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阿難遇摩登伽女難,是《楞嚴經》的啟教因緣,佛陀以「七處徵心」引領阿難尋求真心,了解由六根形成的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 - the source of afflictions and reincarnation

圖片
農曆新年假期結束 #讓心回歸安穩的生活 阿難遇摩登伽女難,是《楞嚴經》的啟教因緣,佛陀以「七處徵心」引領阿難尋求真心,了解由六根形成的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 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真實面目,了解一切都是假借因緣和合,虛妄而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每一個當下,心態改變了,生命因緣也會完全改變! 不可思議的強大力量,足以降伏諸魔《楞嚴經》 👉👉https://reurl.cc/qr6k9N 誠心讀誦此神咒,可遠離一切魔事。 🎁助印10本贈送 #福圓包六寶喜樂組 將快樂與大眾分享,會發出更多喜悅!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063960949/posts/pfbid0QBaijZZFdkNGSeNfjHet1wntZuj6LeLWxg56GaET3Jh25WyBeieoanBxjWYnUL3hl/?mibextid=Nif5oz 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 Habits are the source of afflictions and reincarnation

怨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 結了之後就互相報償。 - Resolve grudges

圖片
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講記 第五十七集 所以“,怨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 結了之後就互相報償。 有的人有神通,看見武則天和蕭淑妃,蕭淑妃因為她死得太慘了,她就發了願,願我生生世世當貓,要把武則天撓住活著把她咬死。 因此她就如了她的願,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則天變的一隻老鼠。 但是咬多了之後,武則天她又變成債權人,她就咬她,咬她她變貓,她變老鼠,過一過她又反過來。 所以這兩個人還在那老鼠跟貓變還沒完。 這就是這個地方的意思,“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有些事情相更換的,要彼此互相成為患、成為害。 “患”是禍患,“害”是毒害。 “雖不臨時。”雖不是馬上就在眼前給你表現出來,可是因果是不虛的,決定所謂“不爽”。 所以就連佛成佛之後還要示現馬麥、穿足之報 。 他因為什麼? 因為很多阿修羅壽很長,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後就不受報,他就說因果沒有了。 所以佛就示現 。 所以琉璃王打釋種的時候,這也是報應,佛也頭疼了幾天,也受報,成了佛還要示現受報 。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天旱,沒有東西吃,就有一個池子,池子水也都乾了,魚就死了,他們就吃這個魚。最後有條最大的魚,最大的魚是魚王。 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個小孩,看這魚很大,他還沒吃魚,他就拿竹竿敲了這魚腦袋三下 。 結果這個魚,等到他們這些人又到印度,又聚集而居,成為釋種,貴族,這些魚它們就變成琉璃國的人民;這條大魚變成國王,就領軍隊來殺。 來殺的時候,大目犍連看見佛不救他這些本族的人就覺得很奇怪:怎麼佛不管? 大目犍連就管,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把佛比較親的這些人一起擱在缽裡頭,就托上三十三天。 等戰爭過去之後,大目犍連把缽拿下來看,裡頭全化成了血水。 過不去,因果不虛。 佛也頭疼三天,就是打了它三竹竿,表示果報不虛 。 佛其實已經無所謂。 所以了知罪性本來空,實在是罪性本來空。 所以底下一則公案,百丈的。 說大“ 修行人不落因果 ”,就當五百世的野狐 。 問到百丈, 百丈說“ 不昧因果”,這個野狐身就解脫了 。 他不是墮落在因果,他“不昧因果”,因果還照常有因果。 所以說法哪有那麼容易? ! 一字之差墮五百世野狐身。 有的人都想,以這個為什麼,其實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責任非常大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好像可以遊戲的事情 。 “因果”這個事,而且結成大怨,雖不是馬上你就看得出來,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這是決定如此。 你

如果見到別人沒有空,千萬不要用事情去打擾別人,使別人生煩惱;別人如果不安的時候,心裡面有恐懼、有煩躁,他需要安靜,你不要常常跟他講話,打擾別人,擾亂別人的清淨心。- Don’t disturb other people’s pure minds

圖片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弟子規》裡面有講到:「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是講,如果見到別人沒有空,千萬不要用事情去打擾別人,使別人生煩惱; 別人如果不安的時候,心裡面有恐懼、有煩躁,他需要安靜,你不要常常跟他講話,打擾別人,擾亂別人的清淨心。 這都是學會怎樣做人,如果不會做人就會令人討厭,這是基本的禮貌。什麼叫做禮?《孝經》裡面講,「禮者,敬而已矣」。禮就是敬,敬人、敬事、敬物,這些行為就是禮。怎樣才能夠敬人?處處為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要尊重人。自己不想在沒有空的時候別人打擾我們,我們也不能這樣對別人;自己不安的時候想清淨下來,不想別人打擾我們,跟我說話,我們就不可以這樣對待人,這就是尊重人。我們要學會察言觀色,看到別人現在的狀況、現在的需要,我們不可以傻乎乎任著自己的性子,想跟別人講話就跟別人講話,有事就馬上去打擾別人,一次別人可以忍耐,兩次就不能夠再忍,三次別人把你轟出去了,不受歡迎的人。 在《論語.里仁第四篇》有一句經文說,「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游是孔子的學生,他這句話一定是孔老夫子教導他們的,聖賢都是同樣的見解。他講的事君數(音碩),這個數不念「屬」,數是繁瑣的意思。就是當對待君主,君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領導、上司、老闆,這些都叫做君。對待領導如果我們很繁瑣,小事經常打擾他,看見別人沒有空,還不知趣,打擾他,這就是數,這就會自取其辱,受到侮辱,領導不開心的時候可能就會罵你,當眾批評你,讓到你覺得很受辱。為什麼?就要反求自己,「為什麼我會被領導這樣辱罵?」是自己不會做人,不懂得察言觀色、不懂得進退,這個不學,確實不懂得禮。事君就是事奉領導要用禮,這是君臣相處之道,要懂得。還有勸諫領導的時候,領導可能會有錯誤,或許他的決定可能不對,為人臣、做別人下屬的,有這個義務去勸諫,減少領導的過錯,免除損失,這要我們去勸諫。但是勸諫要懂得方式、藝術,《弟子規》裡面就教我們,「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我們勸諫的時候要懂得柔聲下氣,「諫不入,悅復諫」,如果第一次勸諫他不聽,不聽,要等到下次他歡喜的時候再勸諫,不可以硬著來。勸諫父母可以多次,但是勸諫領導最好就不要超過三次,事不過三,第一次他不聽,再勸一次,第二次都不聽,不需要勸第三次了。在古禮裡面說,「事君三諫而不從,則去」,就要離開了,如果不離開就一定招禍。在

人生就是不斷的送別,所有的相遇,最後都是離別,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人生如過客,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大師》- Life is like a passerby

圖片
人生就是不斷的送別, 所有的相遇,最後都是離別,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 人生如過客,沒什麼不可放下。 《弘一大師》 人生如過客 Life is like a passerby 人生就像過客

