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 結了之後就互相報償。 - Resolve grudges
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講記 第五十七集
所以“,怨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 結了之後就互相報償。
有的人有神通,看見武則天和蕭淑妃,蕭淑妃因為她死得太慘了,她就發了願,願我生生世世當貓,要把武則天撓住活著把她咬死。 因此她就如了她的願,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則天變的一隻老鼠。 但是咬多了之後,武則天她又變成債權人,她就咬她,咬她她變貓,她變老鼠,過一過她又反過來。 所以這兩個人還在那老鼠跟貓變還沒完。 這就是這個地方的意思,“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有些事情相更換的,要彼此互相成為患、成為害。 “患”是禍患,“害”是毒害。
“雖不臨時。”雖不是馬上就在眼前給你表現出來,可是因果是不虛的,決定所謂“不爽”。 所以就連佛成佛之後還要示現馬麥、穿足之報 。 他因為什麼? 因為很多阿修羅壽很長,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後就不受報,他就說因果沒有了。 所以佛就示現 。
所以琉璃王打釋種的時候,這也是報應,佛也頭疼了幾天,也受報,成了佛還要示現受報 。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天旱,沒有東西吃,就有一個池子,池子水也都乾了,魚就死了,他們就吃這個魚。最後有條最大的魚,最大的魚是魚王。 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個小孩,看這魚很大,他還沒吃魚,他就拿竹竿敲了這魚腦袋三下 。 結果這個魚,等到他們這些人又到印度,又聚集而居,成為釋種,貴族,這些魚它們就變成琉璃國的人民;這條大魚變成國王,就領軍隊來殺。
來殺的時候,大目犍連看見佛不救他這些本族的人就覺得很奇怪:怎麼佛不管? 大目犍連就管,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把佛比較親的這些人一起擱在缽裡頭,就托上三十三天。 等戰爭過去之後,大目犍連把缽拿下來看,裡頭全化成了血水。 過不去,因果不虛。 佛也頭疼三天,就是打了它三竹竿,表示果報不虛 。 佛其實已經無所謂。 所以了知罪性本來空,實在是罪性本來空。
所以底下一則公案,百丈的。 說大“ 修行人不落因果 ”,就當五百世的野狐 。 問到百丈, 百丈說“ 不昧因果”,這個野狐身就解脫了 。 他不是墮落在因果,他“不昧因果”,因果還照常有因果。
所以說法哪有那麼容易? ! 一字之差墮五百世野狐身。 有的人都想,以這個為什麼,其實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責任非常大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好像可以遊戲的事情 。
“因果”這個事,而且結成大怨,雖不是馬上你就看得出來,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這是決定如此。 你對於這一切一切不要那麼愛戀去追求,“應急想破”,沒有一樣你能跟得上去的。
底下再說“人在愛欲之中。”“愛別離”,親屬都相愛、都很好。 這個“欲”,想得到什麼東西都是“欲”。 你想得到這個、想得到那個,你愛這個、愛那個,可是你“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生你也是自己一個人來的,你什麼也沒有帶來,也沒有誰陪著你來。 生的時候是獨生獨來,死的時候是獨去獨死 。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你受苦、受樂都是你自己承當,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你,你至親的兒女、夫妻,他憂心如焚,他也難過,不能因為他的難過而減少你的難過,不能替你,說他也饒上一分,說明沒有人能代替,是自己所作的,一樣也跑不了。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 善惡變化”,這就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憬興的解釋,善變化就是指善趣的報應,惡變化就是指惡趣的報應,所以“善惡變化”就指的善、惡兩種報應 。 這是一個解釋。
