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4的文章

佛家講戒律,戒是規律自己身心的法度,不是戒別人。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應該數十年如一日。像這個七天的樣子。都要從小處檢點起,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不使他絲毫放逸。- Vinaya

圖片
▋佛家講戒律, 戒是規律自己 身心的法度, 不是戒別人。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應該數十年如一日。 像這個七天的樣子。 都要從小處檢點起, 檢點自己的身口意, 不使他絲毫放逸。 魔與佛的神通變化是一樣的,佛魔所以不同者在於心。 大乘菩薩要首先去掉驕慢心,自己不用功,專求老師特別傳授什麼秘訣,不會有成就的。 南師懷瑾禪七講錄彙編 時間: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二月六日至十二日 地點:陽明山新北投居士林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習禪錄影》╱ p. 218 #南懷瑾老師語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502431013/posts/pfbid02XWkAfGGpyWv6hm4y9VjKfrnwyWyj1ENPdS58phVpSsVLCn41gdqrrmdZUGALc3tWl/?mibextid=UyTHkb 戒律 英文 Vinaya

在《荀子》的「勸學篇」說到,「君子之學也,入乎耳」,從耳朵進來,「著乎心」,這段話提醒我們不能學錯了,要內化到自己的心裡去,時時觀照這句教誨,「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The study of a gentleman

圖片
君子之學: 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 蔡禮旭老師: 我們在學習態度上要了解,傳統文化是實學,是君子之學。 在《荀子》的「勸學篇」說到,「君子之學也,入乎耳」,從耳朵進來,「著乎心」,這段話提醒我們不能學錯了,要內化到自己的心裡去,時時觀照這句教誨,「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君子求學的態度,耳朵聽進來,放在心上,時時觀照,時時落實,真的做到了「布乎四體」,他表現在舉手投足,「誠於中,形於外」。 你看他言語柔和,你看他任何人的需要他非常敏銳,主動就去幫助。 我們有時候看那個很熱心助人的人,我們坐在他旁邊都有點不好意思。 「奇怪了,他怎麼都能夠看到這麼多需要?自己都慢半拍。」 這個就是他 「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一個人有涵養,他不只一言一行讓人感覺到如沐春風,連他不講一句話都給人很好的感受、磁場。 師長有說他的老師章嘉大師,說在他老人家身邊,一句話都不講,身心舒暢。 用科學講,叫磁場非常好,「形乎動靜」。 恭錄自:做孩子一生的貴人 【第17集】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543464719108333/permalink/7687462924708481/?mibextid=Nif5oz 君子之學 英文 The study of a gentleman 紳士的學習

【殺業難救】現在的牛羊等,由於過去世造下殺業,這一世報為畜生。那些屠夫大概就是前生被人所殺的牛羊等,這世轉為能殺,因緣會遇,始暢報復的本懷。這都是定業使然,誰也救不了。(No one can save)

🍁竹窗隨筆丨殺業難救(八) 蓮池大師著述(原文及白話解) 復次,今時造業,惟殺尤甚。無論四海之廣,即此一邑,於一日中所殺生命,牛羊犬豕、鵝鴨魚鱉,動以千萬,其細微者何可勝數! 而春秋二時,饗天地,祀鬼神,蒸嘗於祖考,報德報功於先聖先賢,牲牷之用,不知其幾。 而天地不矜,鬼神不憐,祖考不知,先聖先賢不潛為禁止。至於如來,仁覆天地,慈攝鬼神,恩逾祖考,德冠於諸聖賢,何不稍示神通,或俾現受惡報,或令還著本人,則誰不戰懼改悔,而漠然若罔聞者,何也? 久而思之,乃知今牛羊等,因昔造殺,報在畜生。 彼旃陀羅①,即前所殺,轉為能殺,因緣會遇,始暢本懷,定業使然,無能救者,俟其業盡,然後報息。 雖天中天、聖中聖,亦末如之何也已。況宿報甫平,新殃更造,因果相循,吾不知其所終也。 且往者莫諫,來者可追。 則今斷殺因,後無殺果,如來明訓,彰如日星,為諸眾生而救殺業,不已至乎? 【白話譯文】 再說,今時世人所造的惡業,以殺生為最重。 且不論國家幅員遼闊,即便是小小一個地方,一天中所殺的生命,如牛羊犬豕、鵝鴨魚鱉,通常都是成千上萬,至於微細的生命則不可勝數。 而春秋兩季,要祭獻天地,要祀奉鬼神,要蒸嘗於祖考,要報德報功於先聖先賢,供祭祀之用所殺的牲畜更不知有多少! 然而天地不矜惜,鬼神不憐愍,祖考不知情,先聖先賢不潛為禁止。 至於如來,仁能覆天地,慈能攝鬼神,恩勝於祖考,德冠於諸聖賢,為何不稍示神通,或者使殺生的人現受惡報,或者令他本人嘗點苦頭。 若是這樣的話, 有誰不會感到顫懼而改悔。 但彷彿只是漠然置之,好像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似的。 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反复思考,才明白現在的牛羊等,由於過去世造下殺業,這一世報為畜生。 那些屠夫大概就是前生被人所殺的牛羊等,這世轉為能殺,因緣會遇,始暢報復的本懷。 這都是定業使然, 誰也救不了。 必須等到他們的宿業消盡了,然後互相報復的心才能平息。 在他們宿業未盡之前,即使是天中天,聖中聖,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更何況那些殺生的人,宿世冤業還未平息,又造新的罪殃。 這樣因果互相循環,我不知他們要待何時才能了結呢! 縱然以前所造的殺業不可挽回,但以後畢竟還是可以補救的。 只要從今之後,堅決不再造殺生的業因,以後就不會再有被殺的果報。 這是如來的明訓,如同日月的光輝普照大地。 為教眾生免造殺業,沒有比這更徹底的了。 演蓮法師譯 【註釋】 ①旃陀羅:譯為屠者,

廣欽老和尚:最上修道之法。(The supreme way to practice Buddhism)

圖片
廣欽老和尚:最上修道之法。 我們要在一切的煩惱中好好調理自己,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事,等調理得當,自然智慧明朗,無明散去。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 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無事,那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837685309/posts/pfbid0Y2TXDhZ4ZNBcivWCKLWsTLDJKvJpKQYpmSSNM2AwryJF1GH3emhoR1syxGRAGno2l/?mibextid=Nif5oz 最上修道之法 英文 (The supreme way to practice Buddhism) 修行佛法的最高法門

廣欽老和尚:修行人不要做嘴巴的奴才 | 這個世間不是給我們貪的,貪人家多少就要還人家多少,出家就要知足,要死心來修,不要一直向外貪,貪到了便是欠人,要還人!(Just keep everything simple)

圖片
廣欽老和尚: 修行人不要做嘴巴的奴才 在吃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佈施什麼就吃什麼,不執著、不貪求,少一些、壞一點也吃。否則吃太多、吃太好,業障不易消,如又起貪念,則仍在輪迴中。 其實真正說起來,什麼東西拿去化驗也都有毒,如水中也有毒,人家都這麼吃,我們就跟著吃,不起煩惱罣礙。 吃東西吃飽就好,若要求色香味,就是給嘴巴做奴才,胃腸多忙碌,吃太好,腦子又會亂想,容易散亂迷糊。一切簡單就好,只要吃得飽,肚子不餓,穿衣能遮身、能禦寒就好。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識。修五蘊皆空、粗衣淡飯,離香、味、觸、法,也不是教你不要吃飯,或越吃越少,而是要順其自然,要正常,要無所罣礙,如果有「我」、「吃多少」的觀念,那就是執著了,故意不吃,火氣會上升,不能修行。所以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好了,不可貪。 修行當從粗衣淡飯下手,而現在整天都在講究吃的、穿的,修行本是要消業障,現在倒把福慧吃下去,業障也隨之而來。 這個世間不是給我們貪的,貪人家多少就要還人家多少,出家就要知足,要死心來修,不要一直向外貪,貪到了便是欠人,要還人! 一隻鳥到處飛,一天的目標是找吃的,我們也是為了三餐,可是小鳥吃飽就好了,不再去貪;而我們為了吃,貪念更加多。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837685309/posts/pfbid0Qa6TG6vDJfNGTLkW8NBnok3KbMn2fbcSZcN9d9HTYr8YcJhYGCrhZqYWc2snUjuxl/?mibextid=Nif5oz 一切簡單就好 英文 (Just keep everything simple) 一切保持簡單

道證法師:「覺」之內涵(bodhi)

圖片
道證法師: 「覺」之內涵 我們說菩提心,「菩提」這兩個字是由印度 梵文的發音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 我們時常說覺悟,到底是要覺悟什麼呢?怎樣才叫做覺悟呢?覺悟很抽象,我們自己到底覺悟了沒有呢? 我們說什麼是「覺」。咱們中國字是很有智慧、很有道理的。這個覺悟的「覺」字,下面是一個「見」字,這不是普通的「見」喔!不是我們看東看西的見,這是「看見真相」的見,甚至是「明心見性」的見。 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到明心見性的程度,所以很難說出那種覺醒的見。只能以我們經驗過的事來做比喻,以便揣摩我們還沒有經驗的見,試著體會「明心見性」的「見」。 同樣說是「見」,是有不同內容的。比如當我們作夢時,閉著眼睛,是不是夢中也有所「見」啦?好像在看電影般。但是一醒過來就知道那是夢,夢中所見的世界其實是假的影像。夢醒了,睜開眼睛,所見的又是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一般都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現在試問:「同一個人,在同一個地點,作夢時和清醒時所見的世界是不是一樣呢?」 經驗告訴我們是不一樣的。由這裡也可以體會,明心見性的「見」,和我們一般所見的見,是不一樣的。 平常我們所見的真實世界,若是對比我們更覺醒的聖人來說,也像夢境一樣,並不真實,猶如做著另外一場白日夢。所以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覺醒,進一步睜開另外一隻智慧的眼睛,來看更覺醒的世界。若是真正大覺醒,還會有更進一步的「見」。 雖然,人是活在同一個地點,但所見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71414071299/posts/pfbid0C2Ro4xkyREXv8oqeV8Xwu3HTJtvG5Ais1BSqhqnqexY8AYDQ7SraxYBaHydN3oLWl/?mibextid=Nif5oz 覺(巴利文與梵語:बोधि,羅馬化:bodhi),又譯為悟或道,音譯為菩提,合文作𦬢或𦬵,佛教術語,字面意思是「覺悟」,了解事物的本質,是指不再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 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成就這種覺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從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說法即成為阿羅漢,按大乘佛教的說法即成為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Form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form)