《鬼谷子》- gui-gu-zi

鬼谷子 - Google 搜尋 鬼谷子 (?—?),戰國時期的 縱橫家 ,弟子有 蘇秦 、 張儀 等人。 魏晉時人視為 隱士 、 道士 ,隱於鬼谷。 後世對 鬼谷子 增添更多 傳說 ,視他為 神仙 ,又懂得兵法、仙術、數術,是通曉多門技藝的博學者。 本只稱 鬼谷子 或 鬼谷先生 , 鬼谷 或是隱居地名取而為號,又或者就是他的姓氏名。 最早說 鬼谷子 姓氏為「王」者是杜光庭,在《仙傳拾遺》稱 鬼谷子 「姓王名誗」,王誗之名後來訛衍作王詡、王禪、王利等,又有道號名為玄微子。 鬼谷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鬼谷子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gui-gu-zi/zh 博客來-鬼谷子全書 內容簡介 《鬼谷子》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 它在 中國傳統文化 中頗具特色, 是 亂世之學說 、 亂世之哲學 。 它在世界觀上講求實用主義,講求名利與進取,而在方法上則講求順應時勢,知權善變,是一種講求行動的實踐哲學。   作為一部謀略學的鉅著,培育出眾多優秀政治家的思想內涵,《鬼谷子》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讀,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廣泛應用於內政,外交、軍事、商務及公關等領域,為當代政界、商界等領域人士所必讀之智慧法寶。   本書以政治、軍事、外交、商務、職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為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讀和剖析了《鬼谷子》的智慧精髓和謀略精華,秉持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力求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繼承發揚、古為今用! 博客來-全彩圖解鬼谷子 博客來-天下第一奇謀鬼谷子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主講: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Lecture on Happy Life

圖片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主講: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在求學問最後一個關鍵,「篤行」當中,舉出了要「修身」、要「處事」,還要「接物」,所謂待人接物,待人接物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諸位朋友,這句教誨曾經在某一次全世界性的哲學大會當中,每一個國土,很多的宗教,都選出了他們的聖哲人最重要的一句開示,一句教誨,到最後全球參與的人選出了一句排行榜第一名的聖賢教誨,諸位朋友,哪一句?就是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您時時處處提得起這個態度,一定可以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   下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情沒有做好要反過頭來找自己的問題。所以孩子沒教好,父母要找自己問題;部屬沒帶好,上司要找自己的問題,而五倫關係我們也應該都用這樣的態度去省思。   有一次剛好我要去演講,坐在計程車上,有一位朋友打電話給我,他說,「蔡老師,我有一個朋友,她先生有外遇了,該怎麼辦?」我心裡想說,我都沒結婚,你問我。諸位朋友,我雖然沒有結過婚,但是很多的道理可以去問結婚的人,也可以去問聖賢人。他這麼一問,我馬上就跟他說,我說你一定要告訴你的朋友,面臨人生很大的挑戰的時候,她必須要先回歸到一個念頭,就是「我錯在哪裡」,假如她沒有辦法回到這個念頭,這一題無解,解不出來。因為一個人不先從「我錯在哪裡」著眼的時候,他的情緒一定耗在「他錯在哪」,每天忿忿不平,絕對會意氣用事,所以第一點,她一定要回過頭來想「我錯在哪裡」。縱使她錯兩分,她先生錯八分,她也一定要來反省她錯的兩分。惟有一個人有這麼真誠的態度才能夠喚醒她先生的良知,不然一定是悲劇收場,鬧到最後誰也不認錯,所以這個就是行有不得要反求諸己。   第二點,你要告訴她,不可以去責怪那個女人。很多人說都是那個女人害的,都是那個男人害的,所以人一面對事情很難提起理智,往往都是意氣用事,所以人生一路走來遺憾不斷,因為沒理智。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提醒,孟子說「人必自侮」,人一定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常幹一些侮辱自己的事,人家才會瞧不起你,你自己連穿著都穿得邋遢,人家怎麼尊重你,所以人必先自取其辱,人家才會侮辱你。家庭必然是自己家人之間先有衝突了,人家才能趁虛而入;一個國家必然是內部都已經起衝突了,其他的國家才來打你,才來統治你。所以根源在哪?根源還在自己,所謂俗話說的「家火不起,野火不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 filial piety - Connected to gods

圖片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42) | 神祐孝婦】 乾隆庚子,京師楊梅竹斜街火,所鍛殆百楹。有破屋巋然獨存,四面頹垣,齊如界畫,乃寡媳守病姑不去也。此所謂「孝弟之至,通於神明。」   【譯文】 乾隆庚子(1780)年,北京前門外的楊梅竹斜街發生一場大火,熊熊火勢燒燬了民房一百多間。但是,就在這火海之中,卻有一間破房子巋然獨存。四周的斷壁頹垣,像是整齊地為這間破房子劃定了界限,火勢不再向這間破房子蔓延。 原來,這間破房子裡住著一位寡婦和她的婆婆,媳婦盡心盡力地守護著年老而臥病在床的婆婆,不願離去。 這就是《孝經》上所說的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46787897/posts/pfbid0NB3zfuR82NrcgWxiHURs6SHzLbhYsC5Z2jQMpnsnvkNL4f27a12MxXaDxKMK4SPTl/?mibextid=Nif5oz 孝順 filial piety 通於神明 Connected to gods 與諸神相連 標籤: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百善孝為先,

印光大師:念佛人千萬不能求開悟,求明心見性,參念佛是誰,這是參禪人的功夫。- self-defeating

圖片
印光大師:念佛人千萬不能求開悟,求明心見性,參念佛是誰,這是參禪人的功夫。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願為前導,至誠持念為正修。 千萬不能求開悟,求明心見性,參念佛是誰。這是參禪人的功夫。 即使真的明心見性了,如果見思惑沒有斷,尚且沒有了生死的分。何況沒到明心見性的地位呢!這是靠自力了生死的人。 念佛是靠佛力了生死的法門。 參念佛是誰的人,決定沒有真信切願。 沒有斷惑,就不能靠自力了脫生死。 沒有真信切願,就不能靠佛力了脫生死。 求上升反而下墜,弄巧成拙。 許多愚癡的人,都以為這是高超玄妙,太可悲了! https://www.facebook.com/100071513816147/posts/pfbid02dPoDHKKUHZeCK5TPyKNapMCKQBni83mjAgWgCusEHBhHs7zqDP6o9WBg59FANMD1l/?mibextid=Nif5oz 弄巧成拙 self-defeating

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 Namo Guanyin Bodhisattva

圖片
病苦至劇,除念佛迴向外,當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迴向外,專心致志,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 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 印光大師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7356319343/posts/pfbid0VENT7oF837iaepRBt6qVNAu9uH574efxKCBUHyMbJMJeGwUw7zXCvENwESoymPdal/?mibextid=Nif5oz 南無觀世音菩薩 Namo Guanyin Bodhisattva 有求必應《可許則許》

規勸一個人應該注意到:第一個是存心,第二個要注意時機,第三要注意態度跟方法,第四還要注意很有耐性。勸一個人也不容易,很有修養。- Advice - Four Points