再有《會疏》解釋,這個解釋是高麗人(朝鮮人),這都是唐朝的,憬興是唐朝人,他有著作在藏經裡頭,解釋《無量壽經》的。 《會疏》就不這麼解釋,這個變化它是這麼說,“今世雖善果”, 今生你是在享福,是善的果,可是你所做的事、所作的業都是壞事,因此你來世的報就要變了。 今生你享福,可是你現在做了壞事,來世你要變成什麼? 變成受罪 。 你現在雖是惡報,你在苦、在受罪,可是你情願做的都是善事,來生你要變為福報。 它把這個變化這麼講。 所以“善惡變化”,千變萬化,這都是文字問題,實質上沒有分別。 總之都是如是因、如是果,什麼因、什麼果,確實千變萬化,造因不同,果就不同。
這一切善惡,這些果報,“追逐所生。”你生的地方,你到哪裡,這一切跟你到哪裡,這些東西跟著你走。 至於這些親屬,就是這些報應跟著你走,至於所去的道路,那是各個不同的。 至親的人,甚至於說一個炸彈下來炸死的人,去處也都是不一樣的。 有一樣的,因為什麼? 因為大家性質差不多,工作差不多,也有,不能說絕對都不一樣,會一樣,但是更會不一樣。
“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再相會就無期了,而且再相會你也不認識了,最苦的事情就是這個。 一轉之間,誰跟誰都不認識,所謂“ 鍋蒸外婆肉,鼓打舅母皮 ”,就都變了,變了豬、變了牛,皮剝下來打鼓,肉在那燉著宴賓客,這些都是親屬,就再見也不相識,就是提醒我們, 不要爭這些“不急之務” 。 這一切都是要回到上邊那句話,這給我們詳細的開演,我們怎麼是爭的“不急之務”。 這些都沒用,你這一切都沒用,我愛這個、我愛那個,到了最後你自己走你的路,誰也不能替你。 你愛他又愛不了,你不能盡一點力量。 所以你要不往生,對於你的眷屬你能盡什 麼力量? 眷屬對你還能盡一點力量,還可以念念佛超薦你,你自己不知哪去了,你也不知道你的這些眷屬在哪,見到也不認識 。
所以只有往生才能,往生就是把一個大悲劇變成大喜劇。 這不是死,這是生。 這不是愛別離、永別離,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 。
有一個人往生了之後,就可以輾轉度脫,把所有這些親眷都度脫,都在極樂世界會見,大團圓,是真正的大團圓。 世間的大團圓是一剎那,馬上就分開了,誰也不認識誰,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大團圓的開始。 道路不同,相會無期,世間人愚癡不知道。
所以佛就勸勉,“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 為什麼你們不在你們還強健的時候努力去修善,你們還等什麼? 人生最難得的是暇滿之身,我們還都是暇滿之身 。 “滿者”是沒有殘缺,神經、智力、體力都健全;沒有殘,不瞎、不聾,神經也不錯亂,總還有時間有閒暇可以修持,暇滿之身很難得。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這一切難都已經通過了,所以說何不再趁這個強健時突破這一關? 所以大家都要爭取。 爭取什麼? 爭取對於往生有把握。 我們說,大家都是往生有希望,尤其臨終你要善根發動,很好用功,佛來接引,往生就很有希望。 但是不敢說哪一位是已經有把握,你決定往生,恐怕這話就不好說。 我自己也不敢說,但是我要爭取, 要爭取到這一步,要爭取到有把握,這才是“最急之務”,不要去忙那些“不急之務 ”。 “最急之務”就這件事,我要趁這個強健時。
現在圓得師就不行了,他送到醫院去了,不能動,摔了一跤之後,躺了一個多月,長了褥瘡,而且這次病了之後不容易提起這個精神。
大家必須要知道,你強健時你還不能念,你到了有病痛的時候,你就更不能念了,你那個心力也不夠了 。 不會說病都來了,自然而然我就會知道這個要緊,我去唸,不盡然。 還有病中這個念,確實是難唸。