圖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Form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form)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上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 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 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15340132/posts/pfbid02EnXaV9P7TWbkVYD7yTvDLCU5m84d55bSA9kh2sdJCiGqXj9N4yUyGqobJbmvqZT9l/?mibextid=Nif5oz 標籤: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拜佛與醫學》許多蓮友學習這套拜佛方法之後,身心舒暢,拜完數百拜乃至千拜,都像拜第一拜一樣,同時也體會出我所說「拜佛是人生至高的享受」這句話誠然不虛。- The highest enjoyment in life

圖片
道證法師:佛法修學重在實行 我們聽經學佛,目的是要開發出佛性來用。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佛法,發揮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們不但現在生活清淨快樂,同時也解決生死輪迴的大問題,使我們永遠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們聽經和生活脫節了,這樣就失去聽經的意義,聽經聞法也枉然。如果我們學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狀況,又是另一回事,這樣就是枉費白學了。 姑且不談生死的大問題,學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問題,常常就把學佛、念佛丟到一邊,先就自己的心情、個性來發揮,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這樣也是枉然,和不學佛一樣。等於是時常去找醫生,甚至送禮給醫生,拿一大堆藥回家,但是卻不肯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嘴裡還老是說自己病重難治,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糟蹋自己的生命。去道場學佛,就像找醫生看病;買東西供佛,就如送禮給醫生;聽經,請經本、錄音帶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藥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又老是說自己習氣重,就是說自己病重。如果聽經學佛已經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處世、說話行動都沒有改進,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動念都先為自己設想,只顧自己的立場和意見,不考慮別人,這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還沒有了解眾生和我們的關係和真相。 我們要將佛法的修行,帶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令佛法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也就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學佛人在領悟佛理之後,要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關鍵,那就是──有一顆和佛一樣的「心」,唯有在內心轉化之後,才能真正實踐佛法。體會佛的慈悲,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經上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時常遇到一些學佛的朋友,問起有關淨土法門的很多問題,大家的問題,大同小異,而答案其實都已經明明白白寫在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當中。如果大家能撥出時間,用些功夫,把《要解》讀熟,那麼,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我自己生病之後,面對生死考驗而念佛,得到《要解》的幫助實在很大,內心感恩莫名。因為蕅祖的開示,使我們能夠確立正知見,才能生起信心;對佛力和智慧能夠深信,才能深信佛名號的功德;對名號的功德能深信、深入體會,才能發起大願來持名;每念一聲佛才都具足信心願力。由信願發出的佛號,力量自然不同,自然強大。是故,體會到——熟讀《要解》和領悟《要解》的奧祕,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 我對彌陀大願第十八願「至心信樂」

所以有一個人跟你說,德行的根本在哪?他假如跟「孝」的答案不一樣,你就可以判斷他講的錯。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要守住依法不依人,不然你會聽得亂七八糟。- dharma

現在這個時代聽騙不聽勸 認假不認真 細講第子規 第30集 成德法師 (蔡禮旭老師主講) 讀經要從那一本開始讀? 《弟子規》 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 十個人有十個看法, 所以我們如何確定 我們的看法是對的? 可以從經典找答案。 為什麼叫經? 我們看地球有經線、有緯線, 所以經緯的重點就在 可以當作標準,不會改變。 所以經典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你只要從經典上找, 你就有信心 確實如此。 所以有一個人跟你說, 德行的根本在哪? 他假如跟「孝」的答案不一樣,你就可以判斷他講的錯。 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 要守住 依法不依人, 不然你會聽得亂七八糟。 所以當我們比方說 依照《三字經》的教誨, 很多那種似是而非的觀念 你馬上就剔除掉。 比方說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那把答案講出來, 人性本善, 但是不受到好的教育, 就容易長養習性, 就不會去那邊 哲學在那裡辯論性善性惡辯半天, 這一個標準就出來了。 「教之道 貴以專」, 你看現在一學四樣、五樣學得好嗎? 現在人就是不聽經典、不聽聖賢。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聽騙不聽勸, 認假不認真。 比方說, 現在一個家長來跟我們討論, 如何把他的孩子教好。 當他把情況講完, 我一定會告訴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的孩子必須要你 用耐心、用愛心, 跟老師一起合作, 要差不多半年至一年, 就慢慢可以循規蹈矩, 家長往往聽到半年、一年, 眉頭都怎麼樣? 說:「這麼久!」 要走的時候說: 「蔡老師謝謝你, 有機會再來跟你請教。」 走了以後, 從此就沒再回來, 很有可能報紙上登, 「三天課程」, 都滿貴的, 「保證讓你教出一個天才」, 他馬上跑去報名參加, 趨之若鶩。 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 真正把真理告訴他, 他信不信? 不信。 現在的人急公好利, 都很想要趕快就把他一步登天, 剛好與學問背道而馳, 欲速則不達, 所以要會判斷才行。 所以《三字經》講: 「為學者 必有初」。 開始先讀什麼? 「小學終 至四書」。 從哪一本讀? 《小學》 現在最精闢的小學 就是《弟子規》, 依據《小學》的綱領編出來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5gPWiGPBHuSorkotiUL6GzwYVL7kBgEFqg665dkAgpSBUxAWGmcVHqGu9xjeS

(佛菩薩的目的都是幫助眾生離苦成佛) 不是每個佛、菩薩都是用講經說法的方式度眾生,有些佛、菩薩默默的在幫助眾生,祂們所做的事情是凡夫看不到的,且其實看不到的力量更廣大。- The invisible power is greater

圖片
不是每個佛、菩薩 都是用講經說法的方式度眾生, 有些佛、菩薩默默的在幫助眾生, 祂們所做的事情是凡夫看不到的, 且其實看不到的力量更廣大。 但佛、菩薩的目的都是同一個(幫助眾生離苦、成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87766562/posts/pfbid0SW9EH6iaTLCTQ6sDQ5GBTA62Ry8W1mNWcm8PamAxoRYeujmeUd2xAtpre8snWLN9l/?mibextid=Nif5oz 看不到的力量更廣大 英文 The invisible power is greater 無形的力量更大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父母愛子女 師長關愛學生 志工 義工 服務 大愛 聖賢 佛菩薩 慈悲 智慧

道證法師:信願的考驗 - The test of faith

圖片
道證法師:信願的考驗 (The test of faith 信心的考驗) 廣欽老和尚當年在大陸的寺廟中修行,寺廟中的師父為了考驗他的功夫,曾經故意把功德箱的錢藏起來,然後又當眾故意說是他偷的,結果全寺裡的人都對他白眼相向,認為他是小偷。這一種情境,換了我們一定苦死了,冤枉死了!但是因為他的心是願往生極樂,所以根本不在乎這個世界的誣賴和評語,所以人家「白眼相向」,他也「如沐春風」,完全不會影響他的自在快樂。結果後來寺廟宣佈了真相,大家不但懺悔,而且更肯定他的功夫,對他更加尊敬,然而他還是願往生極樂,也沒有貪戀。 老和尚的願力堅定──大家說我是小偷,看不起我,我也是往生極樂;大家忽然又說我功夫好,是有修有證的高僧,我也願往生極樂。他的願是不動不搖的,不會隨著外面人事境界搖搖擺擺,不會受人左右,所以臨終的時候,才能「無來無去」,因為平常願力就不動不搖。大家可以發現,像這樣願力堅定不動搖的人,都反而能夠轉變境界、改變人事,讓大家都服氣,比自己動搖去在乎、去解釋好多了,因為我們去解釋、辯論可能會越描越黑,人家也未必要聽。說實在,自己的心會動搖的人,就是心力不堅強,講話一定沒力量影響別人。老和尚往生前說:「無來無去,無歹誌。」台語的「無歹誌」,意思是「沒事」,發音正好一語雙關,因為平常就只有往生西方一個大願,沒有其他不良志願(無歹誌),所以沒有輪迴之事(沒事),而能無來無去,不像我們三心二意,搖搖擺擺,來來去去,全是些輪迴六道的「歹誌」,沒有往生的「真願」。 https://www.facebook.com/100071414071299/posts/pfbid0YRcFCVMnB8JCZDnJTFFzHsE6wJPjueJhjwnJKjZjdMcSkmbBfz1p1iVuaC8bLH3ul/?mibextid=Nif5oz

我們修行要一心、要專心,一心就是時時刻刻依這個「阿彌陀佛」來行持,就能保持一心;不去想別的妄想,只想到阿彌陀佛就是一心。- Just think of Amitabha Buddha

圖片
🍁廣欽老和尚:時時刻刻依這個「阿彌陀佛」來行持 我們修行要一心、要專心, 一心就是時時刻刻依這個「阿彌陀佛」來行持,就能保持一心; 不去想別的妄想, 只想到阿彌陀佛就是一心。 這樣,在白天時,遇到種種的緣、種種的境,我們的心就有主, 白天若有主,做夢時就有主; 做夢時有主,在病苦時也是會有主, 有這個功夫,才不會被病苦所轉。 若在病苦中有主, 有主就是心,心都能夠念佛, 不會被這病苦、煩惱所轉, 那在臨命終時就有把握。 外境是動的,心是靜的, 才是修行,才有正念,就不會給外境轉去。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187196584/posts/pfbid037mHGE9JJQuGin87Sm6S8a9g5D3zUtkKxhgaN6mARaWzYHAqnxxW7NCqSEUpMMy5tl/?mibextid=Nif5oz 只想到阿彌陀佛就是一心 Just think of Amitabha Buddha 只想念阿彌陀佛