圖片
【上成下德法師(蔡禮旭老師)主講 | 細講《弟子規》】第十三集 – 97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這裡提到的就是父母有過失,這個『親』我們也可以再把它意義延伸開來,就是你所有的親人、朋友有過失,我們都有責任去規勸,叫『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其實這句經文非常精闢,它不只告訴我們勸誡親人是我們的本分,連方法、態度,甚至於勸誡的時機都幫我們點出來。           我們來看看,規勸一個人應該注意到:第一個是存心,第二個要注意時機,第三要注意態度跟方法,第四還要注意很有耐性。勸一個人也不容易,很有修養。 您有沒有勸親友的時候,當場勸,他從此以後就改過,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假如有,你一定要介紹他給我認識,因為他可能是顏淵轉世。因為顏淵做到什麼?「不二過」。現在還有這樣子的人,一定要叫他出來弘揚中國文化。一般成年人因為很多行為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經凍了那麼久,你那個火要慢慢烤才會把它融化掉。    所  以,一開始我們勸誡親友,要先觀照到自己的存心,一定是要一顆念念為對方好的心,而不是一種控制:你就是要聽我的,不聽我的就不行。假如我們是這種控制的態度,一種強勢的態度,可能會出現反效果。所以我們有些經驗,勸別人勸到吵起來都有,甚至於讓對方惱羞成怒,這樣子我們就失去當初勸誡他真正的目的。所以,時時要記住這顆存心,就是要希望他更好。當這一分心很堅定的時候,方法、態度你自然而然會去修正自己。           像我們在教書的時候,很多小孩子很喜歡過來告狀。他過來告狀,我們就會問說:你現在在講這個同學哪裡沒做好,你是用什麼樣的心來告訴老師?是幸災樂禍?還是真的想要讓這個同學改過?也讓孩子看看自己的存心。然後我們接著跟他說:假如你真正希望這個同學改過,那你自己去跟他講,不用老師來講。當然前提之下,你要在班上建立一些很好的做人、做事態度。比方說,全班都學過《弟子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叫「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一個人面對別人的稱讚,會覺得誠惶誠恐;面對別人的規勸,會覺得感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全班都有這樣的態度,這位同學過去規勸另外一個同學,他們就能夠互相成就、感謝,就看到另外一個同學會跟他鞠躬:謝

【藥是隨人吃的,要吃對藥,不要吃錯了藥】要回光反照,把它改過來,不要說別人不對,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這個「口」很重要。看經講法,如果自己不實修,還是他人的東西,等於在數他人的家寶,仍然不能脫出生死牢。- Take the right medicine

不要說別人不對 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 有時間就看點經書, 看經是要瞭解,知道要怎麼修, 不是看了以後去講說。 有些人看經如社會人一樣, 心沒有寄託, 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 要把握時間不空過, 可看經書、念佛、拜佛、 靜坐、誦經等。 經典即是路, 煩惱時拿來化解,要會用。 有煩惱來,會應用,煩惱即菩提, 不會用的,煩惱即是無明。 如煩惱來不知解脫, 著於煩惱, 有如吃錯藥,吃到毒藥。 藥是隨人吃的, 要吃對藥,不要吃錯了藥。要回光反照,把它改過來,不要說別人不對,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這個「口」很重要。看經講法,如果自己不實修,還是他人的東西,等於在數他人的家寶,仍然不能脫出生死牢。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5QKKj35DX3pgLeqysfBCkqoAy5fFT6XWkH1zqJzri5qNLFWWQz2RPoX9zbPj26gWl/?mibextid=Nif5oz 要吃對藥 英文 Take the right medicine 服用正確的藥物

為什麼命運會被算得這麼準?因為一個人的善惡業,會呈現在他這一生當中,才會被算出來。所以一般人會覺得算命的真的很準。但是有些人的命卻不會被算得準。哪些人?兩種人算不準,一個是大善,一個是大惡。- Why is fate calculated so accurately?

要了解命運的真相, 我們就要去讀一本很好的書, 叫做《了凡四訓》。 道理明白,心才會平,就不會去爭。 袁了凡先生小時候 遇到一位很會算命的人叫孔先生。 這孔先生是我們中國邵子 《皇極數正傳》的傳人, 所以算得特別準。 命假如被算出來, 那你真是白來了, 沒什麼建樹, 因為就代表我們這一生沒有好好利用。 為什麼命運會被算得這麼準? 因為一個人的善惡業,會呈現在他這一生當中,才會被算出來。所以一般人會覺得算命的真的很準。但是有些人的命卻不會被算得準。哪些人?兩種人算不準,一個是大善,一個是大惡。 而一般的人, 他所行的都是小善、小惡多, 然後心量又沒有擴大, 想的都是 兒子、孫子、妻子、房子、錢子, 都想這些。 也沒什麼大善,也沒什麼大惡。 所以命運就被算得很準。 命運有加、減、乘、除。 比方說你命中有一千萬的財富, 結果你行了一點小善, 一千萬加多少? 五萬。 所以算得很準。 你做了一點小惡, 變成九百九十五萬, 也還滿準。 但是你假如都是行很多的善事, 一千萬乘以五變多少? 那絕對不準! 假如做了些傷天害理的事, 一千萬除於五, 變兩百萬。 那也是算不準! 所以我們了解到, 縱使這個人用不法的手段 去搶奪了財物, 他搶到了兩百萬, 那也是他命中本來就有的。 他搶到兩百萬, 還在那裏洋洋得意, 「你看我多厲害!」 其實他已經虧損掉八百萬了, 所以「君子樂得作君子」, 因為心安理得, 而「小人冤枉作小人」。 他拿到這兩百萬, 不知道還有沒有命花? 因為他做了壞事觸犯法令的話, 很有可能過沒有多久就要鋃鐺入獄了。 這樣的人多不多? 多! 因為現在功利主義, 很多人在某些情景都鋌而走險。 其實我們看到這樣的人, 都替他很惋惜, 畢竟他也是有大福之人, 只是沒有好的教育, 把他的人生搞砸了。 我們對這樣的人 應該抱持一種憐憫之心。 因為 「先人不善 不識道德 無有語者 殊無怪也」 他的父母沒教他, 他的爺爺奶奶也沒教。 你看現在一般 比方說我考上老師了, 親戚朋友問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一個月多少錢?」 所以沒有教。 人是可以去創造命運的, 只要擴寬心量。 都沒教。 只教他唯利是圖, 當誘惑來的時候, 他當然就受不了。 了解命運,理得心安, 你就可以「財物輕 怨何生」。 家庭會充滿祥和之氣。 細講第子規 第17集 成德法師 (蔡禮旭老師主講) https://www.face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兩句話,包羅了一切戒法,沒有任何遺漏。初發心入道,持戒這件事尤其重要。所以《楞嚴經》上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do all the good

圖片
印光大師: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Don’t do any evil, do all the good 這兩句話,包羅了一切戒法,沒有任何遺漏。 初發心入道, 持戒這件事尤其重要。 所以《楞嚴經》上說: 「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因此,如來初成正覺, 就說梵網經菩薩戒。 希望一切菩薩和梵釋諸天,王臣士庶,或僧或俗,乃至娼優奴婢,三途惡道一切眾生,都來受持。 所以,戒是如來煉聖人,烹凡夫的大冶洪爐。 因為六道眾生,雖然尊卑貴賤種種不同,而一念心性卻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 只因為宿世行善行惡各不相同,致使今生所受的果報各異。 如來鑒本遺跡,所以普遍地勸一切眾生受持戒律。 倘若能依教奉行, 宿世的罪業可以馬上消除。 現在生的福慧很快的可以圓滿。 開始的時候,了妄即真,然後是唯真無妄。 這樣,自然可以回復本有的心源,親身證得妙性。 所以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又說:「你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做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這是如來金口為一切眾生所擔保的,能不相信嗎! 因為,要生淨土,應當淨自己的心。隨著心淨,佛土自然清淨。要淨自己的心,非持佛的淨戒不可。 果真能持戒了,那麼貪嗔癡的心,不發現行。 戒定慧之道,徹底圓彰。 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都現在心中。 所謂戒就是法界,一切法都趨向戒,是趨向而不是超過。 何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 這樣,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相冥相應。 現在生固然已經心佛不二,臨終不生淨土,生在哪裡呢! 縱使根基陋劣,沒能這樣。 而以嚴持佛戒的清淨的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到臨終的時候,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生往生西方。 即使帶業往,也已經永遠脫離輪迴,高高地超出三界,常常親近阿彌陀佛,自然可以很快證得法身。何況那些已經業盡情空的人呢! 有人自詡高明,藐視戒律以及淨土,認為自性清淨,有什麼善惡持犯,自他淨穢!只任憑天真,就是如如之佛。 從此,口口談空,步步行有。 聽他的言辭,高出九天之上; 看他的行為,卑入九地之下。 生為法門的敗種,死作泥梨的主人。 跟往生的人比起來,天地都不足以比喻他們的差別。 要想現在生就親自得到實益,臨命終決定往生淨土的人,請從持戒念佛真實去做,自然可以不虛所望。 ——增廣·卷三·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