所以就是說趁強健時要增加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佛的願裡頭所說的這些條件。 所謂“至心信樂”這四個字,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十念必生”。 “至心信樂”這四個字,你是“至心”,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心,你的“信”和“樂”到了登峰造極。
我們敢說我們是“至心”了嗎? 我們是有心,我們也是“信”,我們也是“樂”,但是不能自己給自己加個封號,說我是“至心信樂”,我就符合第十八願。 你每個字都不能放過。 “至”字怎麼講? 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聖人中登峰造極的聖人就稱為“至聖”。 皇帝稱為“至尊”。 你是“至心信樂”,所以哪能那麼草草說自己相信? 所以我們現在就何不於強健時,去爭取有把握的往生! 怎麼做? 你去做到“至心信樂”。 所有一點點的疑都要給它破掉。
現在上海"帶業不能往生"之說大盛,這都是一種邪說 。 我們就是要真正的相信“帶業往生”,要沒有“帶業往生”就沒有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也不可貴了 。 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國外解決得不夠好。 而且上海徐恆誌他來信跟我說,這種邪說響應的人很多。 總之現在大家對於正法很難起正信,對於這一類的邪說大家很容易感興趣,就是說“ 下里巴人”大家都喝彩,“陽春白雪”沒人理 。 所以我們要堅持,要堅持正法的住世,都要趁強健時努力修善。 念佛是善中之王 。
我們“往生正因”,“讀誦大乘”這裡頭的第一句話,讀誦咱們《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一句話,是往生正因。 去努力修善,“欲何待乎”,還等什麼? 這話很深刻。
還有,年輕不修,等我退休,等我什麼什麼。 他不知道《涅槃經》講,佛告訴迦葉,佛打了個譬喻,譬如甘蔗。 甘蔗大家知道,造糖要壓,我在四川就看見壓甘蔗的,而且給你吃甘蔗汁,那個時候很高級的,囤著喝的。 那個甘蔗壓出來汁去熬糖,或者喝了,那個滓子沒味,甜汁都壓出去了。 佛說“壯年盛色,亦復如是”,壯年時候的盛色,這個體力,他說也是這樣子,像那個甘蔗一樣,也是很充足的。 “既被老壓”,老了之後就等於壓了一下,等於甘蔗在機器上壓了一下,就成了滓子,成了滓子就“無三種味”,三種味它就沒有了。
一個是“出家味” 。 老年就不能出家,老年出家只能當沙彌,按正規的,有些都是破格,正規是老年只能當沙彌。 因為嚴格的戒老年人受不了,就是那麼做你做不了,所以不如名符其實只當沙彌 。 有很多老年人,你看香港的沈久成,那個編輯,他出家是沙彌,那個是比較合法的。
第二是“讀誦味” 。 讀經、誦經腦力不夠,人老了之後十個有八個腦力下降。 不但是佛法如此,就是科學他們都說,最好的時候是二、三十歲,這一段裡頭腦子發展是最利的時候。 老了,首先記憶力不行了,還有點理解力;有的再老,連理解力也不行了,再讀書、看書,這個味就跟被壓過的那個甘蔗一樣,還是甘蔗,但是沒味了。
第三是“坐禪味”。 坐禪你一坐總要在兩小時以後,你才能夠體會出坐禪的作用,你才能夠得到進步,老年人一坐兩個鐘頭也就是不可能。 真正盤腿這麼坐著,不是咱們這麼坐,要端坐。 所以大家你們要練習端坐是很重要的,要練習盤腿,這都是基本功。 這基本功你不趁年輕的時候練好,老了你沒辦法,腿都硬了,更沒法盤了。 老了之後才能放腿。
所以說,你何不趁這個時候努力? 這是《涅槃經》的話,你等到老了之後再來,當然時間是有,可是這三種味就沒有了。
幸虧還有一個淨土法門,說來說去,大恩大德的阿彌陀佛,幸虧有他的淨土法門,不管你老少、賢愚,都收。 所以大家及時努力,莫要蹉跎,佛還來勸我們欲何待乎,還等什麼?
下面又一段:“世人善惡自不能見。”世間的人看不到這個果報。 因為這個果報是屬於三世的因果。 所以有人就常常這麼說:為什麼不立即給他現報? 有時候是不可能的。 也就等於說是你排不進去,只有特殊的情況才能排得進去 。 你排不進去不能今生就給你受報,只有極特殊的、極嚴重的 。