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臉色看,是最上供養 - Pūjā

圖片
別人罵你,那是消災; 給你不好臉色看, 是最上供養 廣欽老和尚 既已離俗,一切得依出家人的法門修六度,若不能忍辱,不能捨棄比較勝負的世俗習氣,一切言語、事務中怕吃虧,怕被人佔便宜,起人我爭執,仍是俗氣未脫。 既已出家,當思解脫之道,以了生死,多念佛,種西方蓮池的種子,切不可隨他人的業障煩惱而轉,否則,業障越絞越深,將來墮落得也越深。 我們出家受戒,是要除去我們在世俗社會中所熏染的習氣,革除貪念,修忍辱行,不可再以「人家錯、我對」的觀念來處事待人,那是一種社會習氣,必須改掉。 如果人家說的有道理,我們可以聽一聽,拿來作參考,如果說的沒道理,那就把它放一邊,不起煩惱,這就是一種忍辱智慧。否則,若起我是人非,就是勝負我執的心,凡事一定要佔上風,無明煩惱便生起,這就是一種愚痴。 在家人的習性是——凡事分別是非、曲直、對錯,爭長爭短的,惡心相向,出口如劍,而出家法就不同了。出家人要忍辱為本、慈悲為懷,事無分是非曲直,甚至無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轉慈悲的心,學忍辱吃虧。一切能容,才是出家人的德量。 出家人要忍辱,要修無我,如果無我則無諍,也不去分別誰好誰壞,對眾人就像對一個人一樣,沒有分別,一視同仁,沒有在計較我是他非。 如果有一個我,那有問題的事情還多得很。 要達五蘊皆空,必須持戒、忍辱、勇猛精進、改脾氣和個性,必須打破無明,一切隨緣都好,如果起無明煩惱,人我鬥爭,那就可惜了。 我們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 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到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 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反而覺得如獲至寶。 你看彌勒佛、布袋和尚,他有多大的慈悲度量!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壞話,就是沒有修行。西方不是普通一般人都能去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543464719108333/permalink/7667122410075866/?mibextid=Nif5oz 供養 英文 法供(梵語:Pūjā,或pūjanā;巴利語:pūja、pūjanā),又叫供養、供奉、供養法會、作供、供施、供給、打供、供,佛教術語,是指對佛法僧三寶的供奉。上座部佛教地區又叫賧佛、賧僧。

道證法師:無論如何也要選「往生淨土」。臨命終時,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是在那一個舒服的時候,無論是三十歲,或八十歲,總是活這一生最老又最累那天,所以只能努力的練習不管在任何痛苦的時候,都要能夠正念分明。蕅益大師:「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圖片
道證法師:無論如何也要選「往生淨土」。 臨命終時,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是在那一個舒服的時候,無論是三十歲,或八十歲,總是活這一生最老又最累那天,所以只能努力的練習不管在任何痛苦的時候,都要能夠正念分明。 因為師父這樣子的教導末學,所以末學就試著練習,在每一個困頓的時候念佛,信佛語:「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一個「忍」力沒有成就的凡夫,歷經了種種的折騰,雖知是應得的業報,也有難撐的時刻;也有不能安詳微笑的時候,但是只要鼓起深深的信願,一定能夠回到極樂的淨土。 蕅益大師語意深遠的強調說:「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一條路,就是一條不斷地鼓起信願的路,一條化苦痛為光明的路! https://www.facebook.com/100071414071299/posts/pfbid02knu6Yq4WEXRUPnTD96ZhEWxDjXnA2asLmob1Sy4P4zYqCDfVpabxAHNfWyWrTJ5El/?mibextid=Nif5oz 往生淨土 英文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隨心造業,隨心轉業】前因,俗話說就是天,天定勝人,是說前因難轉,人定勝天,是說兢兢業業的修持,前因就不足以依憑。因為可以用現在的因為因,而消滅前因。如果恣意妄為,就正好相反。- karma

圖片
印光大師:一切都由自己來作主宰 白話譯文 《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眾生與佛所共同具有的,這就是所謂的「性德」。但因為一個是有妄想執著,一個是沒有妄想執著,所以眾生與佛截然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修德」。 修德有順有逆。 順著自性修,就越修越近,修到極處就徹底證得了自性,證得自性後而了無所得。逆著自性修,就越修越遠,修到極處就永遠墮在惡道中。墮在惡道後也了無所失。了解了這點,就會明白, 原來愚人可以變成賢人,賢人也可以變成愚人。長壽的人可以變成短命的人,短命的人也可以變成長壽的人。富貴貧賤,以及子孫的繁衍和滅絕,一切都可以由自己來做主宰。 這樣以來,有憑據的也可以變成沒有憑據,沒有憑據的也可以變成有憑據。猶如山高不可攀,人沒法上去,不妨鑿開岩石,堆砌道路,這樣絕頂也可以直接到達。 古往今來,人們不知道隨心造業,隨心轉業的道理。 多少有大聰明,大學問的人,弄得前功盡棄,而且還貽害後世。如果不修自己的德行,即使是富有天下,貴為天子,以及那些位極人臣,聲勢顯赫的宰輔大臣,有不是當世就遭到殺身滅門的嗎!這就是親身得到的事情都不可靠的例子。 袁了凡深深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一切我們所享用的,都不是前因所注定的。 前因,俗話說就是天,天定勝人,是說前因難轉,人定勝天,是說兢兢業業的修持,前因就不足以依憑。因為可以用現在的因為因,而消滅前因。如果恣意妄為,就正好相反。 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要愚人變成聖賢,平庸的人變成出色的人,都在自己的存心修德,與隨時注意用善法來教化自己而已。 —— 增廣·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書六 文鈔原文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岩設砌,則絕頂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

要知道烏雲一旦散開了,陽光是自然顯現的,擋也擋不住,如果還是烏雲密布,要想見陽光,是強求也求不到的,我們的福報智慧也一樣。如果有信願,肯放下、突破心中的烏雲,福報智慧自然顯現,擋也擋不住,不須要另外去強求。(dark clouds sunshine)

圖片
道證法師:緊張、執著不會得到什麼 相信參加過考試的人都會有經驗,並不是越緊張、越在乎,成績就能考好;相反的,越在乎,就越患得患失,可能成績會越差。因為壓力大、太緊張,血管就會收縮,供應腦子的血流氧氣就不夠,即使平常聰明的人,也會變笨掉。而且壓力大的時候,身心都僵硬、不靈活,反應就變差了。 而且我們可以觀察緊張的人,通常表情不會很愉快,給人的印象也會不好,所以反而處處不吉利,這就是本來有的福報,被「在乎、執著」埋沒掉了,反而不能夠顯現。 這樣的緊張,患得患失,實在很冤枉,真的會「枉死娑婆」,為什麼呢? 因為缺乏願意往生極樂的真願力,所以對這一個世間,一些小名、小利,都太在乎、太罣礙,結果呢? 也不會得到什麼。除了變成小氣鬼,內心放不開、比較苦,比較不能感受幸福之外,真的不會得到什麼。 有信、有願──福慧自現 (烏雲消散──擋也擋不住陽光)     我們並不是在勸人考試要吊兒郎當,不須要好好讀書。而是勸人放開患得患失那一種緊張壓力,使我們佛性智慧福報能夠顯現出來,反而能夠把書讀好,把事辦好,就是不刻意想要考好,也能夠考得好,就像廣欽老和尚,他並沒有希求大家恭敬他,大家也自然恭敬一樣。 要知道烏雲一旦散開了,陽光是自然顯現的,擋也擋不住, 如果還是烏雲密布,要想見陽光,是強求也求不到的, 我們的福報智慧也一樣。 如果有信願,肯放下、突破心中的烏雲,福報智慧自然顯現,擋也擋不住,不須要另外去強求。 人肯放開一朵烏雲,就能顯出一區的光明和福報來,如果肯放開全部的烏雲,就能顯現圓滿的無量光,這是自自然然的。 往生極樂世界,享受一切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福報和智慧! https://www.facebook.com/100071414071299/posts/pfbid0CqAerjT3gNCEzsN6SwCGR5gRwh48YqhK9YPfkHPgfyTjeTYakrkdxgisFE7jWeoXl/?mibextid=Nif5oz 烏雲 陽光 英文 (dark clouds sunshine)

凡是宗教徒最易傲慢、偏執。欲救儒家之迂執,即要佛家、道家。欲救道家之詭秘,即要佛家、儒家。救佛家的空疏狂妄,又要儒家、道家了。所以對這三家,我們要知其正面,也要知其反面。(Arrogant, paranoid)

圖片
南懷瑾老師 | 如何對治宗教偏執病? 凡是宗教徒最易傲慢、偏執。 欲救儒家之迂執, 即要佛家、道家。 欲救道家之詭秘, 即要佛家、儒家。 救佛家的空疏狂妄, 又要儒家、道家了。 所以對這三家, 我們要知其正面, 也要知其反面。 ——南懷瑾老師《習禪錄影》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05447727/posts/pfbid08iynxiNauUpyjVgBjfWf2aBJCKW147z29SXFGXfsPSGmyyFXvDEspHn6Px66HHxUl/?mibextid=Nif5oz 傲慢、偏執 英文 (Arrogant, paranoid)

印光大師: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如何能夠往生西方?(今日22)

圖片
🍁印光大師: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如何能夠往生西方?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 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 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 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 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 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 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 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 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 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 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 首飾,臂釧,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迴向往生。 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賑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 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 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 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乾乾淨淨。 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 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什麼樣安頓。 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 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 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 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 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痴福可享。 因享福而造業,定規一氣不來,墮落三途。 由惡業障蔽故,心識不明,縱有活佛來救汝,也救不得了,豈不可憐可憫乎哉。 願汝信我所說,則實為莫大之幸。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187196584/posts/pfbid0ApK3peF6VBuuTZhsdWkUWpVzzgiY1FFpyeMssiW5SFX71XatAkF6KwMhw2qSFnQHl/?mibextid=Nif5oz