接觸佛法不在於多,重點是在於「把以前所知所學皆放掉,心靜下來 心甘情願的看與聽」,才會有「聽聞佛法」的般若,進而轉入「實修 」的般若。就能找到答案及正路。- Find the answer - the right path

圖片
接觸佛法不在於多, 重點是在於 「把以前所知所學皆放掉, 心靜下來 心甘情願的看與聽」, 才會有「聽聞佛法」的般若, 進而轉入「實修 」的般若。 就能找到答案及正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8KNSE8faAgg9JHAioMbfmf3LMbB5tzcQuPh5TPb7wSJowYapEZywJskoJArA19kcl&id=100000642868141&mibextid=Nif5oz 找到答案及正路 Find the answer and the right path. 找到答案和正確的道路 @玄一學佛修行: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世智辯聰是所知障 看破放下 法執

【印光大師:略說五戒】五戒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Five Precepts

圖片
【印光大師:略說五戒】 五戒就是: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好生惡死,動物和我們是一樣的。我既然熱愛生命,動物自然也不願意死。由此看來,生命是可以殺的嗎?一切眾生,輪迴在六道之中,隨著善惡業而升降沉浮。我與它們在多生多劫的輪迴之中,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應當救度它們才是,怎麼忍心殺害它們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未來世,都能成佛。我若墮落了,也希望能得到拔濟。而且,既然造了殺業,必定墮入惡道,酬嘗宿債,輾轉地互相殺害,沒完沒了。這樣一想,怎麼敢再造殺業了呢!然而,殺生的原因,來自吃肉。如果知道了上面所說的因緣,自然不敢吃肉了。愚人認為肉美味,不知道肉是精血所結成的。裡面盛著屎尿,外面雜著糞便。腥臊臭穢,哪裡來的美呢!常作這樣的不淨觀,以後再吃就會做嘔了。而且,無論人或者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都是生命。不能認為大的不可以殺,小的就可以殺。佛經上廣說戒殺放生的功德利益,俗人不能讀,應當看安士先生的萬善先資,就可以知道個大概了。     不偷盜,就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這件事,知道廉恥的人,便能不犯。然而,往細了說,不是大聖大賢,都在所難免。為什麼呢?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喜歡博取為善的名聲,遇到善事,心中並不認真。比如,設立義學,不選擇嚴師,誤人子弟。佈施醫藥,不辨別真假,誤人性命。見到急難的事情,不馬上去救,慢慢悠悠的,以至於耽誤了事。只塞責了事,白白花費了他人的錢財。在自己心中,都無關緊要。這類的事情,都是偷盜。     不邪淫,俗人男女在一起居住,生男育女,在上關係到風化,在下關係到祭祀。夫婦之間行淫,並不禁止。但應當相敬如賓,為承宗祀。不能以此為樂,肆意縱欲。雖然是自己的妻子,貪圖淫樂也是犯過,只不過罪過輕微罷了。如果不是自己的妻子,苟合交通,就是邪淫。行邪淫的人,是以人身而做畜生的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然後生到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眾生,從淫欲而生,所以,這條戒難持而容易犯。縱使是賢達的人,也不時有失足的時候。何況是愚人。如果立志修持,必須先明白利害以及對治的方法。這樣就會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怖畏懼,欲望自然熄滅。對治的方法,佛經中有廣泛的記載,俗人無緣觀看,看安士先生的欲海回狂,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不妄語,是言而有信,不虛妄。如果見到了

一個人會賺錢,或者知識、技術、才能很多,這個人就必定會作人做事嗎?就必定有智慧嗎?就必定人格健全、品質高尚嗎?恐怕不一定,而且非常不一定。對吧?因為根本不是一個邏輯,上海話「勿搭界啦」。- uncertain

圖片
真講中國,從上古以來就是自由民主,與西方的自由民主不同。 道家講道德, 儒家講仁義, 它不是戒條, 不像摩西十誡, 而是作人行為的目標。 所以中國文化是從普通人的行為道德,到追究生命最根本的問題,從政治文化的基本到最高理想,從普通生活到哲學科學宗教合一,追究宇宙生命的根本問題,都有目標和方法,與西方文化大不相同。 那麼能否把科技、物質的是否發達,是否挨打,做為文化先進或落後的標準呢? 這樣問好像比較難思考,打個比方說吧, 一個人會賺錢,或者知識、技術、才能很多,這個人就必定會作人做事嗎?就必定有智慧嗎?就必定人格健全、品質高尚嗎? 恐怕不一定, 而且非常不一定。對吧? 因為根本不是一個邏輯,上海話「勿搭界啦」。 你硬把它穿鑿附會在一起,那是個情緒化的觀念。 但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兩百年來都在這個心理情緒中,而且理論還多得不得了。 再譬如說,我們歷史上沒有特別提倡發展科技、物質,而是特意地控制它的發展。 中國即使有發達那麼長久的歷史,也從沒有侵略過人家,能否因此而推論中國人就很傻瓜,文化就落後,政治就腐朽? 這也是邏輯不通的,「勿搭界啦」。 可是一兩百年來,都在這個範圍裏鬧,可見人類的智慧水平永遠年輕。 那麼,一兩百年前,中國人被強盜們打昏了頭,所謂勝者王侯敗者寇,以致徹底懷疑自己。 這種情緒,終於演變成政治和文化的內亂,一亂上百年,搞不清也來不及搞清自己的文化,更搞不清西方文化,就莫名其妙地「楊柳千條盡向西」了! 反過來說,西方人更不懂中國,他們怎麼講,中國人就跟著隨聲附和,簡直是笑話! 這個裏頭檢討起來,問題很大,很多。 將來的歷史怎樣評價這一兩百年的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現在還不知道。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漫談中國文化企管、國學、金融》二、第一堂╱ p. 151 #南懷瑾老師語錄 #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4ouuXnVc3eSFLbcRyqc3n2jjmEjpuBQy3yBSxmg1tFy6PFt5GhpksCw9YrBYzAjgl/?mibextid=Nif5oz 不一定 英文 uncertain

