能作主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草堂清 討債 高僧大德 高僧傳 鬼故事 鬼神 偈頌 唯信能入 問題 國文 國王 執著 堅定 寄庫 將心比心 帶業往生 庸人自擾 從不求回報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患得患失 惜福就是惜命 教子模範 殺業最礙往生 淨土 淨土三經ㄧ論大意 淨土法門 淨空老法師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語錄 淨界法師 清淨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 習慣 聊齋志異 莖草集 貪瞋癡 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 閉關 陰曹地府 善知識 善待自己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善惡果報都有因果 報怨 富貴豈免輪迴 普賢行願品 智慧 智慧100 智慧掌中書 曾仕強教授 無上 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咒 無心 無心三昧 無住生心集 無我 無怨無悔 無為 無常 無愧於心 無價之寶 煮雲法師 煮雲法師全集 結緣品 菩提心 菩薩示現 開悟 開智慧 黃念祖老居士 黃柏霖警官 傳家之寶 傳家寶 圓滿 愛因斯坦 感應 楞嚴經 楞嚴經修學法要 業力 業消智朗 業障 業障深重 極樂寺 毀謗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萬物皆有靈 萬惡淫為首 經典語錄長輩圖 聖人訓 聖嚴法師 解惑叮嚀語 解鈴還須繫鈴人 跟古人學智慧 農曆七月 道家 道德 道德經是帝王學 道證法師 預知 預知時至 壽康寶鑒 漢字 禍福 福報 福德 福薄 精華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語錄 誡子書 誤會 說文解字 障福障慧 障礙 墮胎 廣欽老和尚 廣欽老和尚語錄 影響 德不孤必有鄰 慧淨法師 樂極生悲 瞋為毒根 確有其事 稻盛和夫 蓮池大師 蓮池海會念佛往生見聞記 蔡禮旭老師 論語 諸葛亮 醉生夢死 閱微草堂筆記 靠山 養生之道 墨寶 儒家 學以致用 學佛 學校沒有教的事 學問 憨山大師 橫出三界 歷史 燒金紙 親身體驗 諾那祖師 閻王爺 隨身法寶 隨身書 靜心 靜老說的話 嬰靈 聰明不能敵業 臨終 臨濟宗僧人 歸元守一 謹慎 轉念 證道歌 證嚴法師靜思語 願意 顛倒 懺悔 竇燕山 蘇東坡 覺正淨 覺而不迷 覺醒 譬喻 釋迦牟尼佛 鐘茂森博士 蠟燭 觀世音 觀自在 觀照 Avalokiteśvara Eliminate-karma Great Master Yìnguāng karma-story KDDI人物 longevity The secret YouTube
顯示更多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弘一法師渡人無數的14句經典語錄,令人大徹大悟࿐- master hong yi - Classic Quotes

《玄一讀經修定》文章分類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Analects of Master Kuang Chin

《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讀後感 - 原創/花海雲裳

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人這一生誰都不欠,只欠父母的。父母是什麼?一聲父親叫的何其簡單,他卻甘為你做了一輩子的靠山;一聲母親叫的何其容易,她卻為你傾儘自己一生,一生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What are parents?)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

《佛說三世因果經》

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研究佛學,就看出來了。照梵文的音譯,「般若」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於智慧。

《五福臨門》陳柏達居士著 - Five blessings in a row

《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孝順與行善,上可慰親心,下可免災殃,人生無常,行孝行善不能等,須速從當下。(Two things you can’t wait for in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