如心境界無有量,諸佛境界亦復然;如心境界從意生,佛境如是應觀察。如龍不離於本處,以心威力霔大雨。《華嚴經.卷五十二》- heart and dragon

圖片
#週二華嚴日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十華嚴 如心境界無有量,諸佛境界亦復然;如心境界從意生,佛境如是應觀察。如龍不離於本處,以心威力霔大雨。《華嚴經.卷五十二》 🙏佛陀以龍象徵無限的心境界及佛境界的奧妙。 如龍操控天雨,我們的心能影響世界。 佛陀的境界是無限生發的, 提醒我們以清淨無執心,覺察自我與宇宙的連結。 😊每個人的心境界皆如龍般強大,需正確引導以顯威力,感受佛的智悲。 能與佛境界相接,生活困境與煩惱便得化解,找到內心安定與喜悅。 此偈意涵深遠,值得反覆品味, 從中獲得智慧啟示,融入日常生活,使心靈得以升華。 更多智慧的寶藏,盡在《#華嚴經》! https://reurl.cc/nrg1rX ------------------------------------------------- 玄奘印刷文化有限公司 官 網:www.nicebook.com.tw 連絡我們:https://lin.ee/V7CBQB 電 話:02-2298-8865 地 址:新北市新莊區五權一路1號4樓之1 Instagram追蹤: nicebook3399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gR6Qe7Q2n5PPGyxRf4CcA5UKDgiwtAttY6MNaL3Y35LhFe7AfWT57oWyGfVYZ5dil&id=100064063960949&mibextid=Nif5oz 心 和 龍 英文 heart and dragon

智慧是從出世法裡學,聰明之人依入世法,智慧之人依出世法。人道,就是眾生換跑道,出離六道的「大總站」,要好好珍惜與把握。- wisdom

圖片
智慧是從出世法裡學, 聰明之人依入世法, 智慧之人依出世法。 人道, 就是眾生換跑道, 出離六道的「大總站」, 要好好珍惜與把握。 (圖文轉載:看破放下社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587766562/posts/pfbid02fAMnDuqy3rsa2vdVmRcTSaHeJVxowZK8B7dK148peL2EDQ8PCQiTXavRe1VevJoel/?mibextid=Nif5oz 智慧 英文 wisdom 標籤: 靜老說的話, 長輩圖, 智慧,

【財富化不了劫難,只有積德行善才能】(蔡禮旭老師)- Accumulation of virtue can resolve disasters

圖片
🗞【財富化不了劫難,只有積德行善才能!】(蔡禮旭老師) 坦白說,沒有師長的教誨,我現在還有沒有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個大問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二十九歲那一年,應該是差不多壽命到了,精神很差,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都會開到睡著。 你不想睡著,還是睡著。 所以人提升自己的心性,還有積功累德,絕對要趁早。 就像你存錢要趕緊存多一點,突然急用了,你才拿得出來;你功德要趕緊積累,災禍來了,你才化得掉。 你積功累德才積了一千,結果這個災難是一萬,你就化不掉它了。 我們看到世間好多企業家,他的財富幾百億都有,結果他家里人生病了,他買最好的儀器,請最好的醫師,他的家人還是離開他了。 所以財富是化不了劫難的,積德行善才化得了劫難。 他假如把花的這些金錢,拿去做善事、積功累德,足夠了就化得掉。 所以,人明不明理太重要了,不明理,解決不了問題的。 從我們自身的人生去感受,二十九歲那一年,我是好幾次在高速公路開車都睡著了,而且都提醒自己,還一直掐自己的臉。 幸好路的兩旁都有一個燈,那個燈,是你的燈照它了,它就會反光回來。 所以當我去壓到那個燈,突然驚醒過來,恍若隔世,就是說我假如沒有醒過來,這個車就偏到旁邊去了。 其實人這一生能夠化解很多的災禍,往往是什麼? 父母的福蔭、祖先的福蔭,還有冥冥當中多少歷代聖賢、祖先這些善神的保佑。 真的,我們沒看到,沒看到不是沒有。 人生不能等待的兩件事:孝順與行善行孝不能等,父母之恩要趕快盡心盡力去回報。 “百善孝為先”,行孝也是行善。 為什麼行善不能等? 人生有吉凶禍福,有沒有人這一生只有吉與福,從來沒有凶與禍? 現在這種人找不到了,在古代可能還找得到。 古時候,像堯舜時代,人心非常淳樸,可能一生都沒遇到厄難。 但是現在人與人的衝突太多了,吉凶禍福難免會同時在生命中出現。 美國的“9·11”事件,兩棟金融大樓瞬間塌下來,請問這兩棟大樓裡有多少人? 太多人了。 這兩棟大樓是全世界許多連鎖金融企業的總部,在其中工作的人的財富都是頂級的,他們昨天可能還享受著一頓五千元的美食,今天卻一命嗚呼,所以有錢不能化險為夷。 我有一位長輩,他的朋友在這棟大樓裡足足工作了幾十年,幾十年從來沒有遲到過。 我們上一輩的人是非常守信用的,比我們這一代的人更能堅持做人的原則。 可是在9月10日晚上就寢之後,他那位朋友翻來覆去怎麼都無法入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睡著。 早上醒來一看

蔡禮旭老師 - Li-Xu-Cai

圖片
蔡禮旭 - Google 搜尋 Li-Xu, Cai (蔡禮旭老師) 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寫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後人,他才把它留下來。…所以「學文」還是看古聖先賢的文章比較保險,因為這些文章都是歷經幾千年印證,確實可以啟發人的智慧的。 https://book84000.blogspot.com/2021/11/blog-post_6.html 【解決問題要從根本做起】中國的學問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還沒生病就要去預防。 https://book84000.blogspot.com/2023/10/blog-post_36.html 所以,看事情,我們要看到根本,從根本下手,不要從枝末下手。所以教育,根本是身教,言教是輔助。可是我們現在把教育是言教,忽略了身教,本末怎麼樣?倒置。現在本末倒置的現象,告訴大家,處處皆是本末倒置。恭摘自《幸福在一念之間》 https://book84000.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_26.html 【教子不仁苦自受】人若沒有智慧,人生將苦不堪言。我們教給孩子不仁慈,到最後必然自食惡果,孩子絕對對你不仁慈。- Bear the consequences yourself https://book84000.blogspot.com/2024/03/bear-consequences-yourself.html 《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HowTo cultivate good habits in children) https://book84000.blogspot.com/2023/12/howto-cultivate-good-habits-in-children.html 《弟子規》是照妖鏡 - monster-revealing mirror. https://book84000.blogspot.com/2024/02/monster-revealing-mirror.html 一個人能不能遇貴人,從小就決定了。你信不信?- benefactor https://book84000.blogspot.com/2024/02/benefactor.html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主講: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Lecture on Happy

中國原來的知識分子讀書的目標呢,是求學問,包括做人做事、身心修養等等一切的學問,憑興趣來的,玩味一輩子,人格平等獨立的,同謀生是兩件事。不像現在人讀書,都是為了謀生。- Reading goals

圖片
今天這個教育是在樹這個金字塔, 都向上面爬。 而教的是知識,不是學問啊! 人格沒有養成,做人做事都不對, 對社會國家有什麼真正益處呢? 中國原來的知識分子讀書的目標呢,是求學問,包括做人做事、身心修養等等一切的學問,憑興趣來的,玩味一輩子,人格平等獨立的,同謀生是兩件事。不像現在人讀書,都是為了謀生。 所以, 我提起你們諸位年輕同學們注意, 我不敢說你們的目標是什麼, 現在反正社會的教育出問題, 所以教育無用。 第一個,父母出問題, 所有的父母培養子女, 是把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壓在孩子身上, 自己沒有發財, 希望自己兒女出來發財; 自己沒有做官的, 希望兒女出來做官; 自己理想不到的, 希望兒女將來給我做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這是嚴重的錯誤!第二個呢, 升學主義,不是求學問。 第三個呢, 讀書的目標是升官發財, 至少是賺大錢。 這是個什麼教育? 我搞不清楚。 自己的社會、家庭、國家,教育 沒有個方向,沒有個目標。 但你說他沒方向目標, 他說我方向目標都有啊。 你要看這個家庭、社會、國家教育 的實際走向、目的是什麼, 不要看表面文章。 再譬如說, 現在把中國隋唐開始的 很好的考試制度, 用到壞的方面去了。 現在考試起來, 連幼兒園、小學還要考試, 好的成績考取了進名校, 考不取了進差等的學校, 這是什麼教育? 教育的目標是講這個孩子不成器, 你把他教成好的成器的人。 讀書是憑興趣,靠啓發的, 那才有動力、有創造力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現在變成了全力應付考試, 有興趣也給你搞沒了。 所以我現在講教育無用論, 不曉得搞些什麼! 自己教育的方向目標, 什麼都沒有研究清楚。 南懷瑾老師 《漫談中國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21K89rg5argTtN5k85TTbgGUfKCi7ZwBC9CiLRrx2DyTopL7KV6NhRdUZ47rYxabMl/?mibextid=Nif5oz 讀書的目標 英文 Reading goals

你對某人好,這是佈施,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佈施的時候要「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 Threefold Wheel of Essential Emptiness

圖片
佈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 心中沒這個事了, 不期望什麼回報。 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埋怨: 自己不是壞人, 做了很多好事, 為什麼結果卻有這樣遭遇? 我們有沒有檢查自己的心理, 是不是會這樣? 例如你對某人好,這是佈施,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 佈施的時候要「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 這就是學佛人的正修行, 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 你下座穿鞋子時, 讓一步路給人家先走都是佈施。 中國文化也講「施恩不望報」, 給人家好處不希望人家回報。 但是反過來是要「受惠不忘德」, 那怕受了人家一點點幫助, 永遠不要忘記。 南懷瑾老師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358506563/posts/pfbid0kYoiyrHRzSMsyJsS7TyturjwRA2jd7VweD2EzazTJcupz4fCCVf82J95B28QotTal/?mibextid=Nif5oz 三輪體空 英文 Threefold Wheel of Essential Emptiness 本質空性三重輪