一個人能不能遇貴人,從小就決定了。你信不信?- benefactor

圖片
一個人能不能遇貴人, 從小就決定了。 你信不信? 細講第子規 第16集 成德法師 (蔡禮旭老師主講) 孩子有禮貌, 走到哪兒就贏得眾人對他的疼愛。 相反的, 孩子假如沒有禮貌, 不只不會遇貴人, 不只不會有很多助力, 在言語、行為當中, 還會形成很多的阻力。 他就會覺得莫名其妙, 「他們怎麼都看我不順眼?」 自己還不明不白, 所以禮貌太重要。 諸位朋友, 禮貌這麼重要, 什麼時候教? 我都問家長, 考試多兩分重要? 還是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態度重要? 做人做事。 但是家長都覺得是做人做事, 可是大半的時間跟孩子耗在哪兒? 耗在分數。 所以重要的事不能再拖了, 再拖孩子都太大了, 習慣又成自然, 許多事刻不容緩。 一定要重視這些 影響孩子一輩子重要的德行, 他將贏得非常多的助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8E27wRan7HNWSjvBkiqyMefguDP7uoxQNaQdA2cpoxVXxP42vXjWtd7EPbxQYG3Ul/?mibextid=Nif5oz 貴人 英文 benefactor 恩人

摘自《聖賢根之根》第三冊 :增廣賢文 - the root of sage

圖片
摘自《聖賢根之根》第三冊 :增廣賢文 the root of sage (圖文轉載: 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29968277159260&substory_index=2308441879311885&id=495108397311918&mibextid=Nif5oz

摘自《聖賢根之根》第三冊 :增廣賢文 - the root of sage

圖片
摘自《聖賢根之根》第三冊 :增廣賢文 the root of sage

修行得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那些根本變化身心氣質的受用,原因在於沒有發起懇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業沒有虔敬專一地投入普賢菩薩廣大深密的行願海中,談不上對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你們有嗎?- Believe and practice

圖片
你們有的在這裏聽課、修行了那麼久,雖然有點效果,但是一切眾生的根本大病──我相、見思二惑,以至貪瞋癡等等,仍去不掉,修行還沒有真正得力。 為什麼呢? 大家以為自己已經在用功修行,其實往往只是坐在那裏貪圖自己那點清淨的感受而已,這不是道啊! 修行得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那些根本變化身心氣質的受用, 原因在於沒有發起懇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業沒有虔敬專一地投入普賢菩薩廣大深密的行願海中, 談不上對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 (Believe and practice 相信並實踐) 你們有嗎? 所以,有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到底所為何來?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迷迷糊糊鑽了大半生,世法出世法搞得兩頭空,何苦啊?!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p. 2 #南懷瑾老師語錄 #道心 #華嚴經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GiZBDHEqrjSRML3vHnkz4aDWeMjvN79PnUYYfhhM9CBvpYWz12hawXj5AsmbH8rSl/?mibextid=Nif5oz

【由來富貴原如夢,未有神仙不讀書】修煉的人,既未達到老子的清心寡慾,至於清靜無為的境界,以世間有所得的功利思想,要求成為長生不死之神仙的欲望,正如汲黯對漢武帝所說的話:「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同是心理不健全的毛病。- Wealth is like a dream

圖片
若是不瞭解佛、道兩家關於心性之學,與性命之學的真正理論,只為了要求卻病延年,長生不老的目的,就拚命地吸氣提神,做收縮煉精的工夫; 行之有素的,從表面看來,便有筋骨堅強,童顏鶴髮,或紅光滿面的感覺,於是,由別人看來和自己的自信,至少都有半仙之分。 其實,修到後來,十分之八九,都是腦充血而亡,或者弄得半身痲痺,通俗所謂「走火入魔」的走火,便是這種現象,求榮反辱,求壽反而不得安享天年,何苦來哉! 一個人無論要學仙,或學佛,研究道術或佛學,首先要有一個認識,他們的學養與方法,都富於高深的學理,他們的修養效驗,都是從這種極深厚的學理而建立其方法的基礎。 而且因人而施,對症下藥,只有活用的指導,並無呆板的妙術。 尤其是道家,他與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心性修養、倫理道德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結合,走入哲學形而上的最高境界。 如果對於道理沒有通達,憑一點旁門小術,或煉呼吸,或守竅(守眉心、丹田、中宮、海底等等),認為就是無上密訣,那是非常可笑的事。 事實上,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集中注意力,注意生理機能的一部分,使它發生本能的活力,只是一種精神的自我治療,與自然物理作用的原理,刺激生理本能活動的方法而已。並非神仙丹訣,盡在其中矣。 況且修煉的人,既未達到老子的清心寡慾,至於清靜無為的境界,以世間有所得的功利思想,要求成為長生不死之神仙的欲望,正如汲黯對漢武帝所說的話:「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同是心理不健全的毛病。 因此,在修煉這種丹法的過程中,或因生理的變化,而引起心理的錯覺與幻覺,或因心理的幻覺而引起生理的變態,至於神經失常,精神分裂,通俗所謂的入魔情形,便由此原因而來,其實,魔從心造,妖由人興,都是庸人自擾的事; 清代詩人舒位,有感於呂純陽的詩說:「由來富貴原如夢,未有神仙不讀書。」正可引用為這個道理的註釋。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述著《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方士醫學與易象數合流的煉氣養生術的丹道╱ p. 206 #南懷瑾老師語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2mCXFJu5i4bXU5nBNECCcam2fyNnP76qJkoCUBrxewgQbVNZRBkdyWvApHEuxUbXl/?mibextid=Nif5oz Origin: 出處: Wealth is like a dream 財富如夢

老子《道德經》- dao de jing

老子《道德經》- dao de jing 道德經 - Google 搜尋 道德經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dao-de-jing/zh 道德经网--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https://www.daodejing.org/ 道德經是帝王學 - Google 搜尋 經可通神 老子 (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德經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御定道徳經 (四庫全書本)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老子道徳經 (四庫全書本)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道徳經註 (四庫全書本)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道德真經論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司馬光 太上玄元道徳經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道德經純陽真人釋義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接觸佛法不在於多,重點是在於「把以前所知所學皆放掉,心靜下來 心甘情願的看與聽」,才會有「聽聞佛法」的般若,進而轉入「實修 」的般若。就能找到答案及正路。- Find the answer and right path

圖片
接觸佛法不在於多, 重點是在於 「把以前所知所學皆放掉, 心靜下來 心甘情願的看與聽」, 才會有「聽聞佛法」的般若, 進而轉入「實修 」的般若。 就能找到答案及正路。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87766562/posts/pfbid0sn3hbimJG1hZ1c4UF3kh6c8tYmCWhKSAy5bFJqPbrebDAZEvPwvyj5mys8L95ULpl/?mibextid=Nif5oz 找到答案及正路 Find the answer and the right path 找到答案和正確的道路 標籤: 靜老說的話,

《了凡四訓》- Liaofan's Four Lessons

《了凡四訓》 Liaofan's Four Lessons: The Ways to Change One's Destin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袁了凡居士著【資料來源】報佛恩網【了凡四訓白話篇】   【章節索引】 第一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內容】 第一篇 立命之學【本段解釋】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

應遲則遲作,應速則速作;是智應受樂,因所作合宜。- due to appropriateness

一三六、 應遲則遲作,應速則速作, 是智應受樂,因所作合宜。 註: 應遲緩而作之事,則遲緩作之; 於應急速作成之事,則急速作成之, 實甚大大合宜, 故此人必是有智之人, 將來應受大樂。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第二卷 https://www.fjdh.cn/wumin/2013/03/190520214234.html 因所作合宜 英文 due to appropriateness 由於適當性 相關閱讀: 【欲速則不達】 【三思而後行】 【貴人語遲】 【人微言輕】