所以那個張寶勝,氣功師 , 他就是鬼道。 他這個跟別人不說,他跟劉世為說點實話,他說他的後台就是個無頭鬼,他到陰間看見過生死薄。 劉世為就問他,他說生死薄有能改變的嗎? 他說有,但是極少, 只有特殊的善、特殊的惡,才能把已經排定的程序可以改 。 但是一般沒有這麼大的力量,那也就是原來的不動。
所以佛教講“宿命”,不是“宿命論”,就是因為它都可以改,但不是特殊的因緣改不了 。 過去這一筆一筆的因果,因果下來,自然而形成一個宿命。 因為它有的是雙方的,我要還賬,我要還給誰,那個債主他要來我才還給他;我要還賬,他不來,我還給誰? 這個事就很複雜,所以說都要排。 說這因果,因緣種種要排在一起,我們以後就會怎麼樣、什麼許許多多的,確實是有。 所以說為什麼可以算命。 但不是絕對的,不是宿命論,承認宿命,就這個道理。 他自己是不能見,它是三世因果。 剛才我說,還有很多的阿修羅,壽命很長,他都記得誰做過什麼事,將來他受不受報。 自己看是看不見,他這個都看得見。 因為你看不見受報,你就不信因果。 所以目前的人就是不信因果。 誰信做好事得好報,做壞事得壞報? 我不拿白不拿,還有什麼問題。 貪污,這筆錢我不拿白不拿,他這個思想在這,他不相信以後要有果報 。 所以“吉凶禍福”,吉的事、兇的事、禍的事、福的事,都努力去做,拼命去做,“競各作之”。
“身愚神暗,轉受餘教。” “身愚”,你身老造惡,所以說“身愚”,這是身作的。 心不信正道,所以說“神暗” 。說這種人,心在作惡,身在作惡,心沒有正信,所以說他是“神暗”。
“轉受餘教。”他不信佛教,他跑去什麼? 跑去信邪教去了,信外道的邪說。 所以現在真正說起來,眾生里頭能信正教的很少,能信邪說的人確 實是多 。 那個張香玉 ,有幾萬人信她,萬人空巷,現在逮捕了。 其實她這個非常落後、非常無知,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應該信 。
但是現在看,恐怕很有常識的人也都要信,那就是屬於這一類,願意信邪教的。 他因為“身愚神暗”,他就是愚癡、痴毒,不能正信因果、聽受經法,反而對於外道邪說他很容易相信、很容易接受。 這些人都花了很多錢,聽她說一次或者加持一下要繳幾十 塊。 現在在北京二百八十多個病床,都是經她醫治而生病的。 所以就是說對於正法不能生信,轉受餘教。 因為現在有很多說是信佛,實際上是胡里胡塗的。
以前來了一個大同煤礦的教師,先教數學,後教語文,最後教政治經濟學,教了多少年,現在好像她還有點地位, 打著佛教協會的印子到處跑,一個女同志 。 她跟我談談,見過上海的鄭頌英,鄭頌英把我的《大經解》送給她,她說看了很有好處,怎麼怎麼樣。 她說她念佛的情況,這點還不錯,她說她不用嘴裡念,也不用心裡念,她自己用耳朵聽,還能聽到這一句。 所以各個人都不一樣。 但是她還要搞道教,她說我這小周天、大周天是不是都不要? 我說用不著管這些事。 她說有人可又這麼說,說你又信了佛教,你把道教的加上去不就更快嗎? 這種思想很可憐! 她覺得對於佛教的東西我也來了、道教的東西我也來了,我這不是好處都吸收在一塊,我不是更快嗎? 勸她的人就這個理由,她也就接受了。
我說:這樣的話,你連佛教徒都不是,你連“三皈依”都沒有。 所以大家就是“轉受餘教”,要相信別的教去了。 所以堅持正信很難。
常來的那個巴建明,他原本信耶穌教,前不久曾經有兩天又念咒了,他現在很高興,他說這我可以見黃老了。 因為我跟他說,你去鬥爭,什麼時候勝利,你來看我;你不勝利,你不要來了。 第三天又不念了,就是善根、業力都在那鬥。
所以每個人都要知道,要趁現在我們善根佔上風的時候 ,用釋迦牟尼佛這個話,因為我們的具體情況,這種情形我還可以補充, 就趁著我們現在善根佔上風的時候趕緊用功,切防業力發動,最怕業力發動 。
所以巴建明這就是好好的,他要跟那個楊為鬧意見,為不值得的事,鬧意見就不來了,信耶穌教去了。 這個你說是怪楊,不如說是他自己的業力發動。 要“謹防業力發動”。 業力發動就是天主什麼就不來了,就談這一些。 所以要謹防謹防! “轉受餘教”,也就是最可怕的事 。
所以這一切障礙之中,最可怕是“中斷障”。 把你殺了,只是斷你的壽命;你要是不信,你修持中斷,這是斷你慧命 。 所以“中斷魔”、“中斷障”是最厲害的。 “轉受餘教”, 這個就是顛倒見,你佛教不信,跑去信邪教,這不就顛倒了嗎? 而這種顛倒 見相續不絕,這個顛倒見就更能產生出無窮的顛倒,於是乎就永溺於生死苦海之中 。 這個根本是什麼? 就正因為愚癡,“身愚神暗”。 所以生死是“以痴為本”,就是無明為本。 這是什麼? “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所以無明是根本,愚癡是根本,這種“身愚神暗”,信餘教就顛倒,這就是在無常生死中,以此為根本。