南懷瑾先生:我臨走時,一直放心不下的一件事 - cen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圖片
南懷瑾先生:我臨走時,一直放心不下的一件事 (紀念南師誕辰106周年) 今日農曆甲辰龍年二月初六,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6周年紀念日。 01 我臨走時,一直放心不下的一件事 我想到自己,九十多歲隨時可以走了,看看我對自己交待不下去,应该讲没有一个对象,半个都没有,我不是對不起自己,是對不起一件事, 這很嚴重,所以這次發出去的題目是我定的,大概你們看了也不會去參的,這就是話頭,我的題目為“傳統身心性命之學的探討——禪宗、道家、密宗”,也不講現代時髦的話,什麼認知科學、生命科學都不要,而是傳統身心性命之學的探討,下面附帶的禪宗、道家、密宗。換句話說,外國人亂吹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我對美國人講,你們不要吹了,影子都沒有,真的認知科學在過去叫認識論、本體論、人生價值論,三個哲學大方向。印度文化傳到中國了,印度現在本身只有瑜伽,身體瑜伽還不錯,心瑜伽沒有了,彌勒菩薩、無著菩薩著的瑜伽師地論,在印度影子都沒有了。我說好可憐啊。認知科學、生命科學這一方面的學問,只在中國,中國除了只此一家以外,別無分號,我就那麼吹,也不是吹,講的是真話,可是外形上我談笑來吹,把真東西故意變成輕鬆,但是內心感到很悲哀、很嚴重、很無奈。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怎麼變成這樣?   02 中國文化的中心,究竟是什麼?   叫諸位回來,首先,提醒自己的朋友們要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中心是什麼?憑我所知的我要給大家講出來,重點是注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這個很重要。現在中國人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了,包括你們六、七十歲的人沒有讀過歷史,你們當然讀過一些諸如中國歷史概論的書,好像連什麼外國史都清楚,但老實講以我的標準你沒有讀過歷史,二十四史你讀過嗎?大概《史記》唯讀了一篇,《資治通鑒》唯讀了一段,你們讀的是推翻滿清以後大學裡這些老師們寫的中國歷史概論之類,再不然就是斷代地研究,那怎麼叫作懂歷史?很可憐,很痛苦,在我內心的感覺,是為民族國家悲哀。   所以從這個方面,我要告訴大家研究歷史文化的路線,這個路線的中心概括了全體人類的學問,就是身心性命四個字。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來講,身體活著,包括我們一切眾生的身體、心理狀況,究竟什麼是心?這個活著的身心裡只有兩個中心,一個性,一個命,究竟中國文化講明心見性,上古文化講性是個什麼東西?命是個什麼東西?所以我在三十歲以前有個結論,當年在四川大學哲學系講課的時候,我說人類文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人要學會「轉念」。停止抱怨是修行的開始,懂得反省是修行的根本,學會轉念是修行的訣竅。不要只看到別人的錯,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因果!- What you see is your karma

圖片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人要學會「轉念」。 停止抱怨是修行的開始,懂得反省是修行的根本,學會轉念是修行的訣竅。 不要只看到別人的錯, 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因果! 一個人能夠接受對方缺點,你才是沒有缺點的人。ㄧ個人老是挑剔對方的缺點,就是你非常有缺陷的人。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切要向內求。因為如果你不明白唯一的敵人是你自己,你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埋怨他人,或改造他人,這樣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其實,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大腦,走不出自己的觀念,到哪裡都是囚徒。 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要學會「轉念」,換個角度看問題,才會豁然開朗,才會身心輕鬆。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2491645951/posts/pfbid0ZpkDxgxFqZ5RsrYGqkQTqwXZ6suaGUGDCozXUVwcZQg8k3x5bZi8QGWNe7UpJ2Rrl/?mibextid=Nif5oz 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因果! What you see is your karma 你看到的就是你的業力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印光大師文鈔》不可不讀」。印光大師以他三十年閉關閱藏的這樣一個過程,為我們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消化了,然後留下一百萬字的文鈔就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濃縮三藏十二部的經律論、戒定慧,引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Must read

圖片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嗎?】 問:有個修淨土的法師說「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印光大師文鈔》不可不讀」,這樣說如法嗎? 大安法師答:這樣說是有道理的。 實際上是印光大師以他三十年閉關閱藏的這樣一個過程,為我們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消化了,然後留下一百萬字的文鈔就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濃縮三藏十二部的經律論、戒定慧,引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現在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而言,叫他去通讀三藏十二部七千卷甚至一萬卷的的經典,他的心力是不夠的。即便有時間精力,他也是沒有辦法融會貫通的。所以還是要好好地讀《印光大師文鈔》。就是把《印光大師文鈔》六本能夠通讀完三遍的,都是難得其人,還談什麼通讀三藏十二部呢? 如果熟讀《印光大師文鈔》,不斷地熏習,並依之修行,就是這個世間了不起的人,以深信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三藏十二部的目的是什麼呢?也是為了解決生死輪迴問題,而不是在做文字遊戲嘛。你讀《印光法師文鈔》,依教奉行,也能解決生死輪迴問題,這不是相等的嗎?所以說「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讀,《印光大師文鈔》不可不讀」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 我們一起來讀《印光大師文鈔》吧! 讀印祖文鈔,讓有限的人生獲得最大的利益! 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幾乎都知道《印光大師文鈔》。有很多人讀過《文鈔》,或讀過幾篇,或讀完整部《文鈔》,但是否都能從中得到實益呢? 當《文鈔》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燈,時時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照亮前進的路程,如此方為真正得益。 明確學習《文鈔》的意義 印祖說:「依《文鈔》修持,則決定可以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印光大師復竇智睿居士書》印祖所言,決定真實不虛! 印祖曾開示學習《文鈔》的意義: 「欲知禪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禪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嘆,渺不知其歸著。是宜專閱淨土著述。然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祈息心研究,當自知之。」《印光大師復何槐生居士書》所以,印祖《文鈔》得到當時所有高僧大德的推崇,並非是徒有其名而已! 當代高僧傳印長老,也對《印光大師文鈔》有極高的評價。傳印長老指出:「凡欲於此有限人生獲得佛法最大限度真實利益者,不可不讀《印光大師文鈔》。切切!」「《印光大師文鈔》是當代最為契理契機的一部書。」「三藏十二部經典可以

印光大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 The first magic method

圖片
印光大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白話譯文: 要想攝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像是在佛前一樣,不敢起別的妄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的清清楚楚,口裡念的清清楚楚。這樣,妄想自然漸漸消滅了。即使是默念,也要聽。因為心一起念頭,就有聲相。自己的耳朵聽自己心裡的聲相,仍然能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聽就是耳根。心念、口念、耳朵聽,這三根一攝住,眼睛也不會東張西望,鼻子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體也不會放逸懈怠,所以叫做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念佛,自然沒有污雜的妄念,所以叫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所以叫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就會得到念佛三昧。這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以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是三昧的別名。這樣念下去,一定會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的一天。—— 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念到相應的時候,雖然常念佛,卻完全沒有起心動念(沒相應之前,不起心動念就不念了)。雖然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地稱念或者憶念。所以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不要當成是「不念」。無念而念是沒有起心動念的念相,但照樣念念沒有間斷。這種境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不要領會錯了。—— 增廣·卷二·复馬契西居士書五 文鈔原文: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

我們修行,就是靠我們的誓願力在成佛的,自古以來的佛菩薩,像文殊、普賢、觀音等,無不是靠著他們本身的誓願力,修苦行而成就的。- Practice depends on vows Being Buddha

在家居士還是一心念佛,求帶業往生才是最穩當的 廣欽老和尚 某居士世代篤信佛法,早年常親近虛雲老和尚,這次來台,仰慕廣欽老和尚的道風,專程上山參拜。居士見過老和尚後,便對老和尚表示,人生短促,今後將一心一意走修行這條路,看能不能了生死。 老和尚說:「現在民間信佛,大都佛、道不分,把佛菩薩、神明搞在一起,亂信一通。而且在世俗中,人人都被名、利兩樣絞得團團轉,天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像沈睡在迷夢中不知醒一樣,這樣要學佛了生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居士說:「所以我就想,早點把擔子卸下來,專心走這一條路。」 老和尚說:「話是這麼說,你還是有所罣礙,你仍是在掛心你的孩子、全家大小。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 「你要知道,我們投生到這人間來,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這些都是屬於四生輪回中的一環,今世父母生我,以後我再生別人,彼此輾轉相生。 「再加上我們的殺業,現在你殺我、食我,以後我殺你、食你,殺業不絕,冤冤相報,這樣一下子生為人,一下子又淪為畜生,在四生六道中,來來去去,永無止息,六親眷屬就是我們輪回的伴侶。 「現在你既然曉得學佛、拜佛,也會供佛、供法、供僧,這也是過去有種善根,學佛了更應知道來擁護佛法。 「居士在家學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有所節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一切能過得去就好,把所剩的錢財拿來供佛、供法、供僧、做功德,做個護法,這才是在家居士所應做的本分事。」 問:「那我們在家人應該修持哪一種法門?」 老和尚說:「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很困難的事,還是放下一切,一 心 念 佛,求 帶 業 往 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 「我們出家人,有的為了度眾生,發誓還要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但這個願,也要本身有達到菩薩的境界才有把握,否則一來很容易就迷失掉,又被牽入輪回中,這是很危險的。 「現在的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罣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這個人生就像在演電視劇一樣,各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劇情發展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戲的人也隨著劇情忽喜忽樂、忽憂忽悲,而這好惡憂樂,也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眼根對塵境,在分別取捨而已。 「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樣,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心境隨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們的