歷史上能夠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終。大家千萬注意:搞神通、搞先知的人,大多數都得不到好結局,這是必然的。- ignorance is bliss

所以有人說,善易的人不卜。 歷史上能夠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終。 大家千萬注意: 搞神通、搞先知的人,大多數都得不到好結局,這是必然的。 古人有句話說 「察見淵魚者不祥」。 一個人用肉眼 能看到水底有幾條魚, 而且看得清清楚楚, 這是很不吉利的。 這句話就是說人不要太精明了! 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隱私, 便認為自己消息靈通, 那對自己實在是很不利的。 所以一個人要裝糊塗一點才好。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個名士 叫鄭板橋,他就常說: 「聰明難,糊塗難, 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內心要絕對的聰明, 外邊要假裝糊塗。 尤其是家庭夫婦之間, 彼此有點不到的事, 要裝作沒有看見。 這就是由聰明轉入糊塗, 這也是最高的修養。 鄭板橋接著又說: 「放一著,退一步, 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這個福報並不是指信宗教、 做點好事或求來生享福的福報, 而是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 平安的福報。 我們剛才說到玩神通、 玩聰明的人, 結局都不太好的原因, 就是因為他們不能由 聰明轉入糊塗之故。 南懷瑾老師 《易經系傳別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C1rfUkPQ3FDYPy6DjAPbq3ArXnXtQcubAx34nKAqHFFbkQNygXgDBDwCXGYdSTSNl/?mibextid=Nif5oz 難得糊塗 英文 ignorance is bliss 無知是福

有的人雖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但引起煩惱、顛倒想,到最後竟說自己很有修,說自己「得到什麼,得到什麼……」。其實已經錯誤了還不自覺,甚至影響別人,這些都是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 The Lord is the heart

【「著相」修行,越走越偏】 廣欽老和尚開示 修行過程都會遇到許多境, 如果對境當時, 一念轉不過來, 不但無明會起, 煩惱也跟著來, 而修行就是在修這一念轉得過來。 所以念佛這「一念」要保持得好, 時時刻刻都以阿彌陀佛念在心裡, 以念佛來伏無明煩惱種子, 對境轉心, 這個心不起分別、無好無壞, 這就是「定」。 我們修行要一心、要專心, 一心就是時時刻刻依這個 「阿彌陀佛」來行持, 就能保持一心。 不去想別的妄想, 只想到阿彌陀佛就是一心。 這樣,在白天時, 遇到種種的緣、種種的境, 我們的心就有主, 白天若有主,做夢時就有主; 做夢時有主, 在病苦時也是會有主, 有這個功夫, 才不會被病苦所轉。 若在病苦中有主, 「有主就是心」, 心都能夠念佛, 不會被這病苦、煩惱所轉, 那在臨命終時就有把握。 外境是動的, 裡面「心」是靜的, 才是修行,才有正念, 就不會給外境轉去。 放下這個臭皮囊, 修行最重要的是求「心」解脫, 不要處處惦記著這個身軀, 被這個身體度走了。 如果有什麼境界, 也不要執著「得到什麼」, 凡是有所得的都是生滅相, 還不是那個真的「如如不動」, 也就是我們本來的真面目。 有的人雖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 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但引起煩惱、顛倒想, 到最後竟說自己很有修,說自己「得到什麼,得到什麼……」。 其實已經錯誤了還不自覺,甚至影響別人,這些都是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cdT9W2HKgjdJorjvn4j3yqyodNFuNNrPN871QZNveh4ThvCiph91PRt2BnxdhjMdl/?mibextid=Nif5oz 有主就是心 The Lord is the heart 主是心 @玄一學佛修行: 全宇宙是「自心現量」 南無阿彌陀佛 就是 回歸「自性」三寶 「清淨平等」 「覺」而不迷 「正」而不迷 「淨」而不染

【佛圖2023年熱門檢索詞排名】- Buddhist Libraries - Popular search terms ranking

圖片
【佛圖2023年熱門檢索詞排名】 歡迎轉貼分享 前兩名跟去年一樣, 比較特別的是「水陸儀軌」 從177名上升到第3。 經論依舊是熱門的檢索詞,前20名中有11個屬於經論,包括: 金剛經 、 心經 、 六祖壇經 、 楞嚴經 、 法華經 、 瑜伽師地論 、 dhammapada ( 法句經 )、 大智度論 和 華嚴經 。 此外,有兩個檢索詞是宗派: 禪宗 、 淨土宗 ; 其他佛教相關語詞還有: 佛教藝術 、 佛教史 、 佛教人物 和 佛教 。 #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3pFFL9FqPxuu98VtuVFaRG4dGLSWcFTdhrHFUgZDEAsanvLYvAcmTA2qL7bDLdDZl&id=100064720867752&mibextid=Nif5oz 佛圖 Buddhist Libraries 佛教圖書館 熱門檢索詞排名 Popular search terms ranking 熱門搜尋字詞排名

台灣唯一獲選『全球大學百大數位圖書館』的網站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各項功能歡迎您免費使用 - Digital Buddhist Library and Museum

台灣唯一獲選『全球大學百大數位圖書館』的網站 #歡迎按讚轉貼分享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各項功能歡迎您免費使用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 🎉本館成立於1995年,由臺大哲學系教授釋恆清法師所創立、臺大資工系項潔特聘教授擔任主持人,法師在1992年間於柏克萊大學接觸到佛教經典數位化的因緣,發心讓全球大眾在網路可以方便免費查詢、閱覽佛教文獻,遂於1995年肇創本館,開始廣泛收錄全球各種語系佛教文獻、經典及研究工具,迄今使用者來自全球 240 個國家地區逾 4,500 萬人次,每日超過一萬人次使用​。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ajoZhKdSArUMr1MWQ1xLT8u6BSA6QUTteX86ogND5TucZVBWux2uG7eWpcfKstfbl&id=100064720867752&mibextid=Nif5oz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Digital Buddhist Library and Museum

不是單「想」往生西方就可以去的,而是要念佛「改習氣」才能去的。- Change bad habits

圖片
不是單「想」往生西方就可以去的, 而是要念佛「改習氣」才能去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87766562/posts/pfbid02NwPCDy4kEr428HZmse4hePCzPcWMjUXrHkAV5A2Y1LEzDLBEcVH4QJTwcnFcqHeJl/?mibextid=Nif5oz 改習氣 Change bad habits 改變壞習慣

《六度萬行》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前奏加行的工夫,先修福報,福報夠了;禪定,禪定夠了;才有般若。小乘法門談「戒定慧」,「定」在中間,沒有定,沒有真正的戒,沒有定,沒有真正的慧。- zen