再底下一段是“蒙冥抵突。”
“蒙”是有眼睛珠而不能見,叫做“蒙”。 “冥”是表示暗昧,表示無知。 “蒙”跟“冥”加在一起, “蒙冥”就是眼睛瞎,用來做譬喻,整個兩個字擱在一塊也就表示暗昧無知 。
“抵”是抵觸,以前講過;“突”是衝突。 義寂解釋這幾句就說, “ 蒙冥抵突”是什麼意思? 就說是“無所了知”,這個人很無知,碰見事他就違犯,他都不同意 。 如小兒在夜裡頭看不清道路胡跑,“狂犬妄走”,瘋狗不知道方向,“無所不作”,沒有什麼事不做的,這個就更低了,這就是“蒙冥抵突”。 愚昧,他不明白經中的意思,跟他講也不懂,而且他還抵觸,聽了就衝突,他還要批評,對於經法不能信受。
“心無遠慮。”心裡頭沒有遠慮,考慮不到來生這些事情。
“各欲快意。”就求眼前痛快,有酒當醉就醉,各欲快意。 而且心裡頭嗔心很重,很容易生氣,
“迷於嗔恚。”沒有遠慮,各欲快意,就是想自己痛快,在這個嗔恨心之中使自己迷了。
“貪於財色。”一個是嗔,一個是財色,貪。 所以“貪嗔癡”這三個是三毒。 貪財好色,所喜歡的只是這個事。
不信經法,沒有遠慮,嗔恨,貪財好色,“終不休止。”沒有停止的時候。 這種人,“哀哉可傷。”悲哀,可傷,這佛感嘆。
“先人不善。”這些人怎麼回事? 就是由於他的祖先就不好、就不善,不懂得道德,沒有人跟他講。
“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也怪不得他。 所以現在抓的那些壞人,把父母拿去陪鬥,父母是有負責。
可是“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要是都不信的話,並且說根本就沒有。 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沒人跟他說,他也不相信,佛的話他也不聽,聽的時候他也不同意,他抵觸,他就認為這一切都沒有。 你說都沒有,可是你自己會看得見,只要你好好看一看。
“更相瞻視。”你只要好好注意看一看,你自己會看見。 或者父親在哭兒子,或者兒子在哭父親。
“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這個哭那個,那個哭這個。
“一生一死,迭相顧戀。”一個死,一個活,互相這個時候思慮、留戀。 存在者就傷親人之永別,我這存在,可是我的親人和我永別,我很悲傷。 死的呢? 死的就要悲自身之長逝,我這個自身在世間就不存在,我要走了,我不知跑到哪去,再也不能同大家相會。 所以這“愛別離苦”,生離死別,互戀難捨,如刃刺心,就如同刀子扎在心裡頭一樣,這個必定你看得見。 所以不信,不信你也不能免,你也看得見。
“一生一死,“迭相顧戀”。昔日的這些恩愛,現在都成了憂苦,愛要別離了。這兩個事情,愛也罷,苦也罷,束縛你的身心,如同繩子打了個結,讓你出不來。
“憂愛結縛。”就是這樣子,“憂”和“愛”捆起來了。
“無有解時。”沒有解脫的時候,眾生就是如此。 這個“結”,《大乘義章》說,“煩惱闇惑,結縛行人”,能夠把行人捆住,就叫做“結”;“又能縛心”,把心也捆住了,所以也叫做“結”。
“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所以這個“結”字就是兩方面的含義,一個就像打上結,栓上扣,你跑不開了,這個叫做“結”;一個它能“結集生死” ,它把多少生死都給你集起來了,有兩方面的含義。 所以“憂愛結縛”,結集這些生死怎麼結的? 就是由“憂”和“愛”,這麼結縛起來的,沒有解脫的時候。
要知道“思想恩好。”彼此相思,“思”就是互相想念,彼此有“恩”,彼此感情很好。
“不離情慾。”所以西方的哲學讚頌愛情,東方不如此,愛情沒有什麼神聖,是“不離情慾”。 “情”還高超一點,“欲”就跟動物是一樣的 。 動物都有欲,獸慾,欲,比動物不高多少,談不到什麼神聖。 一個人為什麼不愛一個歲數很大的賢者,不管是男的或者是女的,必須看上一個年紀相當的美貌的男子或者女子? 這就是“欲”。 沒有什麼理智,也沒有什麼尊重。 與其說是愛對方,還不如就是說他要滿足他自己本身的要求,就從這,說穿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沒有什麼高超 。 所以這一種是不離開“情”和“欲”,再上一點就是“情”。 比如有一方都殘廢了,他還跟他很好,這就高了,這裡頭就不是“欲”,而且有“情”。