持戒而不念佛,或念佛而不行善,皆不能往生,故須三者並行。- three kinds at the same time

圖片
【若持戒而不念佛,或念佛而不行善,皆不能往生】 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 第三十七章 雪廬老人講 經文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講義 此章與他章經義聯貫,語簡,意謂從佛修道,須遵佛之教誨。世之從師而能實學者,不多見也。從佛修學,不依教奉行,常隨亦無用也。依之義,有心依身不依者,有身依心不依者。身依心不依,即是常隨左右,不遵教誨也。心依身不依,即是去佛時地遙遠,而遵教誨,如世之私淑弟子然。 遵佛之教,應當三藏並重,經發教理,律禁其非,論述經義。三者屬解,必合之以行,始能得道。行者,依律則諸惡莫作,是謂守戒,然徒止惡,不若兼善 ,何謂善惡,當量之於經,是故依經則眾善奉行,可以得定。有得於戒定,自能開慧;不然,當研諸論,可以開慧。善惡形於外,開慧須自淨其意,是蘊於中。如此行解相應,是謂三無漏學。若但守戒,正法時期,固能成就,末法僅可生天,故三無漏學,不能偏頗。經云守戒可成者,須合他章參之也。 「佛子」者,不拘出家在家也。 「憶念吾戒」者,憶是偶憶,不相繼也,念是念茲在茲,念念相繼也。 佛子去佛雖遠,但於佛戒,由憶而至於念,守之必清,故云「必得道果」。 若在佛之左右,不遵佛戒,終不能得佛之道。 念佛亦然,學者縱不常隨於師,但常念佛,斯可矣。 然若持戒而不念佛,或念佛而不行善,皆不能往生,故須三者並行。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37RcbBj1kgDrZRc8haGNatwedC8qFHH3BYvcQd59cc8xLWw7M29YLZqqfgRzxAe6pl&id=100002712120908&mibextid=Nif5oz 三者並行 英文 three kinds at the same time 同時三種

在家人不懂,以為沒生孩子就命苦,自嘆不如人家兒孫滿堂,殊不知他的冤親債主少。- You do not understand

自嘆不如人家兒孫滿堂,殊不知你的冤親債主少 ◎ 廣欽老和尚 日期:一九八三年農歷七月十八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九十二歲 要講別人之前,先和這個(指心)商量一下。 出家至少要沒有煩惱,處處能自在。 講話要簡單,不必要的話勿多言。 照師父的話修行,邊做邊念佛,去我執和法執,智慧才會開。智慧是無色相的,抓也抓不到。智慧開時,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動,就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才是智慧。 貪戀世間的東西,就還要輪回在四生里。 修行要保持中道,修行要粗衣淡飯,不著香味觸法,但是要自然,不是刻意地不吃飯、不穿衣、挨凍、不睡覺,想當一個老修行。而是修到一個境界,自然不餓不困。 做事情是訓練我們的頭腦,有事做才不會打妄想。 在家人一味地講求物質上的享受,愛漂亮,頭髮怎麼修飾,衣服怎麼穿。若有錢人,還可以搞這些花樣;沒錢的人為了這些就會步入歧途。貪這些香味觸法,則四生皆有份,墮落為蝴蝶、豬、狗。 出家衣服非人人穿得起,唯有福氣的人穿得到。 衣服只要穿得暖就好,不去講求好壞。 在家人不懂,以為沒生孩子就命苦,自嘆不如人家兒孫滿堂,殊不知他的冤親債主少。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4fx4zeVQq9nidoCRUaBQEYoLsxb6NNGF53dq5XfhHt5P1NnjsniRPH6cUJa5okSvl&id=100002560687753&mibextid=Nif5oz 你不懂 英文 You do not understand 你不明白

【印光大師的嘉德懿行與對淨土法門的貢獻】- Great Master Yin Guang

圖片
【印光大師的嘉德懿行與對淨土法門的貢獻】 Great Master Yin Guang 時光如梭,在不知不覺中,一代宗師印光大師(1861-1940)已經離開我們七十週年了。七十年對人生來說是漫長的,當我們回憶印光大師時,在讀著他的著作,瞻仰他的遺物時,從中分明感受到他老人家就在我們身邊。我想,七十年時間,他的色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將永遠指引我們,並且還會傳之後世,指導後人的修行與為人處世。在紀念印光大師圓寂七十週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就讓我們共同緬懷他老人家的嘉德懿行,以及他對淨土法門所做的貢獻吧。 一、惜福節儉 在中國近代高僧中,印光大師以惜福節儉的品格影響了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弘一大師。弘一大師1941年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講「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時說: 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嚥下,唯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餘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 在穿著方面,印光大師也非常簡朴。他所穿的僧衣通常是一穿幾十年不肯丟棄。有時衣服破了,他就自己縫縫補補又穿,有時一件衣服洗得發白了,他仍敝帚自珍。自己所用的蚊帳,也是幾十年不肯換新的。由於天長日久,蚊帳破了許多洞,印光大師就縫補一下了事,有時乾脆用紙將破洞貼上繼續使用。 以大師的身份和影響,衣食住用都有很多弟子為他供養。但他從不會奢侈浪費,還常常將弟子供養的財物轉贈他人。 二、凡事親為,不勞他人 印光大師無論是在普陀山閉關期間,還是在晚年安居靈岩山期間,他凡事都是自做,從不願麻煩別人。他的房間都是自己打掃,穿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即使是在七十多歲高齡時仍然如此。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時,關絅之居士到普陀山打佛七,請他早課來開示,關居士叫轎子去接他,那時他已跑了一半路,堅決不肯坐轎子。印光大師住上海太平寺時,

念佛心不歸一。是由於生死心不迫切。如果作將要被水淹,被火燒,無所救援的觀想。以及就要死了,就要墮入地獄的觀想。那麼心自然歸一,就不需要另求妙法。所以經中屢次說,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Thinking about the pain of hell

圖片
印光大師:念佛心不歸一是由於生死心不迫切 念佛心不歸一。是由於生死心不迫切。如果作將要被水淹,被火燒,無所救援的觀想。以及就要死了,就要墮入地獄的觀想。那麼心自然歸一,就不需要另求妙法。所以經中屢次說,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這是大覺世尊切要的開示,可惜世人不肯真實地去思考。地獄之苦,比水火更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到水淹火燒就會毛骨悚然。想地獄就泛泛然的人,一是心力小,不能詳細知道那些苦事。一是親眼見,不覺毛骨為悚然。 ——增廣·卷二·致包師賢居士書 雖然說念佛能滅宿業,然而必須生大慚愧心,大怖畏心。轉眾生損人利己的心,而行菩薩普利眾生的行。這樣,宿業現業,都被這大菩提心中的佛號光明,消滅乾淨了。如果前生以及往昔曾造過大業,今生雖然不做惡,卻也沒能努力修善,只是泛泛的念佛,功不抵過,固然難免有時會遭惡報。不是念佛沒有用,而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而且惡業廣大,不能掩蓋住而已。倘若能發大菩提心,則如同昊日當空,霜露立刻消融。世人多有作惡半生,後來才改悔的。因為不能完全沒有惡報,於是就說佛法不靈,修持沒用。 ——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 凡夫修行,應當發利人利物的大菩提心。而那些利人利物的事,力所能及的,就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也讓這個心常存。這樣固然與大乘的願心不相違背。—— 三編·卷四·復卓智立居士書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PW3zWYjqxfxCaGXvFjByZmL6WBSbQ4JwU6SPTLvVQnMhYiizjnwiwNVUF9XWWex5l&id=100071513816147&mibextid=Nif5oz 思地獄苦 英文 Thinking about the pain of hell 想著地獄的痛苦

林鉅晴佛教漫畫專店 - terrycomic - Buddhist comics

圖片
林鉅晴佛教漫畫專店 英文 terrycomic 佛教漫畫 英文 Buddhist comics 我的所有作品幾年前已無償授權台北華藏淨宗學會出版,剛收到學會寄來的無量壽經漫畫版,他們也順道寄了一套末學所有作品的華藏版過來。台灣有兩大單位流通末學的佛漫,分別是玄裝文化和華藏,他們的流通網絡遍布全球,感恩他們讓法水通過佛漫流布全球各個角落! ☀️星 馬 港 台 越南 泰國 免費恭請佛漫地點(請聯繫各版主): 🌿1)馬來西亞: A) Joe師兄 :https://www.facebook.com/AmitabhaLimitlessLight/ B)大馬shopee 恭請 :https://reurl.cc/e65kWQ 🌿2)台灣/香港 : A)台灣玄奘文化: https://www.nicebook.com.tw/p5_exchange.php B)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https://fabo.hwadzan.com/Fabo?block=list&Type=2&style=59 🌿3)新加坡: A)https://www.facebook.com/lydiaho.lin B)https://www.facebook.com/irene.ng.3760 🌿4)越南: https://www.facebook.com/phapbaotinhdotong/ 🌿5)泰國: 1: 泰國淨宗學會:https://reurl.cc/WDEG95 2: 大乘禪寺/地藏道場 :https://reurl.cc/klVXzq 🌿或在佛漫結緣/交流區 發帖向大家求助: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errycomic/?source_id=170117559676650 ☀️林鉅晴佛教漫畫專店(在線閱讀 ): https://pubhtml5.com/bookcase/enpb/ ☀️印刷檔下載(翻印流通): http://www.liaofancomic.com/#4 ☀️佛漫制作費隨喜護持: https://puticomics.blogspot.com/2020_05_24_archive.html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71044839/posts/pfbid0Xdqe

【教子不仁苦自受】人若沒有智慧,人生將苦不堪言。我們教給孩子不仁慈,到最後必然自食惡果,孩子絕對對你不仁慈。- Bear the consequences yourself