圖片
即使把「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都參通了,大徹大悟了,那麼他以後修不修呢? 最高明的最平凡,所謂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大家修行還是要從基礎做起,要了脫生死,要生來死去得到自由自在,你非修定力不可。 所以平常教你們注意呀! 《六度萬行》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前奏加行的工夫,先修福報,福報夠了; 禪定,禪定夠了;才有般若。 小乘法門談「戒定慧」,「定」在中間,沒有定,沒有真正的戒,沒有定,沒有真正的慧。 而且我再三講過,尤其在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幾乎所有修佛修道都是口頭禪,嘴巴講起來高明的很,工夫一點都沒有,這話你們平常都常聽的,卻都忘了。 尤其在這裡的同學——出家的同學,已經不錯了,並不是說你們完全不對,但是以我的要求標準來說,都是打零分的。 大多氣質不夠,道理上沒通,雖然在這裡坐禪,沒有一個人真正得止,更不要說得定。 心念止不了,修行便止於表面而已,你們要徹底的反省,為什麼貪瞋痴慢的習氣反而越來越大,沒有減少呢? 注意啊!這個話說起來我是很痛心的! 現在有些同學要求,不要這樣嚴格,所以我也懶得講你們,事實是這樣,結果你們習氣的弱點都爆發出來了。 見地談不上,行願也沒有。 你們自己認為高明的同學越要留意,自己認為差一點的同學也不可疏忽。 因為自己認為差一點,潛意識往往就此較不敢放肆,而自己認為高明的難免得意忘形,那便糟透了! 在平常,我管你們也好,不管你們也好,一個一個都仔細地觀察著的。 現在我要再三強調,此時(這個時代)此地(這個地區)有這麼一個因緣,很不容易啊! 可是因緣聚散無常, 不要做美妙的糊塗夢啊! 萬一因緣一散,你們背著包包各自東西,自己能夠走路嗎?這一生的修行,年紀輕輕的有把握了嗎? 不要自欺了,毫無把握,差勁得一塌糊塗。這一點你們要特別留心。 南師懷瑾先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元月廿九日對參加準提法會同修講述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附: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p. 121╱ p. 122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2kXUceKTkA5sbjqqCKJxC7q7HpTB1DqpSf1qVF5SZTqwWHg7jCQWnPFaaqnykwNZ5l/?mibextid=2JQ9oc

其實當一個人真正感受到求學問的快樂,當他真正感受到他身上的使命,他就不會去把很多時間,耗在這些跟自己人生不相關的事情上。- Really feel the mission in him

圖片
「淫」,一般世間人的看法就是女色,其實不只是女色會「淫」,這個「淫」是他陷在某一些欲望當中不能自拔。 比方說現在的孩子, 一打電玩、一上網路就多久? 幾個小時, 玩物就喪志, 所以玩樂的東西, 盡量也要給他有所節制。 其實當一個人真正感受到求學問的快樂,當他真正感受到他身上的使命,他就不會去把很多時間,耗在這些跟自己人生不相關的事情上。 所以與其我們在那裡一直叫他 不要幹這個不要幹那個, 不如擴寬他的心量, 讓他對人生有所志向。 然後你帶著他一起學習, 長養他好學的態度, 這個很重要。 細講第子規 第12集 成德法師 (蔡禮旭老師主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Gpzmd4a3S8rMTcPeTfsqbq4i7Yek5JMxQ8UXr93HMFHArcU1d7wcERaNMLPz64vAl/?mibextid=2JQ9oc 真正感受到他身上的使命 Really feel the mission in him

《弟子規》是照妖鏡 - monster-revealing mirror.

圖片
《弟子規》是照妖鏡 ("Disciple Rules" is a mirror for looking into demons. 《弟子規》是照妖的一面鏡子) monster-revealing mirror.  The mirror that looks at monsters. 細講第子規 第12集 成德法師 (蔡禮旭老師主講) 「親所惡 謹為去」 父母不希望我們有的壞習慣, 我們應該趕快把它去掉。 戓者你交了一些朋友, 父母每天都很擔心, 那你應該有所取捨, 因為朋友對我們的影響特別大。 所以諸位家長, 你擔不擔心以後孩子會交到不好的朋友? 擔心有沒有用? 那怎麼辦? 要提升孩子對人的判斷能力, 他才知道親近善良的人, 他才知道遠離惡友, 叫敬而遠之。 而且他敬而遠之的時候, 他也會知道 我好好把自己演好, 就感動這些朋友。 如何讓他對朋友懂得去抉擇? 其實我們已經在學了, 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從哪裡看? 孝道。 所以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 你只要判斷《弟子規》 他做到多少? 所以我跟很多朋友說, 《弟子規》叫照妖鏡, 你要選朋友還是選配偶, 照一下馬上就知道可不可以。 所以《弟子規》是照妖鏡。 《弟子規》也是顯聖鏡, 你會看出來這個朋友做到很多, 這樣的朋友你要終身相交。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2CZk8vEbE1jVrgDAha1h8zCp4KxPkNmGeQZAnkX6X7orkZyMvGHtnBortCVeCePk5l/?mibextid=2JQ9oc

㊙️【理得心安才能無憂】- peace of conscienc.

要無憂無慮, 確確實實對於人生的道理要很融通, 你才能夠達到無憂無慮。 「理得心安」, 才能無憂無慮。 什麼道理? 比方說中國有句話叫, 「兒孫自有兒孫福」, 不該你擔心的, 你就不要多操心。 不是叫你不管孩子, 是在他還沒有成人前, 在他小時候, 你要先把它的根基扎好了, 之後因為他已經有德行, 自然有他往後的人生因緣, 你就不要去操縱他, 不然你累他也累。 我常常做一個比喻, 你就好像教你兒子開車, 當他要上方向盤以前, 你要把他教好, 等他已經上了方向盤在開車了, 你就不要站在旁邊 一直拉他的方向盤。 這樣會怎麼樣? 車子會晃來晃去, 到最後可能 「砰」! 所以你要先, 比方說要讓你的孩子懂得如何看人, 如何選他人生的對象, 你要把他教好, 等他已經長大了, 你沒教好, 到時候他選了一個要結婚論嫁了, 你又在那裡阻止, 真的就你痛苦他也會痛苦。 細講第子規 第11集 成德法師 (蔡禮旭老師主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bNpnm5Bh814gxKbsrFWybN258j9EEQiuApqXjMP2SaHRbxM5Kzes2Q5Ty42hTGWrl/?mibextid=Nif5oz (理得心安 英文 peace of conscienc. 良心平安 Be at peace with me. 與我平和) 讀經是明理,念佛是修定。 業消智朗。淨定安樂。 @玄一學佛修行: 自醒自覺自性自度 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勿介入別人的因果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 08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重刻《安士全書》序一 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陰騭文廣義》原序 文昌帝君陰騭文 補缺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未嘗虐民酷吏 救人之難 濟人之急 憫人之孤 容人之過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人能如我存心 天必錫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救蟻中狀元之選 埋蛇享宰相之榮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利物利人 修善修福 正直代天行化 慈祥為國救民 忠主 孝親 敬兄 信友 或奉真朝斗 或拜佛念經 報答四恩 廣行三教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矜孤恤寡 敬老憐貧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家富提攜親戚 歲饑賑濟鄰朋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印造經文 創修寺院 捨藥材以拯疾苦 施茶水以解渴煩 或買物放生 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 禁火莫燒山林 點夜燈以照人行 造河船以濟人渡 勿登山而網禽鳥 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 勿棄字紙 勿謀人之財產 勿妒人之技能 勿淫人之妻女 勿唆人之爭訟 勿壞人之名利 勿破人之婚姻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 勿恃富豪而欺貧困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 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常須隱惡揚善 不可口是心非 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修數百年崎嶇之路 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垂訓以格人非 捐貲以成人美 作事須循天理 出言要順人心 見先哲於羹牆 慎獨知於衾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近報則在自己 遠報則在兒孫 百福駢臻,千雲祥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附:明袁了凡四訓 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重刻《安士全書》序一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聖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復胡來漢現。猶太虛之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聖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跡,廣導群萌。由是尼山(*指孔子)抉誠明之奧,作修齊治平之軌。柱史(*指老子)說《道德》之經,陳長生久視之術。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
首頁影音 ▶故事 ▶語錄 