但是要知道,“情”這個事情,在修道人的里頭, “情”這個事情也是墮落之因。 一個是“情”,一個是“想”,咱們人是“情”和“想”各佔一半。
所以“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如果是這種情念就墮落;“純想”,這個“想”就是理想的“想”那個“想”字,離開了“情”。 所以我們說“超情離見”,要超出這個“情”。 “思想恩好,不離情慾”,好一點是“情”,其餘是“欲”,總之不離開“情慾”。 就是“情”,也是墮落之根,“純情”就墮落。 人就是一樣一半,在中間。 純想即飛,你可以生天;或者你善根厚,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再高的話,你可以當下成就,你飛在佛的心中。 這個“飛”大家也不要體會成真是一個鳥那麼飛,這個“飛”就表示快速就是了,超越空間。 所以“純想即飛”,這不是墮落。墮落也不要體會就是掉下去了,不是說地獄都在地心,你要墮落再深的時候,從美國那邊出來了,大家都不要這麼執著。 地獄哪都有,經上說海邊上、樹林子裡頭,什麼地方都有地獄,空中都可以有。 所以都是由於“恩好”,都是由於“情”和“欲”。
於是“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對於這個都看不出,都是對於道迷惑。 所以這個“道”字是個很深的字。 鬼神“重德不重道”,鬼神不是不重“道”,他不懂得什麼是“道 ”。 “德”大家都能夠懂、都尊重、百神都呵護,對於“道”這個事他不能懂 。 像牛頭沒有見四祖以前,百鳥銜花、猿猴獻果,尊重他,等他開悟以後就沒有這個事,大家不了解,鬼神不能測,不了解 。 因此像這種還在情慾之中的人,他怎麼能夠悟道? 他對於“道”是迷惑。
所以“惑道者眾,悟道者少。”能夠懂得“道”的是非常少。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每個人的心裡頭都有殺業這個毒。 這個就說到嗔心,嗔恨之心。 所以古人說,“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 嗔心是地獄報。 貪嗔癡,痴是畜生報,嗔心是地獄報,因為嗔心一來,他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 世人能夠醒悟的很少,能夠懂得這些因果、懂得這些的很少,更談不上悟道,對於正道他是迷惑的。 所以心中就是一種殺毒。 這個殺毒好像我們沒有感受到,怎麼說世間上的人都有殺毒? 這個世間上吃葷怎麼沒有殺毒? 這一天殺多少,過年過節,一個年一個節殺多少,他為什麼不覺得慘? 反而講吃,讚歎吃活的,讚歎把魚吃完了魚眼珠子還在動,讚歎南方人吃那個熗蝦,蝦子在桌子上亂蹦,撿了就往嘴裡頭吃,這不都是殺毒嗎? 有的人以為是,耶穌教說這是上帝造給我們吃的,所以耶穌教它的致命傷也就在這 。 他要你慈悲什麼都好,他要造出這些東西很美味,而且它並不痛苦,那我要給上帝磕頭,我也就不吃素了;它真疼,那你就不公平了。 如果造成這樣,還要給人家吃,還要這麼痛苦,它的味道這麼好,有人也喜歡吃,而且死要這麼慘,螃蟹在蒸鍋裡頭爬,活活的蒸死。
所以這一切,我們這個毒,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個毒, 大家說我從來沒有殺過人,但是仔細要想想這個殺業,就是這個口福之禍是很嚴重的。 到處去宣傳讚揚,什麼都吃,活的東西,而且愈吃愈多,這都是殺 。現在又是種種的恐怖主義,以殺為能事,得意。 因此就“為妄興事”,所做的事都是錯事,所追求的都是“妄”,他喜歡殺業,他貪心,種種一切都是這樣。
“為妄興事,違逆天地。”嘉祥大師說,“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這麼殺生,這種種種種的。
而且是任意作惡,所謂恣意。 “違逆天地,恣意作惡。”這個罪就到了極點,惡貫滿盈。