圖片
教子不仁苦自受 蔡禮旭老師: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幼兒園做調查。我們問幼兒園的小朋友; 「假如一個同學生病發高燒,很痛苦,你是否願意把你的外套借給他穿?」 第一個小孩說:「我借給他,我媽媽會罵我。」 第二個孩子說:「我借給他,丟了怎麼辦?」 第三個孩子說:「我借給他,他會把病傳染給我。」 結果是都不借。孩子們都是先想到自己,完全沒有仁慈之心。 孩子這麼小,慈悲心、仁慈心都已經被大人連根拔除了,將來誰先遭難?首先是父母。 人若沒有智慧,人生將苦不堪言。我們教給孩子不仁慈,到最後必然自食惡果,孩子絕對對你不仁慈。 所以,現在找不到孝子,找不到處處能體恤父母的孩子。這是誰造成的?是做父母的造成的,自己要好好反省。 現在很多大學生的父母都是省吃儉用,借錢來給孩子讀書,一心一意要讓他完成學業。有一個大學生,一個學期給父母寫了三封信,三封信合起來的總長度不超過一篇電報。所有的字寫得都很潦草,只有一個字寫得最工整:「錢。」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的眼中就是提供他們金錢,父子關係只建立在一個錢字上,只重利不重義,那是非常的危險,隨時都會有斷裂的可能。 後來這個大學生演變成製造假繳款單騙父母。 我們看到這種現象不能不痛心。原因何在?在於父母的教育錯了。父母不是一心一意成就孩子的人格、道德,所以目標錯了,結果不言而喻。人以德行為本,知識、技能是其次,如果順序搞錯了,盡此一生的努力,教出來的孩子會讓你寒心,那時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摘自:《小故事大智慧》 有一種人晚年鐵定享福! 蔡禮旭老師:   現在市面上常談生涯規劃,諸位朋友,你怎麼經營你的一生? 你希望你的孩子怎麼經營一生? 當孩子自私,當孩子注重物質享受,他會走出什麼樣的人生? 我們來分析一下。小時候很快樂,要玩什麼都給他玩,要吃什麼都給他吃,反正順著他的個性去發展。諸位朋友,順著哪個個性?人都會好逸惡勞,“苟不教,性乃遷”,很多不好的習性就嬌慣出來。中國的為人長者,對這個問題看得非常深入,教育孩子不長這些習性。假如孩子很奢侈、懶惰、不恭敬,請問一輩子會經營好嗎?不會。而且壞的習性一養成,要再把孩子導正回來就很困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讓他小時候很幸福快樂,要什麼有什麼,等到他花錢習慣了就很難改。   現在一些一二十歲的年輕人,都還沒有走入社會,花錢比賺錢的人更凶,信用卡都辦好幾張,這一張刷爆了再去辦。以前的中國人是覺得欠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 Treat yourself as dead

圖片
印光大師開示:【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 今作我已死想, 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 所有不順心之境, 作已死想, 則便無可起瞋矣。 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 (復裘佩卿書) 白話翻譯: 瞋心(發怒、生氣、恨心、對人事不滿,發脾氣,責怪他人)是過去世的習性,現今作我已經死去的想法,隨任他人以刀相割,用香塗抹,對於我完全不相干,所有不順心的境界,當作自己已經死去了,這樣想,就不會起瞋心了。 這正是如來佛所傳的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的深重結業,我特地為你說出來,不是印光自出心裁妄說的。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FQ7of51xZHGgXFECprouQ3TyKRcRE5mfkgq3t9JXyWdRrdWuFje5wi7tpdeX9YvYl&id=100001996191606&mibextid=Nif5oz 當作自己已經死去了 Treat yourself as dead 把自己當死人

勸別人沒有效果,我們要理解到問題不在對方,而在自己。當我們處處反省自己,那我們勸誡別人的智慧就會愈來愈高,自然而然別人就會感受到我們的真心誠意,一定會把他轉化過來。- Reflect on yourself everywhere

圖片
【上成下德法師(蔡禮旭老師)主講 | 細講《弟子規》】第十三集 – 98 什麼樣的時機規勸人比較好? 俗話說,「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在稱讚別人的優點,稱讚別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當中講,因為可以讓其他的人「見人善,即思齊」;你給他的肯定,他也會更積極去努力。 但是規過,規勸別人的過失應該要私底下,沒有其他人的時候。 為什麼? 為什麼要沒有其他人? 因為我們成人最重的是什麼? 面子! 面子很貴,對不對? 面子一斤要多少錢? 所以一個人道德、學問要成就,首先要把一個東西賣出去,要把面子賣出去。待會兒有人要賣的話,我來買。 但是人情要能夠體諒到,要能顧慮別人的面子,所以要「規過於私室」。 當你做出這樣的動作, 對方也會覺得你很替他著想。 假如你是在公眾講出來,可能當場就有可能發生衝突、辯論,所以規過於私室,這就是抓對時機。   《論語》裡面也有一句話提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時機已經到了,你可以勸誡他,但是你卻沒有勸他,這樣「失人」; 我們就失職了,失了子女之職,或者失了朋友之職。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時機還沒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講了,這樣是「失言」; 你可能就講錯話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惡事,就失言。   所以勸誡,在我們整個五倫關係上都要有這樣的本分,父子要勸誡,君臣也要勸誡。 因為你接受公司的這分職責,就應該有責任把公司輔佐好,當然也要把領導人輔佐好,所以君臣關係也要勸誡。再來夫妻,那當然要,要相夫教子。 再來,兄弟也要互相勸誡,還有朋友,這都是我們為人的本分。 所以要提高自己勸誡別人的智慧,才能透過我們的言語對我們的親友的人生有所助力。   《弟子規》這句話提到了『諫不入,悅復諫』,這個「悅」字是很有學問的。 就是當父母第一次沒有接受,要在什麼時候再勸?什麼時候? 高興的時候。 所以這個時候要察言觀色,「悅復諫」。 態度跟方法? 「怡吾色,柔吾聲」,這就是態度,我們平心靜氣; 因為你動了氣,就會讓他也動氣,你不動氣,他就不容易動氣。 所以我們要「怡吾色,柔吾聲」,然後又要抓對時機勸誡。 再來「悅復諫」, 這個「復」是什麼意思? 對,一二再,再而三,復就是要很有耐性才行。 這個耐性是從哪裡發出來的? 從孝心,從友愛的心,從盡忠職守的心,一定會持續去做得到。   所以我們假如今天勸別人沒有效果,我們要理解到問題不在對方,

《女誡》- Lessons for Women

女誡 英文 - Google 搜尋 Lessons for Women ( 女诫 Nǚjiè|xiong|w=Nuchieh), also translated as Admonitions for Women, Women's Pre-cepts, or Warnings for Women, is a work by the Han dynasty female intellectual Ban Zhao. As one of the Four Books for Women, Lessons had wide circulation in the lat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an Zhao made the "Admonitions for Women" for her daughters. 女誡 - Chinese Text Project 女戒 - Google 搜尋 《 女誡 》是東漢 班昭 寫作的一篇 教導 班家女性 做人道理 的 私書 , 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 由於 班昭  行止莊正,文采飛揚 , 此文後來被 爭相傳抄而風行當時 。 為 女四書 (《 女誡 》、 後明代 仁孝文皇后 所作的《 內訓 》、 唐代 宋若昭 所作的《 女論語 》及《 女范捷錄 》)之首, 是民國初期及以前幾乎所有讀書的女孩子的 啟蒙讀物 。 《 女誡 》主要大意 演變為十二字 箴言 : 「在家從父、 既嫁從夫、 夫死從子 」 的「 三從 」, 和「 四德 」的 「婦德、婦容、 婦言、婦功」。 女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延伸閱讀: 孟母 - Google 搜尋 孟母三遷 - Google 搜尋 孟母斷織 - Google 搜尋 木蘭 - Google 搜尋 花木蘭 - Google 搜尋 《花木蘭》(英語:Mulan) 龍女 - Google 搜尋 龍女成佛 - Google 搜尋 八歲龍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

【人格的養成要靠“止”】中國文化裡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裡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杆,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depends on

圖片
南懷瑾先生 | 生命維度,啟發你的2024之 “修止練上身”篇 「人格的養成要靠“止”」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depends on 人格的培養取決於) 中國文化裡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裡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杆,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我們學佛學了很多法門,為什麼沒有效果呢?就是因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沒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沒有做到“止”這一步,學佛都是白費功夫。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如來奢摩他行。 ——《圓覺經略說》 我們散亂心多,如散掉的麵粉,被風一吹都在飛揚,我們先下一點定水下去。所以《楞嚴經》也講,你道理都懂了,講得天花亂墜,沒有用,了不了生死,那叫幹慧,像幹麵粉一樣,風一吹就沒有了。什麼才不是幹慧呢?要定水來滋潤才是。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真的禪,你要注意四禪八定,非要作到不可,談禪說道,那是狂禪。在《楞嚴經》上有個名稱叫“幹慧”,天干的幹,沒有水,幹幹的智慧,為什麼叫幹慧呢?沒有“定”水來潤它,這個種子不能發芽。 所以必須要功夫做到,你的佛學好,禪的文學好,你沒有真正的修持都是幹慧,在禪宗也叫狂慧,亂跑的,你必須要功夫實證到,功夫就是定水,你智慧的種子碰到功夫證得,那才是真正佛法。   ——《南禪七日》   「色身的認識與突破」   人體生命的快樂感覺——快感,是從“精”而有;意志的堅定和毅力的光明,是從“氣力”充沛的功能所發生;智慧的敏捷和超穎,是由“神”的定靜而來。佛家重視“修心養性”,從思維的方法改變心地,作為入手修行的根本,它的功效和成果,的確是偏向於“神”“氣”二種,猶如道家的上品丹法一樣。但自然而然也就融會了“精”的修煉而在其中矣。宋元以後的道家注重“煉神化氣”“煉神還虛”的方法和程式,也等於佛家“持戒、修定、生慧”的三大原則。如果通達了它的內容,實在並無兩樣。   人的生命歸納起來,不外是“身”“心”兩種的組合。但是生理“身體”的主要功能,歸納起來,又不外是“精”“氣”兩種作用,它是屬於“感覺”的範圍。“心”的主要功能,一言以蔽之,都是屬於“知覺”的範圍,它是“神”的作用。過去所說的,都是依循一般“靜坐”和“修道”的路