跑馬燈

南無阿彌陀佛

▶《玄一讀經修定》決定一生的關鍵字 標籤

人生如夢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人生就是一場夢 人生寶鑑 人命無常呼吸間 人貴自知之明 人間佛教語錄 人類 八個字 八關齋戒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十方禪林與南懷瑾老師 十念必生 十善業道經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三字經 三昧 三毒 三界如夢 三歲小孩都知道 三寶 上天給你的禮物 上帝 凡夫俗子 千錘百鍊成鋼 口訣 大公無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乘佛法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女戒為天下太平之根本 女鬼 小心 不可思議 不安 不住於相如如不動 不要強迫他人醒來 不殺生 不簡單的事 中國文化 中國老祖宗 五戒 五戒殺盜淫妄酒 五逆十惡 五常仁義禮智信 什麼人假得出來 什麼是迷信 內神通外鬼 六道 六道輪迴 勿介入別人的因果 天道 天道好還 太上感應篇 心咒 心法 心病應以心藥醫 心理學 心經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文昌帝君陰騭文 日本企業家 日本航空公司相關人物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毛毛蟲變蝴蝶 毛毛蟲變蝴蝶 —癌細胞變快樂佛細胞 毛病 父母 世界為什麼有戰爭 主人翁 以般若為導_以淨土為歸 出三界 功夫 古文觀止 可憐憫者 台肥案件 台灣靈巖山寺 四書五經 弘一大師 必須明白這一件事 玄一心經 玄一成語暗藏玄機 玄一學佛修行 玄天上帝 玄奘 玉歷寶筏 生日 生死如夢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生死夢 生命的真相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白雲老禪師,以法為師 石碑 立牌位 光明 全唐文 列子臆說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文鈔 印證 吃素念佛 名利 回向 因果 因果教育 因果報應故事 在世人物 地獄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 多行善事必有善報 如何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如釋重負 妄言失志 妄想 宇宙人生的真相 安士全書 安心 成佛之道 成佛道 成就 成語暗藏玄機 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 朱鏡宙老居士 死後做鬼 牟尼文化 百善孝為先 竹窗隨筆 老子 老和尚 考驗 肉食有毒 自在 自在往生 自知者明 自尋煩惱 色字頭上一把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確指 佛卡 佛陀是無上大醫王 佛教 佛教典籍 佛教經典 佛教藝術 佛說三世因果經 作自己的主人 你即是佛 你知道嗎 利根 妙蓮老和尚 孝道 孝養父母 弟子規 志氣 忘恩負義 戒邪淫 戒律 改過 改過之法 改過就是改命 改變 改變命運的鑰匙 走陰差 身心性命 京瓷人物 依靠 命運 孟子 宗教 定弘法師 往生 忠恕 念佛 念佛了生死 念佛真實故事 念佛超薦儀軌 念佛感應故事 念佛感應錄 念頭 抹黑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白人 明理 法寶 知心人 花報 金山活佛神異錄 金剛經 金剛經說甚麼 長壽的秘訣 長輩圖 阿修羅 地獄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誓願 阿彌陀佛語錄 附身 信願 信願持名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前因後果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懷瑾先生 城隍 宣化上人 故事 星雲大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活佛 活法 活著 皈依 相信 研究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精選集 胡思亂想 計較 修行 修行是要當個明白人 冤家對頭 冤親債主 哲學 唐三藏 家訓 家教 悟道 悟道法師 書法 格言 浮生若夢 涅槃 消業障 真人真事 真心 真信切願 真理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真實故事 祖訓 祝壽 祝福 秘密 能作主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草堂清 討債 高僧大德 高僧傳 鬼故事 鬼神 偈頌 唯信能入 問題 國文 國王 執著 堅定 寄庫 將心比心 帶業往生 庸人自擾 從不求回報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患得患失 惜福就是惜命 教子模範 殺業最礙往生 淨土 淨土三經ㄧ論大意 淨土法門 淨空老法師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語錄 淨界法師 清淨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 習慣 聊齋志異 莖草集 貪瞋癡 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 閉關 陰曹地府 善知識 善待自己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善惡果報都有因果 報怨 富貴豈免輪迴 普賢行願品 智慧 智慧100 智慧掌中書 曾仕強教授 無上 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咒 無心 無心三昧 無住生心集 無我 無怨無悔 無為 無常 無愧於心 無價之寶 煮雲法師 煮雲法師全集 結緣品 菩提心 菩薩示現 開悟 開智慧 黃念祖老居士 黃柏霖警官 傳家之寶 傳家寶 圓滿 愛因斯坦 感應 楞嚴經 楞嚴經修學法要 業力 業消智朗 業障 業障深重 極樂寺 毀謗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萬物皆有靈 萬惡淫為首 經典語錄長輩圖 聖人訓 聖嚴法師 解惑叮嚀語 解鈴還須繫鈴人 跟古人學智慧 農曆七月 道家 道德 道德經是帝王學 道證法師 預知 預知時至 壽康寶鑒 漢字 禍福 福報 福德 福薄 精華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語錄 誡子書 誤會 說文解字 障福障慧 障礙 墮胎 廣欽老和尚 廣欽老和尚語錄 影響 德不孤必有鄰 慧淨法師 樂極生悲 瞋為毒根 確有其事 稻盛和夫 蓮池大師 蓮池海會念佛往生見聞記 蔡禮旭老師 論語 諸葛亮 醉生夢死 閱微草堂筆記 靠山 養生之道 墨寶 儒家 學以致用 學佛 學校沒有教的事 學問 憨山大師 橫出三界 歷史 燒金紙 親身體驗 諾那祖師 閻王爺 隨身法寶 隨身書 靜心 靜老說的話 嬰靈 聰明不能敵業 臨終 臨濟宗僧人 歸元守一 謹慎 轉念 證道歌 證嚴法師靜思語 願意 顛倒 懺悔 竇燕山 蘇東坡 覺正淨 覺而不迷 覺醒 譬喻 釋迦牟尼佛 鐘茂森博士 蠟燭 觀世音 觀自在 觀照 Avalokiteśvara Eliminate-karma Great Master Yìnguāng karma-story KDDI人物 longevity The secret YouTube
顯示更多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弘一法師渡人無數的14句經典語錄,令人大徹大悟࿐- master hong yi - Classic Quotes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Analects of Master Kuang Chin

《玄一讀經修定》文章分類

《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讀後感 - 原創/花海雲裳

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人這一生誰都不欠,只欠父母的。父母是什麼?一聲父親叫的何其簡單,他卻甘為你做了一輩子的靠山;一聲母親叫的何其容易,她卻為你傾儘自己一生,一生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What are parents?)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

《佛說三世因果經》

《印光法師文鈔》Great Master Yìnguāng

《五福臨門》陳柏達居士著 - Five blessings in a row

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研究佛學,就看出來了。照梵文的音譯,「般若」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