若 人惡貫滿盈的時候怎麼樣? 就“頓奪其壽 。 ”這就立即報應了。 本來是按他的宿命,這要改生死簿了,“頓奪其壽”就是不等他的壽完了,頓然就把他的壽命給斬斷了,截住 。 所以《嘉祥》說“頓奪”什麼意思? “滅壽”,把他的壽給滅了,“奪算”,天算有多少數,說他是七十,就奪過來,沒有了 。 這的意思就是說,世間人因為愚癡就發生了嗔心,相殺相害,心懷毒惡,所做的都是妄事,沒有真事、正事。 這麼樣子,到了造罪,尤其是過去生中又有罪惡,這種業力引起種種的惡緣都湊起來。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些都湊在一起的。
所以因緣願力能生善根;壞的方面也是如此,壞的因緣、壞的業力也能出生罪根 。 這樣的話,他這一切壞的東西都出來之後,他就恣意作惡,忘形的、任性的做壞事。 等到惡貫滿盈,等惡滿了,這個果報就顯著了,就頓然奪他壽命,墮落三惡道 。 墮落之後,你所受的果報就沒有哪一天可以出來。 最嚴重的是無間地獄,就是說有一天大爆炸,咱們這個宇宙大爆炸了,地獄一點也沒有了,一般的地獄就釋放了,可是無間地獄不行,這種人還得換到沒有爆炸的世界去入獄。 因此要入到這種地獄,他就沒有出期,所以叫“無有出期”。
“若曹。”就說你們,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大家。
“當熟思計。”你好好的想一想。
要“遠離眾惡。”不要覺得這無所謂,這一切惡都要遠離。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要挑我們人生之中哪些是善,要勤而行之。 所以我們一切助人都是善,而善中之王是念佛、是弘法,要挑這些去勤行。
要知道“愛欲榮華,不可常保。”自己所愛的,所享的這些榮華富貴,今天這些安樂享受是不能夠常保持住的。
“皆當別離。”都會和你分手的,都是假的。
“無可樂者。”這就是佛的大智慧的話,就你現在認為可樂的東西也沒有可樂的,實際上真是如此。 我常說,就是看著很好看,不過是一個肥皂泡,看著五光十色,實際馬上就破了,而且我是從小我就有這樣的感覺。所以一般人常常有這種感覺,知道席散人空,一個盛會,等到席散人空的時候就覺得有些悲哀,剛才盛會不在了。 可是我從小就有這個感覺,就說正當這個盛會,正在興高采烈之時,我這種悲哀的心情已經出來了,這就是“無可樂者” 。 有的時候還覺得,看見我自己也參在裡頭,我覺得真的無可樂。 但是看見別人,我覺得這些人都很苦,他在那狂歡,我覺得他很苦,實際就是這樣一種感覺,“無可樂者”。 尤其是現在你看到有一些這種音樂、這種舞,表現狂歡,實際也可以說是一種掙扎、一種嘶叫,很苦。 實際說真實的,在娑婆世界沒有什麼是真實可樂之處。
“當勤精進。”這就勸導正念,你們應當要勤奮,勤奮去做什麼? 要勤奮去精進。 你們已經信了,因為當時在座的兩萬人,一萬二千是比丘,七千是男居士,就一萬九了;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二萬人。 還有天人、阿修羅種種種種,那就不知道多少數。 地球上的人是二萬,還有諸大菩薩,就算“汝等”,這個“汝等”最主要是指的,當然廣泛的都有,這裡頭最當機的還是以阿難為首的地球的這些人。
說好好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這一切都不可常保,皆是“無可樂者”,要勤精進。 你們已經做了和尚,做了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今天又聽佛說了極樂世界,底下還有“禮佛現光”,極樂世界現前,所以在這一會的人都大有因緣,都要精進(這個進步是在正法上進步,不是得了點什麼),要生到安樂國。
所以佛就正式在勸所有在法會上聽法的人,實際上也在勸我們。 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我們讀到這個話,
——1991年講於北中國佛學院(~共70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9qcodBSt3My8n6tCnvxLwQfKeY493ss3vgfgBJhn153Kt3YPx4hXti2wYQvjFnqUl&id=100000134471871&mibextid=Nif5oz
It is better to resolve a grudge than to end it
與其結束恩怨,不如化解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