南懷瑾先生:虛雲老和尚是我的皈依師父 - Old monk Xuyun - my refuge master

圖片
南懷瑾先生:虛雲老和尚是我的皈依師父 Old monk Xuyun is my refuge master ▏昨天你們那個方丈師父講:「老師啊!你的著作影響很大啊!」我說那些都不算。 我的著作一大堆,我真正寫的一本書是《禪海蠡測》,你們看到過沒有?尤其你(僧甲)看懂了嗎?我想你們一個都看不懂。所以你們要真正了解南懷瑾,連一本《禪海蠡測》都沒有看懂,還談什麼呢!所有的書都不算數,就是這一本。 為什麼出這本書呢?這一本還是專門對付日本人講禪宗的,現在一講都五十年了。這是我們到臺灣以後的事。日本自從二戰被美國人打垮了以後,要用文化來征服別人,所以有意培養了兩個人,叫他們到美國去弘揚禪宗。一個是禪宗和尚宗演,當時八九十歲;一個是居士鈴木大拙。日本天皇政府每年津貼鈴木大拙不少錢,要他在那裏提倡禪宗。他討個美國太太,所以英文很好,在美國大弘揚禪宗。 我們這裏呢,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被打昏死了以後,重新活轉來了。他是我的皈依師父,當時虛雲老和尚在重慶,我們兩個曾在重慶相處幾天,他的首座叫做顯明法師,現在還在美國,九十多歲了,他是東北人,天臺宗四十五代的傳人,我幫他辦好手續到美國去的,他曾告訴我說,你回中國,我就跟你回去,現在他還沒跟我回來。 講到《禪海蠡測》這本書的內容,是我當時為了對付鈴木大拙;他曾批評中國的學者胡適不懂禪。可是我沒有批評人,只把中國禪宗東西拿出來,這是我真正的寫作,且牽涉到中國的儒家道家;牽涉到打坐修行,修定與修慧;牽涉到生死問題,怎麼樣了生脫死;牽涉到科學、哲學、宗教等等的問題。現在看起來都很簡單,可是當年我初到臺灣,寫這本書的時候很可憐,手邊沒有參考書啊! 所以有個學者問我:南老師啊,你寫書,《五燈會元》《傳燈錄》都不引用,專門引用《指月錄》,為什麼這樣推崇《指月錄》呢?唉喲!大家不知道,我有個痛苦,初到臺灣,什麼書都沒有,只有一本《指月錄》,而這本《指月錄》還是我買的。那時張學良關在臺灣,我還在成都。張學良突然要學禪宗了,看守張學良的那個將軍叫劉乙光,湖南人,叫我師兄,他也暗中在學佛。當時我在成都,他寫封信給我,要我趕快買一套禪宗最好的書,寄到臺灣來,因為張學良要學禪宗。我接到信,正要離開成都,我笑了,憑張學良他有資格談禪宗?可是劉乙光叫我買,我不能不買啊,到文殊院的印經處,給他買了一套《指月錄》,寄到臺灣。 天下的因緣很奇怪,臺灣根本沒有禪宗的書,那個時
首頁影音 ▶故事 ▶語錄 

跑馬燈

南無阿彌陀佛

▶《玄一讀經修定》決定一生的關鍵字 標籤

人生如夢 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 人生就是一場夢 人生寶鑑 人命無常呼吸間 人貴自知之明 人間佛教語錄 人類 八個字 八關齋戒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十方禪林與南懷瑾老師 十念必生 十善業道經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三字經 三昧 三毒 三界如夢 三歲小孩都知道 三寶 上天給你的禮物 上帝 凡夫俗子 千錘百鍊成鋼 口訣 大公無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乘佛法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女戒為天下太平之根本 女鬼 小心 不可思議 不安 不住於相如如不動 不要強迫他人醒來 不殺生 不簡單的事 中國文化 中國老祖宗 五戒 五戒殺盜淫妄酒 五逆十惡 五常仁義禮智信 什麼人假得出來 什麼是迷信 內神通外鬼 六道 六道輪迴 勿介入別人的因果 天道 天道好還 太上感應篇 心咒 心法 心病應以心藥醫 心理學 心經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文昌帝君陰騭文 日本企業家 日本航空公司相關人物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毛毛蟲變蝴蝶 毛毛蟲變蝴蝶 —癌細胞變快樂佛細胞 毛病 父母 世界為什麼有戰爭 主人翁 以般若為導_以淨土為歸 出三界 功夫 古文觀止 可憐憫者 台肥案件 台灣靈巖山寺 四書五經 弘一大師 必須明白這一件事 玄一心經 玄一成語暗藏玄機 玄一學佛修行 玄天上帝 玄奘 玉歷寶筏 生日 生死如夢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生死夢 生命的真相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白雲老禪師,以法為師 石碑 立牌位 光明 全唐文 列子臆說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文鈔 印證 吃素念佛 名利 回向 因果 因果教育 因果報應故事 在世人物 地獄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 多行善事必有善報 如何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如釋重負 妄言失志 妄想 宇宙人生的真相 安士全書 安心 成佛之道 成佛道 成就 成語暗藏玄機 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 朱鏡宙老居士 死後做鬼 牟尼文化 百善孝為先 竹窗隨筆 老子 老和尚 考驗 肉食有毒 自在 自在往生 自知者明 自尋煩惱 色字頭上一把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確指 佛卡 佛陀是無上大醫王 佛教 佛教典籍 佛教經典 佛教藝術 佛說三世因果經 作自己的主人 你即是佛 你知道嗎 利根 妙蓮老和尚 孝道 孝養父母 弟子規 志氣 忘恩負義 戒邪淫 戒律 改過 改過之法 改過就是改命 改變 改變命運的鑰匙 走陰差 身心性命 京瓷人物 依靠 命運 孟子 宗教 定弘法師 往生 忠恕 念佛 念佛了生死 念佛真實故事 念佛超薦儀軌 念佛感應故事 念佛感應錄 念頭 抹黑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白人 明理 法寶 知心人 花報 金山活佛神異錄 金剛經 金剛經說甚麼 長壽的秘訣 長輩圖 阿修羅 地獄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誓願 阿彌陀佛語錄 附身 信願 信願持名 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前因後果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南懷瑾先生 城隍 宣化上人 故事 星雲大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活佛 活法 活著 皈依 相信 研究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精選集 胡思亂想 計較 修行 修行是要當個明白人 冤家對頭 冤親債主 哲學 唐三藏 家訓 家教 悟道 悟道法師 書法 格言 浮生若夢 涅槃 消業障 真人真事 真心 真信切願 真理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真實故事 祖訓 祝壽 祝福 秘密 能作主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草堂清 討債 高僧大德 高僧傳 鬼故事 鬼神 偈頌 唯信能入 問題 國文 國王 執著 堅定 寄庫 將心比心 帶業往生 庸人自擾 從不求回報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患得患失 惜福就是惜命 教子模範 殺業最礙往生 淨土 淨土三經ㄧ論大意 淨土法門 淨空老法師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語錄 淨界法師 清淨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 習慣 聊齋志異 莖草集 貪瞋癡 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 閉關 陰曹地府 善知識 善待自己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善惡果報都有因果 報怨 富貴豈免輪迴 普賢行願品 智慧 智慧100 智慧掌中書 曾仕強教授 無上 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咒 無心 無心三昧 無住生心集 無我 無怨無悔 無為 無常 無愧於心 無價之寶 煮雲法師 煮雲法師全集 結緣品 菩提心 菩薩示現 開悟 開智慧 黃念祖老居士 黃柏霖警官 傳家之寶 傳家寶 圓滿 愛因斯坦 感應 楞嚴經 楞嚴經修學法要 業力 業消智朗 業障 業障深重 極樂寺 毀謗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萬物皆有靈 萬惡淫為首 經典語錄長輩圖 聖人訓 聖嚴法師 解惑叮嚀語 解鈴還須繫鈴人 跟古人學智慧 農曆七月 道家 道德 道德經是帝王學 道證法師 預知 預知時至 壽康寶鑒 漢字 禍福 福報 福德 福薄 精華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語錄 誡子書 誤會 說文解字 障福障慧 障礙 墮胎 廣欽老和尚 廣欽老和尚語錄 影響 德不孤必有鄰 慧淨法師 樂極生悲 瞋為毒根 確有其事 稻盛和夫 蓮池大師 蓮池海會念佛往生見聞記 蔡禮旭老師 論語 諸葛亮 醉生夢死 閱微草堂筆記 靠山 養生之道 墨寶 儒家 學以致用 學佛 學校沒有教的事 學問 憨山大師 橫出三界 歷史 燒金紙 親身體驗 諾那祖師 閻王爺 隨身法寶 隨身書 靜心 靜老說的話 嬰靈 聰明不能敵業 臨終 臨濟宗僧人 歸元守一 謹慎 轉念 證道歌 證嚴法師靜思語 願意 顛倒 懺悔 竇燕山 蘇東坡 覺正淨 覺而不迷 覺醒 譬喻 釋迦牟尼佛 鐘茂森博士 蠟燭 觀世音 觀自在 觀照 Avalokiteśvara Eliminate-karma Great Master Yìnguāng karma-story KDDI人物 longevity The secret YouTube
顯示更多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弘一法師渡人無數的14句經典語錄,令人大徹大悟࿐- master hong yi - Classic Quotes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Analects of Master Kuang Chin

《玄一讀經修定》文章分類

《母親的教誨改變我的一生》讀後感 - 原創/花海雲裳

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人這一生誰都不欠,只欠父母的。父母是什麼?一聲父親叫的何其簡單,他卻甘為你做了一輩子的靠山;一聲母親叫的何其容易,她卻為你傾儘自己一生,一生無怨無悔,從不求回報。(What are parents?)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

《佛說三世因果經》

《印光法師文鈔》Great Master Yìnguāng

《五福臨門》陳柏達居士著 - Five blessings in a row

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研究佛學,就看出來了。照梵文的音譯,「般若」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於智慧。